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诉讼权利,就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律师诉讼权利、做实为人民司法
2024-03-09 08:35:4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航
 

    年初,这次“高规格”的重磅会议,再一次将律师权益保障带入公众视野——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全国律协首次召开工作交流会商会,建立“四方会商”机制,聚焦共同关注的律师工作重点领域,共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

    律师队伍,依法治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律师的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关系当事人切身利益,关乎法律正确实施,乃至法治建设全局。

    “依法维护律师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来自会场的法院声音,掷地有声。

    从2015年,“两高三部”《关于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的规定》、最高法《关于依法切实保障律师诉讼权利的规定》,再到2021年,最高法、司法部《关于为律师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的意见》,同步上线应用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人民法院依法保障律师诉讼权利的脚步一直向前,在一项项改革实践中,探寻着依法服务律师履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更优解”。

    助力律师依法履职,为当事人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2023年8月的一天,酷暑难当。

    顶着炎炎烈日,律师袁秋彬急匆匆地走进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来到立案窗口前。

    “法官同志,请你们给我核实一下,我代理的一起从蒙阴县人民法院上诉到临沂中院的二审案件是不是有人在人为操作立案呢?”

    在这位有二十多年执业经验的律师印象里,二审案件从上诉到二审正式立案一般在三个月左右,最快也要一个月。然而,他代理的这起案件从提交上诉状到二审立案却仅仅用了一周时间,他感到疑惑不解。

    法官向他解释,变化源于最高人民法院2022年开启的民事、行政第二审案件网上立案试点。

    以往二审立案,当事人线下向一审法院提交,再向中院移送纸质卷宗,不仅流转慢、耗时长,而且节点多、流程不透明。

    试点改革后,使用手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上传材料并一键发起上诉,二审法院全流程在线办理立案审查、上诉状副本送达等工作,平均立案周期较全国法院上诉移送时间缩短56%,最快甚至可以当日申请、当日立案。

    “二审立案周期缩短,意味着整个诉讼流程的加快,进一步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推动当事人合法权益加速实现。”袁秋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持续提升司法审判质效,这是广大案件当事人和律师所需所盼。

    近年来,人民法院坚持从制度机制上强化审判工作。面对律师和当事人呼声较高的在线诉讼堵点多、立案周期长、法官会见难、网上阅卷不便等问题,人民法院正在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有的放矢”,服务律师依法高效便捷履职。

    2021年,一份酝酿已久的新年“大礼包”,让广大律师眼前一亮。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共建的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依托这一平台,律师可以在线办理立案、阅卷、交费、调解、保全、鉴定、排期避让申请,以及延期开庭、延长举证、调查取证类事项申请等35项诉讼事务。

    “办案效率提升,直接促成律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有底气和信心为他的当事人和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蒋敏看来,平台有效解决了包括在线立案、在线阅卷在内的诸多过往难以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尤其是这么多年来一直困扰律师的开庭排期问题。”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超过50万名律师在平台上注册并使用,覆盖了全国77%以上的执业律师。平台累计为律师办理在线立案、阅卷等事项1396万件次,提供排期避让提醒服务178万余次。

    科技赋能,让律师轻装上阵,不仅减轻了往返奔波之苦,更减少了参与诉讼活动不必要的繁琐环节。人民法院不断改革完善诉讼服务工作,努力为律师及当事人参与诉讼提供更加便利条件。

    “本来还想申请排期避让,没想到法官做在了我们前面。”山东省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依托平台智能化提醒,主动为律师避让冲突排期,获得律师的点赞。

    “诉讼文书送达越来越快,我们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江苏省如皋市人民法院联合司法局、律协、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出台诉讼文书电子送达实施意见,建立全市律师、法律工作者电子送达地址库和企业微信平台,实现诉讼文书送达“零距离”“零等待”。

    “律师是当事人合法权利的维护者,为律师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受尊重的诉讼服务,本质上就是服务人民群众。”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立案庭庭长钱晓晨介绍,人民法院正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不断提升诉讼服务品质,努力为律师及当事人参与诉讼提供更加便利条件。

    在线下,通过该平台,律师完成身份核验后生成二维码,可以免安检、免登记进入诉讼服务场所,实现全国法院“一码通行、一网通办”。不少法院还建有律师阅卷室、休息室、更衣室,从细节处营造尊重律师职业的良好氛围,让律师执业更有获得感。

    畅通沟通监督渠道,构建清新的良性互动关系

    同为社会主义法治工作者,尽管法官、律师分属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职能,但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高度一致。

    一起看似寻常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却因为涉及当事人众多,带来了诉讼上的难题。

    2023年10月,这起在湖南省临澧县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开庭在即。由于该案6名代理律师均在外地,考虑到往返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律师们尝试着与法官沟通,提出在线“云开庭”的诉求。

    了解了这一合理诉求,法官立即与技术人员沟通,在极短的时间里将“云法庭”初设的5个席位增加至8个,并完成一系列技术保障。

    在法官的努力下,6位律师在线出庭的诉求得以实现,确保了案件审理有序进行。

    法官和律师如何更好地在诉讼活动中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促推司法公正?这其中,建立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关键。

    面对律师们普遍关注的良性沟通、合理维权问题,人民法院正进一步健全与律师的沟通交流机制,畅通律师对法院工作的监督评价机制,努力为律师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服务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司法环境。

    过去一年,共有110万个案件的代理律师使用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掌上法庭”功能,与法官“面对面”沟通、“点对点”交流。

    在这个类似“微信群”的功能中,当事人、律师、法官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时交流,交流过程全程留痕、存档。

    过去一年,12368诉讼服务热线继续发挥着法官与律师良性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将热线100%接通率等纳入质效评估体系,要求对因电话线路繁忙导致的漏接来电做到当天回拨完毕,确保每个来电诉求都能得到有效回应。

    维护司法公正,离不开律师的参与,更需要广大律师的监督和支持。

    除了在诉讼服务大厅现场反映投诉事项,律师还可以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等多种渠道,对诉讼服务事项进行满意度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

    针对律师反映的“不立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建立12368投诉处理机制。2023年,对通过热线反映的3455件“不立案”问题逐一进行督办,其中833件符合条件的当场立案。

    安徽省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共同建立律师一站式服务联络群,建立“一案双查机制”,律师在诉讼中如遇到强制调解、调解超时、拖延立案等问题,均可以通过诉讼服务热线和联络群反映、投诉。

    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律师服务热线并搭建法官与律师互评机制,律师与法官相互监督、相互评价,并及时共享互评结果,促进法官与律师队伍素质一同提升。

    “建立法官和律师良性有序的职业互动关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共同维护司法权威、建设高水平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人和人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江帆看来,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各地法院积极实践探索,进一步增进业务交流、强化职业认同,有序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为律师依法履职提供有力保障。

    做实指导调解职能,推动律师参与市场化调解

    律师陈贺梅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在调解工作中发挥专业所长。

    这是一批涉及1500余户业主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几年前,业主们与某置业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但公司一直未及时履行房屋交付义务。

    “拖了我们三年,必须要给我们一个说法!”

    纠纷一下子涌向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面对可能引发的群体性风险,上城区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决定采用市场化纠纷解决机制,由泽大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调解员先行调解,力求更加高效稳妥化解这一系列纠纷。

    “律师是法律服务队伍的核心主体,参与调解具有天然的职业优势。”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吕红兵看来,律师是法律专业人士,相比于人民调解,律师调解的专业性更强,对于涉企纠纷、合同纠纷等法律关系复杂的纠纷,律师参与调解效果往往更好。

    此类调解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单纯的公益调解难以为继,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收费调解,可以进一步激发律师的积极性,让这项工作更具有可持续性。“律师行业属于服务业。”吕红兵说。

    2023年10月的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汇聚化解合力,指导、支持人民调解、行业调解、法院特邀调解等解纷力量,加强商事调解、律师调解,成为法院与司法行政部门一同研判的课题。

    对人民法院而言,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促进诉源治理是更重责任,也是践行能动司法的更广阔空间。

    市场化调解是多元解纷的新探索。当前,人民法院正与各方一道,持续推进律师参与市场化调解工作,激活律师这支专业队伍的资源优势,共同投入到矛盾纠纷化解、帮助群众解忧、维护社会安宁的事业中去。

    “积极参与调解,维护大局稳定,律师大有可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认为,律师不仅仅是提供法律服务的市场主体,更是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推进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建设中的职能作用更加凸显,可以在“抓前端、治未病”中发挥更大作用。

    高子程表示,律师自身具有法律专业优势和长期在一线服务的实践优势,更容易获得老百姓的信赖,引导老百姓将争议纳入理性和法治的渠道加以解决,助力矛盾纠纷在诉讼源头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将专业纠纷交由专业人群化解,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律师参与调解,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注入更多专业力量——

    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协同司法局、律师协会等部门,创新开展以律师调解为主的市场化解纷试点工作。截至2023年底成功化解纠纷5.59万件,解纷平均用时22天,为当事人解决纠纷节约成本上亿元。

    广东省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成立国际商事争议专门解纷平台,聘任21名多法域执业资格律师和8名小语种律师为涉外争议解纷专员,推动前海打造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优选地、首选地。

    ……

    当看到上千位业主们开始口口相传,准备“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陈贺梅加深了对律师这一职业价值的理解。

    凭借着律师执业积累的经验,陈贺梅和律师调解团队成员迅速展开工作,制作调解方案,并积极主动与各方沟通、答疑解惑,安抚大家的情绪。

    律师调解员的专业能力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第一批案件仅历时11天就调解成功,并促成这上千件纠纷一揽子化解,迎来了来之不易的“曙光”。

    “律师和法官一样,都是推进依法治国、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使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陈贺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职业尊荣感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