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周四刊神速跨进日报行列
2022-10-01 09:16:3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婧
 

图为王运声工作照片。 图片由本人提供

  1999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任命我担任“人民法院报社”总编辑,几天后我怀揣着调令来到法院报社,与兼任新社长的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刘家琛、新任副社长姜联润相见,并同时与报社员工见了面。老实说我是顶着巨大压力报到的,因为法院报面临改日报的关头,我一上任就意味着重任落肩。是明知山有虎也不能不前行呀!此后我为这份报纸奋斗了1800多天,与“人民法院报社”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回想起我担任法院报社总编辑的日日夜夜,正值报纸急待发展的黄金时期。我的五年总编辑生涯,掀起阵阵波澜,激起层层涟漪,让我无法忘怀。其中记忆犹新的要算是改日报那个非凡的时刻。在迎接新千年最后15天的日子里,《人民法院报》一举完成改版跻身日报行列,成为中国响当当的法治类大报。23年后回看那些激情澎湃岁月里的往事,竟然让我突然发现一个惊人秘密:法院报人在不经意中居然创造了一项报业奇迹——对开四版大报改日报只用了短短15天!就冲这,你能说《人民法院报》不牛?!

  我到“人民法院报社”就职时,距离2000年元旦只剩很短的日子了,也就是说,按照原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批文,从新年元旦起《人民法院报》就将由周四刊改成周七刊。人还是那些人,可工作量突然增加了75%,而且承担这项重任的还是只有不到八年运营史的年轻报纸,要改日报,无论从人财物哪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考验。改日报的批文一下,就是不容置疑的战斗命令,可是围绕改日报的工作还没有一个成型的方案。我到岗后好比面对白纸一张,千头万绪的扩版方案还得从最基本的工作抓起。作为老报人,我心知肚明,不能按期完成周四刊到日报的跨越,报社将面临种种困局:邮发、宣传、报纸定价、稿件征集、编辑部分工、人员训练、记者站的配合等都面临不确定性,报社的各项工作都将受到严重制约!作为刚刚到任的总编辑,我肩上扛着多大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不少人都为报社的发展担心!有积极鼓励的,也有等着看笑话的!我知道只能横下一条心,险中求胜,渡过难关!

  当时改日报面临的局面,引起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特别关切。我到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报到的当天,就受到时任首席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召见。一见面,肖院长就直入主题:“你觉得有多大把握按时推出《人民法院报》日报?”我回答:“从今天算,还有15天的时间,我尽全力抓紧工作,动员全社人员从今天起就加班加点,哪怕就是连轴转,也要争取按期完成改版任务!”肖扬院长又追问:“社里群众情绪怎么样?”我回答:“群情激昂,都盼望着报社有大发展。”我乘机给院长简要报告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和改日报的打算。肖院长满意地点点头。最后他关切地对我说:“调动员工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元旦出日报实在来不及,可以适当推迟一两个月。”院长的话让我特别暖心,我随即把已经设计的新报头递给了院长,同时表态:“请院长放心,元旦日一定让全国法院人看到《人民法院报》日报的新面孔!”我也汇报了自己从十一月份就开始关注法院报改日报的筹备工作,并且已经做了一些实质性的基础工作。院长听了我的简要汇报,终于露出了丝丝笑容。

  事实上,为了不辱使命,1999年国庆节后我匆忙完成了检察日报社的手头工作就请了年休假,开始进入法院报改日报的实操中。因为当时没有接到正式调令,出于身份考虑,只能暗中做一些“地下”工作。同时我在检察日报社物色了两位微机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我们三人利用所有的空余时间,在一起设计日报的报头和不同内容版式的各种报眉,以及一些专版的思考方案。白天构图,设法送给法院报相识的采编人员提意见,晚上我们再做修改。这期间法院报社时任副社长杨万明向我交流了许多信息,介绍了报社的基本情况。他告诉我全社编辑记者都十分盼望报社有个大发展,对改日报抱有满腔热情。这使我信心倍增,更加坚定了如期完成改日报的信念。

  1999年12月15日,刘家琛社长召集部室主任会议后,我们三位新任社领导一并在全社大会上亮了相,我正式融进了法院报社,成为报社正式成员。这时候我才向刘社长和各位社领导,以及部室主任透露了已经设计了报头、报眉式样,建议大家集思广益,以部门为单位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争取尽快定稿。刘社长当即同意我的提议,并且要求各部门要抓紧讨论,最迟不得超过三天,三天后将新修改稿报院领导审示。这次会上,刘社长还明确宣布总编辑是所有版面决策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副社长、副总编辑和各部室主任都要鼎力支持总编辑的工作,社领导切实对分管工作抓紧抓好。接着,我在会上要求记者部和总编室要认真解决日报用稿的大需求,尽快向全国记者站发通知,紧急动员各级法院通讯员赶紧深入下去,尽快采写一批有力度、有新意、有深度的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向报社发稿,切实预防稿荒现象。我作为报社的主要业务领导,特别强调所有采编人员要切实做好自身工作,把好日报版面质量关、文字关和校对关。要求各位社领导和夜班编委以及负责四个版面编辑的部室主任,要把业务能力最强的同志优先安排在夜班上,同时强调还要做好夜班值岗人员应急调整预案。总之,要求全社人员都打起精神,以顽强的斗志、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全力投入到改日报的工作中来。我知道,只要保质保量坚持日报运转半个月,我们就把握了主动权。此外,我还要求技术部和出版部,针对传版量翻番,日报印张多、印量大的新情况,切实加强检测、监控关。一旦出现印制质量问题,必须及时与厂家交涉,尽快处置。为协调把好报纸大样的传版关,要求出版部门深入印厂督促检查印刷质量。要尽快采购一批纸张,保障日报的纸张需求量。刘社长最后强调,所有夜班的人员要树立大局意识,一旦发现流程上有任何疑点,必须早发现、早报告。他还强调,改日报工作千头万绪,一定要无条件服从命令,夜班值班编委要认真负责,碰到问题及时向总编辑报告。

  这次会议上我还宣布了一项临阵磨枪的训练计划,在正式进入日报运行之前,要统一组织所有版面部室主任、夜班编辑人员、技术保障人员都要参加夜班试运行的练兵活动,带班社领导特别要通过试运行活动,提高应对夜班突发情况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

  时不我待。1999年12月25日,夜班试运行练兵活动正式启动,将所有带班社领导、部室主任和编辑人员分成七组,一组轮一次夜班。12月31日上午,由所有参加试运行的采编和技术保障人员碰面,共同交流感受和体会,发现问题和提出改进夜班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为当天晚上正式履职夜班打下了基础。实践证明夜班试运行的培训活动就是战场练兵,起到了特别神奇的作用。

  12月31日晚,各部室都安排了最强夜班阵营,把老手放到带班人的位子,把脑子灵活的年轻编辑推到前台,其他采编人员也自发来夜班室观摩,我们几位社领导都坐镇夜班室督战。二、三、四版编辑人员都带着已经初步定版的清样,聚到夜班室陪伴一版编辑人员工作,以便在需要转版、调版时及时处置。作为总编辑更是责无旁贷,全程关注和满心期待着伴随新千年曙光出生的第一张《人民法院报》日报。从12月31日的夜班一直到第七个夜班日,天天都有员工到夜班室观战助兴,给采编人员和技术人员以极大的鼓舞。看到夜班室的热闹场面,我受到极大的宽慰,也为大家的工作激情大迸发而感到高兴。我想,有这样一群热爱新闻工作的忠诚斗士,《人民法院报》何愁办不好?

  编辑部走在了前面,技术保障部门岂甘落后?一连两周,日报运转了近半个月了,每天晚上夜班都有不少旁观者,他们也与当班编辑一样,始终沉醉在工作的欢愉中。夜班是紧张的,大家都在观摩和参与中学习夜班工作技能,熟悉流程。尽管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都从高度紧张的夜班气氛中获得欢愉的正能量。每当在吃夜宵时,大家紧绷的神经才能放松一会儿,才能听到大家的欢声笑语。

  1999年最后的15天,是《人民法院报》发展史上最为忙碌、最为紧张、最具活力、热火朝天的日子。23年以后想起那些日子,我的心情依然难以平静!

  随着改日报工作深入,我们同步发展了报社的产业。副社长姜联润带领办公室两位同志密切配合刘社长张罗购置办公楼的大事,与报纸改日报齐头并进。到2000年初,报社在完成改日报的同时,以闪电速度完成了办公大楼的选址、贷款、购置工作。经过严格的公开招标评审,很快启动了大楼的装潢。2001年4月,装潢工程验收合格,大楼正式交付报社使用。我们于是利用五一节假日三天时间,一举完成报社搬迁。在这座不算雄伟的《人民法院报》办公楼里,有办公区、会议区、阅览区、接待室、排版车间、夜班编辑室、招待所和职工食堂,还有连着六台主机的微机中心和直通全国的集团电话。搬进大楼后,全社员工全部实行电子化、网络化办公,一下子添置了一百多部台式电脑、二十多台笔记本电脑。从此,采编人员、技术保障人员、行政人员都沉浸在学电脑用电脑的热潮中。

  我在之后的四年任期里,与报社领导班子带领全社员工,团结奋斗,继续在扩大报社事业的大道上迅跑。2001年元月,又将日报四版扩充为日报八版,2002年将套红改为彩报。同年8月16日阵容强大的中国法院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点击上线运行仪式,为人民法院又增加了一支强大的网上宣传力量。报社代管的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这一年在北京、青岛分别组织了《刑法系列短剧》和电视故事片《执行局长》的拍摄工作。就这样一年接一年,“人民法院报社”在快速道上跑出“加速度”!

  这期间,报社还组织了西部行等大型专题采访活动,完成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把一批有学历、有能力、有热忱的年轻人推上领导岗位,为报社后继发展积蓄了人才资源。

  三十年春华秋实,三十年笃行不怠。在《人民法院报》创刊30周年的日子即将来到时,我以一位法院报老人的身份衷心祝福《人民法院报》全体同仁胸怀高远,再创新辉煌!

  (王运声系“人民法院报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常跃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