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的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推动民商事判决互认和执行全覆盖
2022-11-18 08:42:3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国家法官学院党委
 

  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延安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中承前启后,开创未来,在民族危难之时赋予中国革命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转危为安,从此走上了伟大复兴的胜利道路。

  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延安时期。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开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月15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又形成了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这些革命精神不断赋予延安精神新的内涵,与党建立之初的建党精神,到党从挫折中一路走来、不断成长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共产党人以信念和鲜血铸就的,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的伟大征程之中。

  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说明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红军不仅与老百姓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自己更是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课文《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炊事班长为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用缝衣针改造成鱼钩钓鱼给小战士吃,自己却只吃剩鱼骨,最后因饥饿而牺牲。解放后,老红军王玉清把珍藏多年已经长满红锈的鱼钩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这枚鱼钩并非金质,但却闪耀着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生死相托的金色光芒。因为没有吃的,任弼时同志在长征途中贡献出自己的两条皮带,走出草地时只剩下半截。他在上面用钢笔写下:“越吃越健康,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半截皮带收藏在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不管是半条棉被,还是金色鱼钩、半截皮带,背后的故事都是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的生动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那一段可歌可泣、筚路蓝缕的峥嵘岁月,不禁感叹党的光辉历史、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南湖红船;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从伟大建党到苏区斗争,从革命根据地到长征路,从井冈山到延安,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示范引领,探访红色旧址,赓续红色血脉,梳理党的精神谱系,为的是不忘初心使命,引导全党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他特别嘱咐全党,“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

  延安精神塑造“延安作风”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 “到延安去”成为那个时代有志青年的梦想和追求。整个延安朝气蓬勃,那里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军民团结,大家一起过着艰苦朴素、积极乐观的革命生活,“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延安时期干部作风朴实、干群关系融洽,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的领导干部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干部和群众亲如一家,自然也就分不清谁是“官”了。时间久了,老百姓对这种“延安作风”也都习以为常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940年5月至6月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华侨慰劳团回国考察。在先后考察了重庆、西安和延安等地之后,陈嘉庚深深地为共产党人的“延安作风”所打动。初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自己简易的窑洞招待陈嘉庚。“筵仅一席设于门外露天,取一旧圆桌面置方桌上,已陈旧不光洁,乃用四张白纸遮盖以代桌巾,适风来被吹去即弃不用。”席毕,有学生、同志来访,大家“无敬礼便坐,并参加谈话,绝无拘束。……余乃知平等无阶级制度。” 延安这种平等民主的政治生活环境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比“重庆作风”之奢靡陈嘉庚不禁发问:“余所不解者,重庆诸人之奢费,金钱从何而来?是否民脂民膏?余以不官不党居第三者地位,故不能已于言耳。” 由于在延安感兴趣的地方实在太多,原定三天的考察持续了九天,此后又到山西、河南、四川考察,所见所闻使他不由对国共两党的作风进行对比,在“与各领袖长官,社会名人,报界记者接触,并至延安视察经过,耳闻目睹各事实”后,切实感受到共产党人“勤劳诚朴,忠勇奉公”,“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延安之行使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领路人,内心不禁“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 从此坚定地支持共产党的事业,直到1961年在北京逝世。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章伯钧、傅斯年等6人组成国民参政员访问团赴延安。黄炎培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短短5天的延安之行,对当时年近古稀的黄炎培来说,像一道冲击波,让他对中国的光明前途有了新的信心。之后,黄炎培不顾国民党的新闻审查,在重庆出版《延安归来》小册子,对共产党人的精神面貌大加赞赏:“我认为中共有这些表见,并没有奇异。集中这一大群有才有能的文人武人,来整理这一片不小也不算大的地方,当然会有良好的贡献。我认为中共朋友最可宝贵的精神,倒是不断地要好,不断地求进步,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出来,前途希望是无限的。”

  陈嘉庚、黄炎培等人对于“延安作风”的经历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的论述。从井冈山上“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到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再到新时代坚持当“老百姓的官”、不要“做官当老爷”,都需要我们更好地把延安精神传承下去,把“延安作风”保持下去,时刻警惕不要退化成“西安作风”“重庆作风”,永远保持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延安精神反思历史周期

  陈嘉庚虽然为共产党人的“延安作风”所折服,但他仍在《南侨回忆录》中表示了担心,认为陕北地贫,民风诚朴,所以治理较易;如果中国共产党统一了东南富庶之地,是否还能继续保持“为人民造福如延安之精神乎”?这样的疑问,我们党内也一直在思考和探索。

  1944年刚好是明朝灭亡的第五个甲子。郭沫若同志专门撰写《甲申三百年祭》,以明亡、闯兴、闯败三部分内容,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他说,“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该文经董必武审阅,在1944年3月19日的重庆《新华日报》上首发,连载4日,引起巨大反响。毛泽东同志对该文高度认可,将之作为全党整风文件印发学习。

  《甲申三百年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思考封建王朝和农民革命历史周期问题,作为延安整风文件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1944年4月,毛泽东在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

  有了《甲申三百年祭》的反思和整风运动的淬炼,面对民主人士的“历史周期率”之问,共产党人从容应对。黄炎培在《延安归来》中,首次公开披露了1945年7月4日下午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中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黄炎培引用《左传》《中庸》等典章,提出历史之问:“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从容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窑洞对”深深地镌刻在历史年轮上,成为中国共产党时时自警自省的一面镜子。

  不管是陈嘉庚的疑虑,还是黄炎培的直问,都警示共产党人不能有丝毫松懈,既要向历史负责,向国家和民族负责,也要向党自身负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出发前,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回应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延安精神启示“两个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自省精神的政党。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的前途命运,淬炼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启示当下,烛照未来。基于《甲申三百年祭》的警示和进京赶考的自觉,1949年3月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两个务必”的要求,告诫党内同志要吸取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要在胜利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如今,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经过七十余年的执政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继承和发展了“两个务必”,提出了“三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对“两个务必”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弘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历史新坐标;“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蕴含着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三个务必”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贯通历史、当下、未来,熔铸党的宗旨、作风、精神,其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为深远。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对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并进行了曲折艰辛的不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两个答案”里。他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要通过行动回答“窑洞之问”,练就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治党规律的自觉把握,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富有中国智慧的创新。

  从1940年陈嘉庚访问延安后提出警示,到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1945年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的“窑洞对”,1949年执政前不忘“赶考”之警训提出“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严厉的反腐斗争,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始于“八项规定”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实践,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如今到二十大报告关于“三个务必”的提出,都离不开伟大延安精神的指引和启示。

  延安精神涵养时代力量

  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建设和改革需要延安精神,新时代更要光大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延安革命旧址见证的光辉历程比作“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 ,强调“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中央在延安、井冈山、浦东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个根本着眼点就是引导和促进党的干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党的伟大精神,把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接续传承下去。

  国家法官学院作为中国法官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国家司法智库和法官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宣传阐释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将其作为不断开创法官教育培训事业新高地、新局面、新境界的力量源泉。在法官培训中始终坚持以传承红色司法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党性教育与专业能力培训相结合,努力探索培训工作历史传承和时代内涵。通过法官教育培训,鼓舞激励法院干警弘扬光荣革命传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推进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确保做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挖掘人民法院优秀案例中的法治精神和时代价值,开展红色司法案例研究,赓续红色血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延安精神,在对外司法交流中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历史传承,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价值。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坚信,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延安精神必将是不竭的力量源泉,绽放出新时代的异彩。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也必将是布满荆棘和坎坷的旅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引领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迈向伟大复兴!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路上,最重要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应当更加坚定信念,时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发出的伟大号召:“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