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河西:发挥法治保障作用 助力平安中国建设
2022-11-07 09:49:4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吴玉萍 李硕
 

图①:河西区法院与天津市信用协会调解委员会签订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工作协议。

图②:河西区法院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走进法院。

图③:河西区法院与区妇联、区民政局联合建立亲情关护室,化解探望子女难题。资料图片

  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平安是人民幸福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需品”,法治是守护平安的坚固盾牌。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持续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助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服务“暖人心”在涉民生审判上做“加法”

  刑事审判工作是群众安全感的晴雨表,河西区人民法院注重“犯罪惩治”向兼顾“犯罪治理”“犯罪预防”转变,推动矛盾防于未诉、化于未发,2022年受理刑事案件404件,同比下降12.7%。与此同时,面对网络犯罪呈高发态势,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多位于犯罪利益链条上游的情况,河西区法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厉打击为信息犯罪提供银行卡、电话卡等支付结算帮助的行为,“断卡行动”取得实效,审结案件75件,是去年同期数量的5.77倍。

  河西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王屹松表示:“小案件关系大民生,家事无小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紧扣群众之盼,沉下去听民声,办实事解民忧,聚焦‘一老一小’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司法温暖,让平安以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实现。”

  河西区法院全力做好新时代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掀起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的强大攻势,准确认定诈骗金额,及时查封被告人名下房屋、车辆、存款用于退赔,守好老年人“钱袋子”。2021年以来审结赡养案件142件,调撤率63%,注重亲情修复,最大限度避免“法律胜诉、亲情败诉”,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河西区法院加强少年审判工作,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优先全面保护,坚持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合力守护“少年的你”,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与市家事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合作开设“家长课堂”,避免因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与区检察院、区民政局、区妇联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联动工作机制,对分居期间忽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发出家庭教育令,举办特殊“家长会”。与区妇联、区民政局联合建立区、街、社区三级亲情关护室,为婚姻家庭纠纷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心理辅导以及家庭指导等,并依托亲情关护室化解离婚案件中探望子女难题。依托回访帮扶、法庭教育、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对罪错少年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落实“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照亮迷途少年回归路。

  织密“解纷网”在群众诉累上做“减法”

  市域是社会治理的前线指挥部,基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河西区法院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大格局,激发平安中国建设的联动效应,促进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在市域,筑牢基层治理“战斗堡垒”,深化诉源治理,既抓末端、治已病,又抓前端、治未病。2022年受理案件23475件,同比下降12.6%。

  河西区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画好诉前调解“同心圆”。加强与区劳动仲裁院、市医调委、市信用调委、市金融消费调解中心等部门合作,形成拥有22个特邀调解组织、130余名调解员的调解队伍,共成立7个调解委员会、2个调解中心、13个调解工作室。健全特邀调解队伍建设,加强法官对调解员的业务指导,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解纷能力。推动诉调实质对接,健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促进纠纷诉前化解。深化分调裁审改革,由速裁团队集中审理简单批量案件,健全要素式审判和批量文书生成快速处理机制,法官人均年结案逾800件,开启解纷“快车道”。与市工商联合作成立法官工作室,为民营企业提供纠纷化解、普法宣传和法律辅导等服务,打通司法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依托社区法律工作室,组建法官百人宣讲团下沉至149个社区,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打造“司法便民服务圈”,推动纠纷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河西区法院不断提高治理智能化水平,优化在线诉讼服务,建立40个数字科技法庭,努力实现诉讼服务“线上一网通办”,让群众享受“指尖上”的诉讼便利。在外地当事人因疫情防控来津不便的情况下,线上诉前调解纠纷,电子送达裁判文书,实现防疫审判两不误。坚持以“会用、好用、爱用”为导向,上线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新设4个互联网法庭,发布清晰、简便、易行的在线诉讼操作指南,强化诉讼权利保障。

  作为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确定的道交一体化平台试点法院,河西区法院积极健全交通事故案件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机制,推进“平安日”建设,与区司法局、区交警河西支队配合,加大诉前调解力度,每周固定时间集中化解涉保险公司交通事故纠纷。2021年以来,诉前调解受理交通事故案件1748件、医疗纠纷案件116件。因上述纠纷案件对鉴定结论依赖性强,河西区法院将评估鉴定前置,提早确定伤残等级、护理期、营养期等,有效校准当事人预期,促进50%的申请鉴定案件诉前化解,在线委托鉴定率位列全市第一。

  打出“组合拳”在服务大局上做“乘法”

  河西区法院牢记“国之大者”,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统筹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制定《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狠抓落实,助力各项举措事半功倍,河西区在全市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

  河西区法院运用行政诉讼调解机制,成功化解涉民营企业行政处罚案件,并促使三级法院关联行政诉讼案件联动解决。连续17年编写行政审判白皮书,反映行政机关执法应诉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建议,助力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进行政案件异地管辖,与交叉管辖法院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召开专业法官联席会议,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河西区法院不断深化执行难综合治理工作大格局,依法用足用好强制惩罚措施,开展司法拘留专项行动,发布执行悬赏公告,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利益。强化公正执行、善意执行、文明执行理念,并与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建立异地财产联动处置与联合执行机制。

  让合适层级的法院审理合适的案件,让下沉案件审得精、办得好。河西区法院深化审级改革,坚持基层法院准确查明事实、实质化解纠纷的职能定位,提高下沉案件的质效,把矛盾实质化解在基层。2021年10月1日以来,受理民事下沉案件212件,其中金额借款合同案件141件,占下沉案件的66.5%,最大标的额3.92亿元。立足金融机构集中的区位特点,回应金融案件数量多、标的额大的现实需要,组建金融审判合议庭,对涉银行金融借款纠纷专案专审、简案快审,平均审理天数缩短16天,上诉率和发改率保持低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2年5月1日,河西区法院成为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法院,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共受理案件401件。打造“强”审判团队,配备3名民事、刑事审判领域的专业法官与四级法官助理,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高专业化审判能力。构建“大”保护格局,与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行政执法与司法跨部门协作机制,与市知识产权局、天津高院、河东区知识产权局座谈,共促行政裁决、调解与诉讼的衔接,高效审结两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案。抓实“高”审判质效,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建立示范诉讼机制,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明确化解路径和标准,以点带面助推类案批量化解。营造“浓”保护氛围,强化裁判文书说理和判后答疑,让当事人充分认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召开民企座谈会,督促企业守好知识产权关,形成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公平竞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走好“普法路”在宣传盲区上做“除法”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河西区法院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落实普法责任制,强化以案释法,发挥新媒体矩阵效应,在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满足群众普法需求,促进矛盾化解导入法治轨道。

  河西区法院突出针对性,推进“订单式”普法,为不同群众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普法产品,做到“精准滴灌”。开展旁听庭审活动,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走进法院,穿上法袍,敲响法槌,为青少年埋下法治的种子。组建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团,送法进校园,通过开展法治讲座、视频播放、游戏互动等方式介绍校园安全、社会安全等知识。组建青年法官宣讲团,送法进机关,为区属行政执法单位开展法治培训。送法进社区,通过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婚姻家庭、养老诈骗、民间借贷等“小案例”“小故事”,讲解“大法律”。送法进企业,坚持主动问需,与企业、金融机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提供法律咨询和辅导,帮助企业梳理和排查潜在法律风险点。

  河西区法院突出创新性,打造“互联网+普法”新格局。推动裁判文书上网和庭审直播,通过司法公开让群众感受庭审的过程和裁判的结果,让每一个案件都成为一场普法公开课。创新宣传形式,近两年拍摄微视频、微动漫23部,发布普法文章100余篇,推出“西法拍案”“漫说民法典”等宣传品牌。聚焦未成年人大额游戏充值、巨额打赏主播等社会问题,创作《漫说民法典之哪吒充值记》,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法院百优新媒体作品。以离婚纠纷中孩子的抚养问题为题材,创作微视频《童童的烦恼》,在中央政法委第六届平安中国“三微”大赛中获优秀微动漫奖,在第八届“金法槌奖”中获微视频类三等奖。因宣传成绩优异,河西区法院被市普法办评为“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

  河西区法院树牢“调研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理念,立足审判抓调研、通过调研促审判,聚焦民生需求、审判难点、改革重点,做亮调研品牌。近三年来,有100余篇调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项,三次荣获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组织工作先进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天津法院系统调研工作先进集体,调研经验在全市推广。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