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民:真心换真心,群众都是理解的
2022-05-24 16:05:47 |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四川省射洪市人民法院
 

  中世纪史学家坎特罗威茨曾说,只有三种职业可以有资格穿长袍以表示其尊贵,分别是:法官、教师、学者。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人,在这三种尊贵的职业中,就从事过两种。

  曾经的他,指握粉笔、手持教鞭,立于三尺讲台,呕心沥血,桃李芬芳。

  如今的他,头顶国徽、身披法袍,坐于庄严审判席,公正不阿,法心如秤。

  ……

  两种职业,两段人生

  他就是四川省射洪市人民法院法官唐伟民。

  从教师到法官的转身

  1991年,唐伟民以优异的成绩从遂宁师校毕业,如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那时候的他是一位中学“全科”老师,化学、物理、数学、语文……样样精通,还多次获评“优秀教师”。踏上了钟爱的育人舞台,他很知足,日子不紧不慢地过去,但命运有时候就这样不经意地转了个弯。

  2008年,一则法院招考信息打破了他心中的宁静。幼时那维护一方正义、守护公平的梦想在他心底升腾。讲台还是审判台?育人还是执法?经过一番纠结,他决定去试试。

  “那时候,我已教书17年了,要离开工作多年的学校,离开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家乡,离开父母妻子女儿,说实话,我心理还是很矛盾……”

  “现在有了结果你就大胆地去,家头还有我……”妻子的话无疑给他打了一剂强心针。

  2008年12月,他被射洪法院录用。从讲台到审判台,从教师到法官,尽管角色转换了,但他在岗位上工作的热情却没有变。

  他的第一站是洋溪人民法庭,面对审判业务技能的缺乏,他从书记员一步一步做起。彼时快38岁的他,收起了自己老大哥、老教师的身份,拿出小学生的求知欲,追着同事请教;更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捧起艰涩的法律书籍,如饥似渴地“充电”。在这期间,他还顺利考取了四川大学法学研究生。

  “他很善于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用理论引领指导办案,上手很快,案件办起来也就慢慢得心应手了……”当年同在洋溪法庭工作的老同事回忆起他来,这样说道。从洋溪人民法庭、大榆人民法庭到射洪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在工作的不断打磨中,他也从书记员到审判员,渐渐成了行家里手。

  做法官 专业之外要有同理心

  那是发生在2016年的一件案子。

  2016年4月,射洪某乡镇人民政府诉至大榆法庭,要求解除与某水产公司签订的某水库承包合同。

  “不是我不解除合同,明明就是合同没到期,我们的损失你们法院来赔吗?”

  ……

  立案后,唐伟民立马向双方详细了解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

  “这座水库涉及国计民生,我们片刻也不能耽误……”他一边念叨着,一边部署着在一天内送达了所有法律文书。公司不配合,他能理解,但这事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必须又快又好地解决。

  于是,他便带领他的团队一遍遍上门释法明理。“你们的心情,我们当然能理解,但是咱们换位思考,水库作为好几个乡镇的引用水源及县城区应急备用水源,你们这样大面积养殖人工水产,必然会导致水库水源变质,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数十万居民的健康,当然也包括你在内……”

  在他的努力下,整个案件审理周期仅二十余天,为水库如期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案子最终以判决方式要求双方解除合同,公司方也未上诉。

  “真心换真心,群众都是理解的。只要我们重视每一件案子,认真对待每一起纠纷,真诚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不管官司输或者赢,他们都能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案子结束后,唐伟民感慨地说。

  心中有群众 案子就好办

  从水库的案子到后来的各类棘手案件,到了他手里总能又快又好地化解。

  谈及办案时心中所想是什么?他的回答很朴实简单:“只要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就信任你,法庭工作就好开展,案子就好办。”

  唐伟民擅办案,更擅团队管理。在大榆法庭有这样一则庭训:“法不阿贵,庭无留事”。同事们常亲切地称呼他“唐老师”,对于年轻同志来说,他便是“良师益友”,将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

  奋斗的人生不会由时间来定义,如今的唐伟民已年过半百,入职法院也有14年,但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保存着那颗赤子心。

  “我常常回忆起刚到法院工作时的样子,我觉得就应该保持那样,‘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时代在发展,法律法规也在完善,书本和实践是一辈子的事情,学习促动创新嘛……”

  人生就是要不断在所看所学中不断汲取经验做法,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不会产生丝毫懈怠,也永远不会止步,不知疲倦,继续前进……

  奋斗者永远是年轻,青春也属于所有奋斗者!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