绍兴:数字化加持 改革再加速
2022-01-17 09:10:0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杨为正
 

柯桥区法院主导研发的“版权AI智审”在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亮相。

  浙江省首个改造完成的“智慧法庭”在诸暨市人民法院枫桥人民法庭上线运行。

  一辆“失踪”已久的被查控车辆被公安局大数据对比“锁定”,嵊州市人民法院通过机动车查控处置“一件事”机制,迅速得知消息,赶往现场扣押车辆。

越城斗门街道荷湖村村民在共享法庭观摩一起民间借贷庭审直播。

  2021年以来,浙江省绍兴市两级法院紧紧围绕“全域数字法院”重大改革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以疏通堵点、难点和痛点为改革着力点,全力推动质效提升、制度变革、管理再造、行为重塑,借助数字化换“芯”助力审判质效和审判管理现代化“破圈”,改革建设成果“多点开花”,7个重点项目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试点。

  核心不是“数字化” 而是“改革”

  “数字化改革,不就是把‘线下’的搬到‘线上’吗?”“全域数字法院”改革启动之初,不少人把它等同于“拉条线”“上个网”。

  “这只是数字赋能的第一步。”绍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高明解释道,作为最早一批试水数字赋能的“吃螃蟹者”,2019年底,绍兴法院实现了24小时自助法院市域全覆盖,同时整合线上微法院、浙江解纷码、浙江法院网,实现了与线下矛调中心的紧密呼应。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绍兴这个“线上+线下+24小时”的现代无接触式诉讼服务体系全面发力,实现了诉讼服务“不打烊”,受到了当事人的好评。

  但这只是起步,更大的数字赋能“甜头”还在后头。2020年底,为了摸清非诉解纷的运行情况,绍兴中院自主研发了“非诉解纷掌上分析系统”微信小程序,把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在线ODR平台)作为线上“总入口”,当事人的诉求通过扫码录入后,便在“后台”迅速分类“配送”至相应调解组织或行政部门线上化解,同时形成诉前解纷质效分析的可视化报告。

  “手机端就是非诉解纷‘驾驶舱’,可以对全市诉前解纷实时监控、实时督促整改、实时引导化解。”绍兴中院立案庭庭长葛继光介绍说,这一“非诉—诉讼—履行”一体化的线上解纷闭环机制,促进了解纷质效的全面提升,2021年1月至11月,法院诉前线上自主受理纠纷53925件,调解成功10546件,时限内响应度100%,诉前纠纷进入诉讼仅占29.71%。

  “数字化改革不是简单的业务上‘云’,而是以‘云’重塑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才能避免IT建设‘反客为主’的误区。”时任绍兴中院院长唐学兵道出了改革心得,“‘全域数字法院’改革,核心在‘改革’,不仅是一家法院、一个项目的‘改革’,而是整个法院,全部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的‘改革’。”

  法院的数字化改革,要打破组织边界,融入社会治理的大格局,才能实现数字化协同的“最大公约数”。

  自2021年8月31日首批“共享法庭”落地以来,绍兴在短短3个月内实现1036家“共享法庭”全市域覆盖,利用“一屏、一线、一终端”主动融入“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承担起调解指导、网上立案、在线诉讼、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多项功能,截至2021年11月底,共计接受群众咨询230次、指导开展诉前调解198次、法治教育594人次、培育法治带头人92人次。此外,绍兴法院在实现能用管用的基础上,以好用为要求,继续探索“共享法庭”的兼容性、适配度和简洁化。

  “一条线”“一张网”,抓准了关键,绍兴“全域数字法院”改革在早期数字赋能的基础上全面流程再造、架构重塑,围绕“改革”破题,发挥出了更大的效能。

  “考点”不在“新办法”而在“老问题”

  繁荣的商场里,来来往往的人群穿梭如织,就是这样一张照片,让福建厦门某图片公司和某中学打起了著作权官司,厦门某图片公司在浏览网页时发现,某中学微信公众号使用了他们的摄影作品,于是便向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法院提起维权诉讼。

  图片公司称该中学侵犯其著作权,该中学则认为摄影作品是2021年临近起诉前才进行版权登记,怀疑对方系“版权流氓”,并非原始创作人。双方一时争执不下,柯桥区法院法官把难题抛给了“版权AI智审”,诉争作品导入数据库后进行全网搜比,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找到了最早发表在十年前国外某付费图片网站,版权属于系原告即厦门某图片公司。

  “版权AI智审”系统让原告得以自证,被告得以释疑,类案常见的权源疑虑就此澄清。2021年8月,受义乌法院委托,“版权AI智审”系统还对一款雨衣设计图进行有效溯源,查明该款雨衣为日本某企业款型,生产日期早于原告自称的设计时间,避免了原告以抢注独占市场。

  2021年4月,柯桥区法院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版权AI智审”系统小试牛刀便迅速红出了“圈”,目前已运用案件155件,40起案件查出有他人在先发表,有效查重率26%。2021年11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省知识产权审判中推广“版权AI智审”的单图溯源应用,推广当日,柯桥区法院就接到了外地法院的5起委托。

  “技术研发当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在于抓准了‘痛点’。”柯桥区法院院长楼颖告诉记者,柯桥作为“国际纺织之都”,图案版权纠纷可谓是“常见病”,由于缺乏图案查重途径,花样侵权审判遇到了无法海量比对、无法有效认定创新、裁判说理繁琐难懂等痛点。“版权AI智审”系统切准这些“痛点”,开发单图溯源、创新比对、相似比对三项功能,分别应对单图溯源模块、创新比对模块、相似比对模块三种不同诉讼场景,补齐了图片查重领域的空白。

  “全域数字法院”改革,真正的考点不是“新办法”,而是“老问题”。

  无独有偶,从疏通司法拍卖财产处置“堵点”出发,诸暨市人民法院率先实行不动产司法拍卖“一件事”改革,通过部门协作、信息共享和一站通办,将群众办事时间从原来的平均1个月缩短到最多2天,获得省市领导高度肯定;从破解虚假诉讼难以甄别的“难点”出发,绍兴法院推进“虚假诉讼智能识别”试点,完善关联案件检索,让大数据的“火眼金睛”发现虚假诉讼的蛛丝马迹,2021年1月至11月民间借贷收案在前两年连续下降的基础上再降9.42%。

  从法官被杂事缠身的“痛点”出发,绍兴中院将15项辅助事务从审判核心事务中剥离出来进行集约管理,在前期无纸化办案办公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事务流程、优化人员配置,设置数智组、预备组、外勤组、核费组和审后组,让“全科大夫”细化为“专科医生”。

  绍兴法院从堵点、难点和痛点入手,找准“全域数字法院”改革的落脚点、着力点和突破点,找准问题,理清症结,让改革在正确的跑道上跑得更快更好。

  路子不在“单打独斗”而在数据“破圈”

  向当地教体部门发送协助敦促函,联合学校督促执行;申请银行协作,线上冻结其工资账户;向被执行人发出预惩戒告知书……2021年5月,通过执行“一件事”归集的大数据查询功能,一名从事教师职业的被执行人进入诸暨法院执行干警的视野,得益于执行“一件事”平台的“线上”快车道,短短半天时间内便完成了“三箭齐发”。最后,被执行人迫于压力,5天内主动履行了全部款项。

  随着绍兴执行“一件事”改革在多部门实现“跨界”,执行办案效率大大提升,不动产、机动车、存款、股权等日常查控事项只需要将电子文书通过执行“一件事”平台发送到对应单位。

  “不用半小时,就能收到协办单位的信息汇总及反馈。”一名执行干警告诉记者,“以往这些事务最快也需要2名干警1辆车,花费2天至3天的时间才能处理。”

  在“数字化”加持之下,执行“一件事”改革以诸暨法院“试水”为起点,绍兴全域的执行“一件事”改革正在加速“破圈”。

  2020年11月,绍兴中院推动市深改办出台全省首个司法拍卖“一件事”改革意见及相关配套办法,将执行“一件事”标的范围从不动产拓展至股权、机动车、排污权、轻纺城营业房使用权等5个领域;与此同时,执行“一件事”覆盖范围从一市一地的“投石问路”迅速拓展至全市域推进的“全面开花”,横向“跨界”20余个协助部门,纵向“串联”市、县、乡、村各个层级。

  2021年4月,执行“一件事”协作事项从司法拍卖领域拓展至执行全流程,将原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70多个高频协助事项全部集成到一个“平台”集约办理,可以一键完成信息通查、查解冻扣、拍卖过户、联审联办、惩戒激励等业务的在线办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数据交互取代当事人、执行干警“跑腿”。

  2021年9月,绍兴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内外网系统数据基本联通、协作网络(两级建立)全市域基本覆盖、高频协作事项基本线上办理,“一网通全市、一键达全域、一屏管全程”的多跨高效协同体系初步成型。

  2021年11月,绍兴中院联合中国银保监会绍兴监管分局建立在线协助执行机制,将查询、冻结、划拨、处置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等金融资产等4项内容纳入在线协助执行事项,134家银行也实现“破圈”,纳入“执行一件事”模块。

  由此,一张四通八达的线上执行网络活跃在绍兴全市两级六地380余个单位和部门间。2021年以来,全市法院在线办理协作事项26000余次,完成跨域事项协作7800余次,联审后拍卖成交1248件,成交金额50.28亿元,办理权证904本。线上执行成为常态,首次执行案件平均执行天数同比减少12.66天,委托评估拍卖平均天数同比减少19.13天,全市法院执结各类案件同比增加11.49%,人均结案数同比增加28.86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主动融入党委、政府数字化大浪潮中,跨层级、跨部门、跨业务进行需求分析、框架谋划,深化部门‘跨界’协作,让‘全域数字法院’的探索之路走得更远、更稳。”唐学兵表示。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