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声音的力量
2022-08-15 09:12:5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姚建军
 

  图为姚建军在西安中院与西咸新区管委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发言。照片由作者提供

  岁月更迭,倾盖如故。时值《人民法院报》创刊三十载,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思往昔,法院报初创,擎党性之旗,树法律之帜,秉专业之道,行普法之责,法治之要义,时政之风云,案例之辨析,人民之心声,靡不毕载,勿无求真;看今朝,承发刊之宗旨,扬法治之精神,讲法院之故事,建共享之平台,传播日广,蔚然大观。《人民法院报》可谓:风雨兼程三十载,长歌秉笔写春秋,守正奋进新时代,朝气蓬勃再出发。

  一想到《人民法院报》,我的心头就涌起了温馨亲切的感觉,我想这种家人般的亲切熟悉感大概是在这些年来与《人民法院报》一路相伴、一路成长的岁月里慢慢积淀形成的,也渐渐成为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特殊情缘。这种缘分,始于青葱岁月时对法律知识的渴求,源于法院人对法治理想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讲,我能有今天的成绩,应该是《人民法院报》等报刊给我提供了平台。我是在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参加工作的五年后,初识了《人民法院报》。在当时的环境里,这样的一份立足法院、面向社会的中央级报纸是难得而珍贵的精神食粮,《礼记》有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和《人民法院报》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记得开始的时候,由于我是从事审判工作的,故而只关注报纸的案例、理论类文章。弹指一挥间,后来因工作变迁,我又开始全面阅读报纸的每一个版面,在广泛涉猎法院新闻中拓宽视野,在分析典型案例中辨析法理,在学习最新法律法规中深入思考,并且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践行到司法实践中。之后的这些年里,我一直坚持着学至于行之的理念,《人民法院报》始终是我“知之”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是我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的重要路径。我从起初的剪裁报纸收存,到现在下载文章留存,这已经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感谢《人民法院报》,用旗帜鲜明的舆论导向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用贴近民生的法律报道警醒世人,弘法用法,用黑色的铅字在白色的报纸上勾勒出一幅法治社会蓬勃发展的五彩现实画卷,在鲜活生动的民生百态里映射出法律规范白纸黑字的庄严准则。

  如果说作为读者,因为对《人民法院报》孜孜不倦的学习阅读,使我养成了一种独特而受益的学习方式,也渐渐有了一些对法律、对案件的实践经验和拙见想要借助《人民法院报》和法官同仁分享。为了成为《人民法院报》的作者,我认真研读着每一个版面的每一篇文章,如文章的选题、标题、字数,都是我关注的对象,甚至每个版面的编辑模式我都会细致研究。写稿之初总是有诸多困难,初下笔时必然是千头万绪,“一诗千改始心安”,一篇文章往往是在手上多易其稿。记得我在《人民法院报》发表的首篇文章《表见代理的类型及法律适用》的日子是2003年2月18日,这篇理论文章是因获得全市法院审判实践理论研讨会一等奖而由院里推荐的。之后,我博观而约取,在我的稿件被采用过程中,我常常得到报社诸多编辑老师的支持和指导。这种帮助和教诲,或是呈现在文章立意上的高屋建瓴,或是表现在标题制作上的画龙点睛,或是体现在文章结构上的删繁就简,或是展现在导语写作上的妙笔生花……对此,我都如获至宝,受益匪浅。在不断地投稿与修改中,我也有幸参加了报社组织的作者笔会,与《人民法院报》的领导、编辑老师逐渐熟悉,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这份难得而珍贵的情谊拉近了我与《人民法院报》之间的距离,在成为一名作者的路上,给予了我值得永远铭记的帮助,缔结了越来越难解的缘分。

  岁月轮转,秋收冬藏,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粗略翻来,这些年里见报的稿件体裁各异,既有占大幅版面的政论综述、法治评论、案例评析、理论文章,也有数百字的随笔杂谈、信息简讯等,既记录了我的成长,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法治发展的缩影。其中有些文章的创作过程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英模精神坚守法治信仰》等一系列评论文章记载了人民法院传承红色基因,奋力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步伐;《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以理论文章的体裁写下了我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知识产权审判的感悟;《陕西首例“套路贷”落槌》以司法案例的形式分析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套路贷”涉黑这一新的犯罪类型的具体表现;《不知疲倦的“逆行者”》记录了我身边优秀法院人的敬业奉献事迹……时至今日,写作于我,既是寄托信仰与定格轨迹的神圣领域,又是激发斗志与进取精神的不竭源泉。当我迷茫无助时,它指引我选择正确的前进方向,当我黯然神伤时,它不失时机地给予我灵魂的慰藉;当我心慵意懒时,它及时告诫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用笔触记录下亲身经历的新中国法治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今年是《人民法院报》创刊三十周年,它是在新中国法治建设蓬勃发展时期诞生的报纸,是法治社会日新月异和法院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三十年来,我与《人民法院报》之间的牵绊越来越深,故事越讲越多,不仅仅是因为这份读者之缘,作者之情,更重要的是,我从《人民法院报》感受到它的脉搏与全国法官的脉搏在同时跳动,可以听到新时代法治前进的铿锵足音,可以看到当代中国的法律实践的斑斓色彩和实现中国法治梦想的光明前景。这就是我对《人民法院报》情有独钟的缘由所在。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