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用情用心,创新巩固拓展扶贫攻坚成果
2022-02-28 11:01:55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赵汉斌
 

  近日,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云南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27元,增长11.0%,增速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

  同时,2021年,云南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713元,比上年增加719元,增长18.0%,成为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两组来之不易的数字,既得益于该省疫情防控有力,保就业措施落地见效,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更得益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长效机制。

  大兴特色产业,因地制宜衔接乡村振兴

  “刚刚下过一场大雪,今春筇竹出笋会更好!”张明荣是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杉树坪村民小组组长,也是筇竹种植的“领头羊”。

  2018年以来,科技特派员、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手把手教张明荣栽种筇竹,如今他家栽了50亩筇竹,全村民小组新增筇竹面积近800亩。2021年,户均采笋收入达到2万元。“预计到2024年,新苗大量出笋,小组56户人家增收200万元没问题!”张明荣告诉记者。

  大关县天然筇竹资源占全国的59%。近年来,当地引进科研人才,突破技术瓶颈,新增人工种植44.26万亩,并发展成集生态保护、培育、加工与扶贫于一体的有机绿色主导产业。

  “按照规划,到2026年全县筇竹面积达到130万亩,竹产业总产值达35亿元,到2035年形成100亿元的全产业链。”大关县林草局党组成员谢泽轩告诉记者。

  循着乡村产业发展的规律,云南省创新性地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战略,努力走出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云南之路”。

  在普洱市澜沧县,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指导的冬季马铃薯、蔬菜和林下三七,从无到有,拓宽了拉祜族群众振兴乡村的路子;在怒江州,科研人员集成林下草果间作、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草果由原来的零星种植不足万亩,发展到连片规模种植超过110万亩。此外,迪庆的牦牛产业、昭通的苹果产业、普洱的茶产业、保山的咖啡产业……已成为当地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目前,云南全省已培育形成26个主导产业,覆盖脱贫户168.53万户,实现产业到户全覆盖。”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谢晖说。

  17项措施,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36岁的搬迁群众甘开香,如今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新城制衣车间的工人。她在家门口就业两年来,平时还可照顾老人孩子,“新城确实比老家好”。

  卯家湾新城共安置昭通市彝良、永善、盐津、巧家、鲁甸5县搬迁群众3.9万人。三年来,搬迁群众“挪穷窝、拔穷根”,过上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权益,去年4月起,鲁甸县陆续给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放不动产权证书。手上有了“红本本”,群众心底更踏实。

  近日,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省民政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就业帮扶、产业培育、社会融入、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17项政策举措,支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99.61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六类地区有序搬出,建成集中安置区2832个,其中3000人以上安置区33个。

  为做好33个大型安置区后续帮扶,促进群众社会融合,巩固搬迁脱贫成果,云南省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质量,健全就业帮扶工作机制,保持大型安置区就业领域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我们制定出台脱贫人口收入增长政策措施,促进脱贫人口稳定持续增收,推动脱贫地区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黄云波说,在就业方面,云南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支持脱贫人口就近就业创业,着力稳住脱贫人口就业规模。

  此外,云南省各地还加快安置区与迁入地融合发展,提升完善配套设施,促进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建立搬迁家庭新增人口住房困难保障机制;建立定向精准帮扶长效工作机制,支持大型安置区创建“稳得住、能致富”搬迁示范区。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