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群人
2023-03-23 10:19:2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陈平
 

  故乡的一侧,挺立的是一座巍峨大山。另一侧,镶嵌着一条明媚的河。山河之间,故乡的人在此繁衍生息。

  大山大抵正值青壮之年,腰板笔直挺拔,完全没有一点儿向生活低头的意思。家乡的人也是了得,凭借勤劳双手,硬是在大山外凸的地方啃出一片片土地。大山并不寂寞。晨光熹微,已有割草少年在山腰小试身手;农忙时节,人们三五成群上山收割庄稼;举行观音会时,上山的人更是项背相望。村人从不与大山客气,一代又一代,一次又一次上山砍柴、割草、取水、采野果……大山虽被掏空了家底,但赚到了无数热闹。当然,我对大山更深刻的印象,还是母亲送我们前往县城上学时,在大山转角处目送我们渐行渐远的情景。

  故乡的那条河,是我们最爱去最常去的地方,河里河外承载着我们无限的快乐时光与乡愁记忆。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结队地游弋,直到看见鱼饵来了才变化一下阵型。河边,草木葱茏,山石错落,经常有小伙伴的身影,割草、放羊、捡柴火、背河沙,或是烤红薯、烤洋芋、烤鱼……有事就来河边做事,没事就来河边找事。炎热的夏季,在河水里游泳、扎猛子、打水仗,时不时还有鱼过来“打招呼”,冷不丁撞在谁的身上。更有艺高胆大者,在河道旁的悬崖之上砍柴割草,捆系好后丢到水中,然后人纵身跃入河中抓住柴草顺流而下连过数滩。有的小伙伴一身湿淋淋的腾跃到旁边的沙地里翻滚折腾,相互追逐,上演一场“泥猴”下山大戏。有些得到前辈“真传”的小伙伴,轻车熟路的在沙地里设置好一个个陷阱,看见一个个路人中招后狼狈不堪七窍生烟的样子捧腹大笑,完全忽略了路人的斥责。每当河道涨水时,有人便干起了“浑水摸鱼”的营生,有时个把小时就能有二十来斤鱼入袋。也有人将深邃的目光投向了河面,利用拦爪和耙梳等工具,将河道上飘来的木材等物尽数“笑纳”,小发一笔“涨水财”。河的旁边有两股冰凉刺骨的山泉水,有的小伙伴离开前,用保温瓶盛满凉水,把满瓶清凉传递给家人,还有人顺带给邻居以至邻居的邻居也捎上一瓶,让那些因故不便亲临现场的地邻也能“雨露均沾”。无数时光,尤其是炎炎夏日,因河的存在,故乡变得闲适惬意、生动有趣。

  故乡有好几口井,但出水量都不大,遇上天干的年份,更是供不应求。“生意”较好的水井,经常需要排队等候,轮到取水了,需要一边等一边舀,水汨汨流出积满一瓢的量常需一两分钟,一不小心一晚上就排到一挑水。要想解决用水问题,就要看谁能在恰当的时间遇到对的井。很多家庭的破局之道就是全家总动员,分赴各个井点,依靠人海战术夺取先机。如果运气好,恰好遇到一口井没人守候,水量已经蓄积了大半井,半夜未眠的疲惫感一下子被幸福感全面取代。我家人口不多,在人海战术及人力资源方面没有优势,我就靠跑得勤跑得快和别人较量,以平均半月一双拖鞋的代价(实际上完整状态仅能撑一个周,后一周时拖鞋已经只有前半截)撑起了家庭用水工程的“半边天”。

  闲暇之余,小伙伴总爱扎堆,晃光头、摸营、躲猫猫、游击战、土地跪、斗鸡、跳绳……各种游戏轮番登场,玩得忘乎所以,充耳不闻大人的呼唤,最终一个个陆续被大人“捉拿归案”后才逐渐偃旗息鼓。尽管回去过后少不得一顿“竹报平安”,有的还声泪俱下表示“认罪伏法永不再犯”,但当第二天来临时,“游戏场”依然“生意兴隆”,并没有少了谁,往往伤得最深的人来得更早。

  临近寒冬,随着气温的下降,“取暖工程”作为故乡小学生当前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提上日程,大家纷纷达成口头协议,两人一组或是两人以上一组,轮流携带“取暖设备”(一般用油漆桶装上数枚已经引燃的煤果儿)到校,有的还没有完全引燃,一边走一边像使流星锤般甩动着“炉子”,以增加氧气让炉火不熄。如违约,违约人就要私底下给别人当一天“幺儿”,见到对方时须得大声清晰地喊几声“爸爸”。实际上,这种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局限于取暖协议,违反其他协议,往往也是按照上述约定俗成执行。

  如今,故乡变化很大。木材房、砖瓦房被一幢幢现代风格的楼房取代,乡亲们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精致,穿着变得整洁时尚,用水不再是问题,嬉笑声也渐渐远去……

  作者单位:贵州省仁怀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