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蓝皮书》主编 田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 陈国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 谢寿光

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主任 许建峰

参会人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邹立群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河北省高院副院长 王越飞
2019年3月1日9:30 201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
  • [田禾]:
    各位来宾,大家好,会议现在开始。今天会议的名称叫2019年《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发布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他们有学者,有法院的代表,有新闻媒体的代表,出席会议有150多人。
    [09:31:34]
  • [田禾]:
    由于时间关系,我介绍主要的嘉宾,他们是:许建峰,来自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是信息中心主任。谢寿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的社长,也是这本书的出版方。陈国平,法学研究所的党委书记,也是我们的领导。冯文利,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感谢给我们提供这个场地。刘俊海,人民大学教授,也是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封丽霞,来自中央党校,对我们很支持。王越飞,河北高院副院长,其他的我就不再做介绍了。
    [09:33:53]
  • [田禾]:
    媒体一共有50多家来参与,他们是新华社、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人民法院报、法治日报、经济日报等等,下面进入会议第一项。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致辞。
    [09:35:39]
  • [陈国平]:
    各位专家,全国法院及新闻界、相关领域的朋友,大家上午好!
    [09:37:32]
  • [陈国平]:
    经过法学研究所、各级法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第三部法院信息化蓝皮书今天如期与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发布会暨研讨会,发布这份沉甸甸的蓝皮书,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发布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法院和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莅临今天的发布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09:39:02]
  • [陈国平]:
    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信息化迅速席卷全球,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飞跃式转变。物联网等新技术拓展网络空间边界,从人人互联迈向万物互联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名词迅速占领日常用语排行榜前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无处不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的生活。
    [09:40:37]
  • [陈国平]:
    在2019年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机关要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强调要创新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这些都有赖于政法机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09:42:02]
  • [陈国平]: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法院信息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充分利用审判大数据,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科学决策”的要求,以“大数据、大格局、大服务”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全国法院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汇聚了各级人民法院的海量案件数据,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审判执行、司法管理、国家治理和人民群众的司法大数据开发、应用和研究工作,为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践行司法为民、支持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保障。
    [09:43:40]
  • [陈国平]:
    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全面总结了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在助力司法为民、辅助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服务国家社会方面取得新进展。蓝皮书还发布了“智慧法院”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从审判、执行、监督管理和诉讼服务四个维度对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形成了专门的评估报告。
    [09:44:57]
  • [陈国平]:
    特别是,蓝皮书还选取地方法院的实践,分析了地方法院信息化助力提升司法质效、助力诉讼服务、助力司法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在全国法院搭建了一个交流信息化应用成效的平台。
    [09:45:36]
  • [陈国平]:
    中国法院信息化蓝皮书的发布,对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推进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 对加强法治中国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对开启国家层面高端智库的建设,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体系,对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法学研究方法的创新,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不可或缺的实践价值。
    [09:46:59]
  • [陈国平]:
    法学研究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要的研究所之一,是法学研究的国家队,长期以来在参与国家法治重大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法学研究维持生命力的关键。为此,法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重视实证调研,为此,专门成立法治国情研究室和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自2008年以来,这个研究团队承担了大量法治国情调研和法治量化评估工作,其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宏观的法治建设,还包括微观的法治实践。在调研的基础上,法治国情调查研究室推出了法治蓝皮书系列皮书成果,包括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国地方法治发展报告、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前海法治发展报告等。今天发布的法院信息化蓝皮书是这个团队乃至法学研究所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展现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的又一部最新成果。
    [09:47:27]
  • [陈国平]:
    这本蓝皮书在专家学者和各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做成了品牌,在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全国数百本皮书评价中名列前茅。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各级法院、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
    [09:47:56]
  • [陈国平]:
    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机关要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法院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实际上也对我们皮书的编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把皮书编写工作做得更好。
    [09:48:00]
  • [陈国平]:
    就此,我再次感谢最高人民法院和全国各级法院的同仁在蓝皮书编纂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媒体界的朋友对我们这本蓝皮书的关注和报道!最后,预祝本次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
    [09:48:12]
  • [田禾]:
    感谢陈国平书记热情洋溢又语重心长的致辞,他的致辞表达了几个感谢,感谢法院、感谢媒体、感谢出版社、感谢关心我们的所有人。下面发言的是谢寿光社长,他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社长。
    [09:50:50]
  • [谢寿光]:
    尊敬的许主任,国平书记,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法院信息中心和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我们的兄弟单位对社科院的信任和支持,使我连续三次出席法院信息化蓝皮书的发布会。2019年是第三部发布,我首先要和大家说明一下,因为时间紧,2019年版的皮书封面是软精装,是全新的方式,但是因为它的制作时间要长,所以今天给大家见到的是我们为这个发布会专门制作的样书,真正你们看到的,发行的时候是整个手感和视觉效果比现在这个要好得多。我们在天津正在精心制作,几天之内大家就能见到了,内容是一样的,书号是一样的。所以,我首先代表蓝皮书的出版方,社会文献出版社,向以陈甦和田禾为首的这部蓝皮书的研发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最高法院信息中心许建峰主任长期给予的支持和信任,特别是法学所的领导,给他们团队以及全国法律工作者和研究者对这个团队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
    [09:52:48]
  • [谢寿光]:
    刚才陈书记说到中国法院信息化蓝皮书现在是第三部,他们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在我这个出版社的400多部皮书系列中的核心皮书是法学所的法治蓝皮书,这个月也会发布。正是因为有了那个基础,所以最高法信息中心以第三方委托的方式来让这个团队进行评估,做出法院信息化的评价报告,作为蓝皮书来发布,这个方式我记得在2018年发布会上就说过,到目前为止,国家所有部委和编写各种各样的皮书是都有的,但是以信息化精神,在整个大的司法系统里,而且采取这样的方式,比如最高检自己是有,但是他自己评价自己,而这个采取第三方的专家评价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是第一个,而且内容充分反映了我们国家年度性的信息化进程,通过这个蓝皮书可以折射出我们每一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而且可以向全社会公开中国通过法院信息化的水平向社会公开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的进步。
    [09:55:31]
  • [谢寿光]:
    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性的行动。我们经常说,皮书本身是有研究规律和发布周期的,做好一本皮书不难,而且从无到有填补空白,2017年第一部法院信息化蓝皮书发布的时候,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得了很高的分数,因为我们每年都要对400多种皮书进行评估。它作为连续性的出版物和一个平台,关键在于它要不断地坚持,往往很多皮书坚持不了三部。我们最终设定优秀皮书的评奖,要求必须是连续编撰三年。第三部发布以后,从明年开始就能正式进入对数百种皮书的年度评价和评奖过程中,我们希望你们能成为优秀皮书,获得这个奖项。
    [09:58:28]
  • [谢寿光]:
    要搞好皮书,从我们出版方的角度来说,特别是法院信息化这样的蓝皮书,而且是通过第三方来坚持做的。首先,要有一套体制,有一套研创机制。最高法信息中心需要能够持续地建立起和我们法治国情研究室这个团队要有一套长期合作的协议关系,而且相对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要消除把这些原创的评价报告变成工作报告,而且应该是第三方客观公正中立的评价报告。在这方面,我觉得无论是团队也好,还是作为编辑也好,我们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二是我们很希望看到你们评价的过程、数据来源、技术的报告,这个评价应该是标准化的。三是希望做到更多的专业化、专题化的评估。法院信息化总报告按照年度的进程没问题,接下来每一年的侧重点,是不是可以进一步评价大数据的应用水平,或者法院系统所有工作人员利用数据信息化的程度。这个团队最见长的是构建指数,用这个指数的方式来进行更标准化的评价,就更容易正向进行引导和激励,对做得比较滞后的,大家也可以找到具体的改进方法和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原创皮书和发布皮书最终的目的。
    [10:00:02]
  • [谢寿光]:
    社会文献的皮书系列,我们不是把它定义为一个图书,它实质上是一个平台,是一个为时代、中国与世界,了解各方面发展状况,未来的趋势,提供专家和第三方各种智库报告聚合的一个平台。今天皮书发布的时候,尽管书还到达不了每一位读者手里,但只要是购买了或者使用了皮书数据库的,他们同步在分享我们最新鲜、最鲜活的信息。
    [10:01:21]
  • [谢寿光]:
    我们希望2019年的这部法院信息化蓝皮书能够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希望媒体朋友进一步对内容进行转化。当然,我也恳请媒体对它的解读一定要忠实于课题组研究者所发布的报告本身,而不要从某一个片面进行报道。更多的传递正能量,推进中国法院信息化的水平,为其他司法系统和行业提供更多的样本,为我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目标的实现,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10:02:52]
  • [田禾]:
    谢谢谢社长对法治蓝皮书的支持、鼓励、关心,谢社长提出了希望,对法院、对课题组,也对新闻媒体提出了希望。谢社长不光是出版社的社长,还是社会学的研究员,思想敏锐,勇于创新,还是我们的皮书之父,可能在座的很多是法院的人,不太了解,文献出版社现在400多种皮书,都是谢社长一手开创出来的。谢谢。下面请许建峰主任致辞。
    [10:04:12]
  • [许建峰]:
    尊敬的国平书记、尊敬的寿光社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首先,向长期致力于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各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始终关注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向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和媒体朋友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10:06:15]
  • [许建峰]:
    刚才,国平书记和寿光社长都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我很有启发,利用下面的机会,我也跟大家分享我自己个人的三点体会。
    [10:07:44]
  • [许建峰]:
    第一,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对促进智慧法院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08:26]
  • [许建峰]:
    刚才寿光社长回顾了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连续三年发布法院信息化建设的蓝皮书这样一个过程,我要给大家再补充一点的是,2016年年初,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发布这个蓝皮书,但是我们中国社学科学院法学所还是给我们发布了一版《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第三方评估报告》,虽然名字不一样,但性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连续四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中国法院信息建设的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
    [10:10:00]
  • [许建峰]:
    这里我特别要报告一下,最高法院党组和领导为什么要通过这样一种形式,第三方评估的形式来开展智慧法院的建设。我们理解是这样,最高法院党组全面推动智慧法院建设,目的不在建设,而最重要的是在应用,最重要的是在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审判执行、服务司法管理、服务廉洁司法这四个服务,而这四个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客观的成效上,可能建设的成果如何评价,我觉得我们法院内部来开展这种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是最权威的,因为我们自己建设,自己清楚我们取得了什么成效。但是,我们只能说我们的评估可能更重要在建设方面,真正的应用成效如何,说实话,有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最高法院党组决定一定要采用第三方评估的形式来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了解掌握智慧法院的建设成效,由此,我们现在是连续第四年发布这样一份研究报告、分析报告。
    [10:11:50]
  • [许建峰]:
    这就为中国法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贡献了丰富的经验智慧,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对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加强法治中国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了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中国法院信息化年度发展情况,这一次又发布了根据2018年智慧法院建设的经验进行的全面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又发布了对于智慧法院建设中的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等方面的客观评价,对部分地方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分析,同时指出了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形成了现在摆在各位参会嘉宾手上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第三部2019年的蓝皮书报告。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智慧法院全业务网上办理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流程依法公开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方向已经明确,并且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法院审判执行发生了全局性的变革,有力地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智慧法院由初步形成开始向全面建设迈进,这个是对全国各级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极大鼓励,有利于我们总结智慧法院建设的信息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报告中指出的问题,也能够有效地弥补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自身认识的不足,更好地正视和解决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0:13:02]
  • [许建峰]:
    大家从蓝皮书上可以看到,这个报告很深刻地总结了我们现在智慧法院建设还面临的“七重七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很深刻,有些提法是非常尖锐的。但是我想,再尖锐、再深刻都值得我们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值得我们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弥补短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我们相信这个报告一定能够对我们从现在开始进一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发挥好非常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请允许我再次代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向蓝皮书编制项目组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10:14:29]
  • [许建峰]:
    第二,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报告一下2018年我们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新成效。
    [10:15:09]
  • [许建峰]:
    智慧法院由初步形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基本情况。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全面建设智慧法院的再出发之年。在最高人民法院统筹部署和地方各级法院的共同努力下,智慧法院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的成效。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以及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新模式,一同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三十个成果,并且亮相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展成为政务展厅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展区,备受社会关注。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运用工作在各级法院得到了大力推广,以电子卷宗自动识别、自动归类、文书辅助生成为代表的智能应用成效展现,成为智慧法院智能化建设的“牛鼻子”工程。
    [10:16:10]
  • [许建峰]:
    信息化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支撑执行案件集中管理、执行过程公开透明、执行行动统一指挥、执行财产查询控制、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成为基本解决执行难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建成移动微法院,实现诉讼服务事项跨区域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切实解决问累、诉累、跑累的问题,已经在浙江全面试点,为全国应用移动电子诉讼奠定了坚实基础。司法公开四大平台不断完善优化,全国联动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上线,实现全国法院案件流程信息99%在网上统一公开,中国裁判文书网累计公开裁判文书超过6千万篇,访问总量突破了200亿次。司法大数据质量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年向全国法院干警和各类应用系统提供了服务近4亿次,完成了各类专题研究达310份,《信用卡业务风险防范》、《妇女权益保护案件数据分析》等多篇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年来,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全国“一盘棋”集成融合格局转变,向智能化辅助深度应用转变,向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发展转变,在促进智慧法院“三全三化”、更好的履行“四个服务”上迈上了新的台阶,有力地促进了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10:18:39]
  • [许建峰]:
    第三,以人工智能引领智慧法院全面建设,实现新的跨越,是我们2019年的工作重点。
    [10:19:21]
  • [许建峰]:
    2019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化之年,也将是全面建成智慧法院的攻坚之年。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抢抓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的走科技创新道路,真正把智慧法院推向全面建设的新高度。一是推进审判智能化。要全力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智能化的深度应用,全面推进移动电子诉讼,重点建设中国移动微法院,完善并推广量刑辅助、要素审判、风险预警、类案推送等智能辅助类的系统在全国法院的应用,让智能化辅助应用覆盖到审判各个环节,迸发出助力审判系统的新动能。二是推进执行智能化。坚定走执行信息化之路,聚焦精准执行,多维关联分析,构建被执行人全息画像,与社会诚信体系全面联动,建立健全符合时代要求的执行工作模式,重点拓展外部协同,智能辅助办案和移动办案,全面提升执行全流程应用智能化,促进执行信息化转型升级。
    [10:21:37]
  • [许建峰]:
    三是推进服务智能化。整合各类应用,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形成电子送达、电话送达应用场景,为解决送达难提供信息化支撑。建立公民身份信息库,律师信息库,企业信息库和法官信息库,结合人脸识别技术,提供身份验证服务,提升当事人、律师、企业和法官的身份认证信息化支撑。
    [10:22:56]
  • [许建峰]:
    四是推进管理智能化。完善大数据管理与知识服务平台,全面建设知识生成机制,提升知识业务覆盖范围,构建知识库并实现知识库的上层业务应用,不断提升大数据为审判执行实践、司法行政管理、国家社会治理的服务能力。
    [10:23:20]
  • [许建峰]: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最高人民法院将与全国各级法院一起,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擘画智慧法院建设新蓝图,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添薪续力,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共和国70华诞。最后,预祝发布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10:24:33]
  • [田禾]:
    许建峰主任发言给人一个感受,中气特别足。我每次和他接触都感觉他中气特别足,他非常了解情况,发言当中介绍了法院信息化的整体情况。许主任是信息化的专家,真抓实干,落到实处,我们做信息化法院调研,每到一处那个法院就说许主任刚来过,我对许主任印象特别深刻,真的是真抓实干。最高院委托我们第三方做评估,我们觉得你们充分信任,放手让我们干,体现了最高院的胸怀和自信,非常感谢,希望我们的合作越来越好。下面进入成果发布阶段,发言人是吕艳滨,发言主题是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的发展以及2019年展望。
    [10:25:3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非常高兴一年一度又站在这里,和各位来交流一下我们法院信息化蓝皮书的一些研究成果。今天我代表课题组向各位简要介绍一下2018年法院信息化的总体情况以及2019年的展望。
    [10:27:5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十八大中央提出来要建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道路,其中就有信息化,十九大对信息化提出了更细的要求,法院信息化是整个国家战略当中的重要一环。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非常明确提出来要支持建设智慧法院,2018年在建设智慧法院的进程中,全国四级法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智慧法院的开局之年,已经基本确立了信息化3.0版的主体框架,而且全网全业务的网上办理格局基本形成,全流程的司法公开的格局也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化服务的方向也已经明确。各级法院在推进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证据交换、网上开庭、电子送达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
    [10:30:36]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在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方面,成效之一是切实用信息化助力司法为民。首先是建成了信息化的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是面向群众、处理纠纷、提供司法服务的窗口,过去的诉讼服务中心其实就是一个实体的大厅,在这个实体的大厅里面只是有我们的工作人员现场答疑释问,和当事人进行沟通。但是现在的实体大厅实现了一体化,也就是把信息化的手段运用到了实体大厅当中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95.2%的法院已经建成了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诉讼服务大厅,82.67%的法院已经开通了诉讼服务网,把实体大厅搬到了网站上。同时77.64%的法院开通了诉讼服务热线,以诉讼服务热线的方式远程的为公众提供服务。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实体大厅已经演化成为诉讼服务大厅、12368平台、诉讼服务网“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10:32:0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第二个进展,人民法院的信息化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发了适应移动互联的终端或者程序。比如,微信小程序的应用,使得老百姓不用逐步安装APP,在手机上轻敲键盘就可以实现在线的业务办理,业务流程查询,甚至材料的提交。广州的微法院以及后来推广的浙江微法院的小程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据统计,现在在宁波地区,很多当事人愿意选择通过移动微法院去查询、提交材料。跑到大厅里,甚至直接打12368电话咨询的业务量都在减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变化。
    [10:33:22]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第三个进展,在司法为民方面,全国法院正在从跨域立案向全域立案进行探索。跨域立案方便了老百姓,不用跑到管辖法院,在异地法院提交立案申请、起诉材料就可以进行立案。按照现在全国的试点,截止到2018年底,全国范围内实现跨域立案的法院已经达1154家,占31.85%。现在在很多地方正在探索进行全域立案。什么叫全域立案?除了打破地域限制外,实际是把立案环节的各个流程搬到网上。比如重庆,他们实现了三个阶段跨域实现,一是诉讼材料的提交和扫描录入阶段。二是管辖法院的形式审查和法律文书生成阶段。三是准予登记立案的相关文书的反馈生成阶段。相信未来老百姓真的可以在打官司这个环节少跑一次腿。
    [10:35:46]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在司法为民领域,我们的法院信息化在解决送达难问题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送达难也是困扰法院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当事人找不着,不配合,所以我们的法律文书没有办法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送达,可能会导致诉讼程序的拖延。在很多地方,比如福建、广东等地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解决送达难,比如福建首创了符合当地特色的送达系统,建立专门的送达团队,通过系统的电话录音、上门送达影像回传、诉讼文书自动生成、地图定位,做到送达过程全程信息化。从2017年开始,像深圳地区、东莞地区很多就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在线的身份识别,用微信就可以向当事人送达文书。
    [10:36:57]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在司法为民方面,我们正在探索互联网法院新的模式。第一家互联网法院建在了杭州,杭州互联网法院去年一年受理了涉互联网案件10628件,审结了9619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达到了98.6%,而且去年在中央的统一安排下,北京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挂牌成立,北京互联网法院提出来要致力于打造实用、创新、中立、包容、安全可控的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平台。广州互联网法院提出实现一键立案、一键调解、一键调证、一键审理、一键守护、一键送达的“六个一键”的设计目标。对于互联网法院,它可能不仅仅是要审理涉互联网的案件,也不仅仅要实现在线去通过互联网审判案件,可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案件办理来为互联网治理提供司法上的支持,为治理规则的确立提供支持。
    [10:38: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成效之二就是信息化辅助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其中,值得特别提到的就是去年取得重大进展的电子卷宗的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这是另一个常年困扰法院的老大难问题。以前调取案卷是非常繁琐的,因为都是纸质案卷,要把纸质案卷送到一个地方去,二审再审时要把它移送给上级法院,我们在以前对法院进行阳光司法指数评估时,每到一个法院都要调取它的一部分案卷,通过评查案卷看看流程结点公开是否到位。经常遇到法院跟我们说,这个案卷不在,被调到上级法院去了,因为有二审和再审的程序被调走了,被有关部门地去评查案卷了,不在我们这儿,我们只好更换其他的案卷。后来实行了电子归档,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法院说我还没有来得及扫描,结案很长时间了,但是积压在那里没有来得及扫描。这几年在推电子卷宗的同步生成,这个过程当中也是有周折的,一开始在有的法院他们抱怨这个太复杂了,让每个业务庭都要去扫描,而且扫描完之后结案的时候还不能作为最终的档案归档,因为它达不到标准,所以还要进行二次扫描。但是从2017年底,特别是2018年在最高法院的推动下,我们的同步扫描和同步生成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全国有16家法院已经达到了最高法院确定的技术标准,很多法院已经实现了自动编目,扫描一次,最终归档时按一下电脑的按键就可以由电脑对这些材料进行同步的归档,不再需要由人工干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而且最关键的是,为我们的电子案卷评查、调卷,甚至为审判过程的大数据应用提供了支持。这些过程的信息沉淀在法院的数据库里面,为法院的管理、为法官的办案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包括这几家法院开发的同步应用的平台,其中就有一会儿要介绍经验的“千灯模式”,一开始听到千灯都不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灯,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名胜点,这是一个基层法院,是苏州的一个非常基层的法院单位,但是就在他这里出现了一个创新,就是把电子卷宗的同步生成和深度运用扩展到了整个办案过程中。我们去调研的时候发现,靠语音识别,办案人员想要看哪一份案卷,不需要在电子案卷里一页一页的翻,我们做基本解决执行难第三方评估,抽取了近10万份案卷,我们得一页一页翻,但是用人家的系统,想看哪份案卷都可以,之前打过标签做过标识,只需要说看哪一份证据材料,系统会给你调出来,他们一会儿会做详细介绍。
    [10:41:5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在辅助审判执行方面,我们现在很多法院都在开发类案推送,有一些法院已经在前台给当事人提供了类案分析,要打官司,给你算一算账,打同样的官司,前面的人花了多少时间,花了多少成本,最后还有可能不能实现你全部的诉讼需求。而在法院的内部,我们每一个法官在办案的时候,同样一个类型的案件,以前的法官怎么办的,什么样的审判尺度,我们可以用来做参考,可以为后面的法院审判同类案件提供参考,特别是2018年1月份开始,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推出了类案智能推送的系统,涵盖了案件画像、类案判断、类案推荐排序等业务功能,实现了一键的以文搜案,极大提升了效率。
    [10:43: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在信息化辅助审判执行和司法管理方面,还需要提的是,现在的办案不光是坐在电脑前,依靠我们法院的专网、内网系统办案,有时候我们的法官要出去办案,要到外面去,在出差过程中可能也需要办案。为了提高效率,很多法院开发了他们专门的移动互联背景下的移动办案平台,通过手机就可以签发文书,可以调取证据,可以调取案卷,极大方便了法官的办案,当然也让法官更加“白加黑”、“5+2”了。
    [10:44:0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2018年法院信息化当中的一大亮点工程,是法院执行信息化的进展。法院利用我们建成的各类信息系统,在查控财产,在进行联合失信惩戒方面,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三年对比可以看到这个进展。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信息系统,对于法院的执行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管,以前说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铁笼,现在还要把它关进信息化的铁笼。通过全国法院执行系统在线办案的流程管控系统,所有的法院办案执行案件要在系统里办。我们进行第三方评估时很多法院说,我们今年的一大成效是实现了全员网上办案,网上办案数据实时生成,这有助于改变过去一个法官包案到底的状况,有助于加强执行局的领导,上级法院的领导实时监控,一个案件现在办到什么程度了,办得规不规范,有没有按照时间结点启动相应程序。
    [10:45:2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终本案件过去是最受老百姓质疑的,据说在法院的信访案件中,涉终本案件的占比非常高,很多老百姓说,我申请强制执行,几个月不理我,突然告诉我结案了,结果我一分钱没拿到,为什么呢?说已经终本了。究竟这个案件,我们的法院是没有查到财产,是当事人确实没财产,还是我们的法院有消极执行、乱执行的问题,以前是不知道的,现在这些案件全部进入到终本的管理系统,而且在我们第三方评估里面有一个核心指标是一票否决的,终本合格率。终本整个流程合不合格由系统在管了。
    [10:46:42]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在执行信息化过程中,全国法院正在大力推行一案一账号,以前是成千上万的案件就一个账号,进到法院的账户中,所以法院有时候搞不清楚这笔钱是谁的,该发给谁。因此,就在法院的账户上趴了很多钱,这次两到三年基本解决执行难,清案款也是法院一项重要的工作。借助信息化,在全国已经铺开了,上线了“一案一账号”,一个案件对应一个账号,甚至在北京等地一些法院已经实现了“一案一人一账户”,一个当事人就有一个虚拟账户,这笔钱进来之后是明明白白的,而且这笔钱是不是按照期限对当事人发放了,也是可控的,可监管的。以前我们的财产需要变现,变现就需要评估拍卖,很多老百姓、当事人质疑拍卖评估这个环节猫腻太多,现在我们实行了网上司法拍卖,而且在评估环节尽量压缩评估成本,所以很多法院,包括最高法院开通了网上询价系统,在手机上、网上输入房产的地段、楼层,根据大数据就可以分析出来这个房产目前的市场评估价是多少,可以说是零成本,大大降低了财产变现的成本。同时,很多法院也针对执行干警出外勤比较多,他需要出去查人找物,需要去现场控制财产。针对这些情况,他不可能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办案,他也没有办法说回到办公室再去处理积压那么多的案子,所以也开发了在线的移动平台,让执行法官在出去办案过程当中,一些案件的流程就可以在手机上操作了,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干警。
    [10:48:18]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信息化辅助执行和司法管理还有一个成效,就是提高了司法管理的水平。这个截图是河北法院开发的庭审自助巡查系统,庭审过程是不是规范,是不是严格按照法庭程序和秩序在办案,以前靠什么?靠的是当事人的监督,律师的监督,有时候会产生争议,律师说这个法官有问题,怎么办?调取录像再去查。曾经我们在做阳光司法评估的时候,在每个法院会抽一部分庭审录像,拿回来后,我们用人工的形式一秒一秒去看,看这个法官是不是没着法袍,是不是庭审过程当中离席了,是不是在接打电话,是不是有一个小孩子或者一条狗跑进了法庭。那个成本真的很高很高,现在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法官在打电话,有的法官离席了,有的法官着法袍不规范,这就极大减少了管理的人工成本,也提升了庭审的规范化水平。南昌开发了司法风险的动态防控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对司法过程,司法审判管理的整个过程全程留痕,全程监管,电子监控,电子监察,有问题亮红灯。
    [10:49:5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成效之三就是信息化服务国家和社会。信息化不光是落实了司法为民的要求,不光是服务了我们的法官去审判执行,也在服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首先是为司法公开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2018年,法院在司法公开这个领域一个重大的进步,就是在原来四大平台公开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审判流程的信息公开。以前当事人打官司总是要找关系来打听我这个案子谁是主审法官,谁是承办人,我这个案子现在立了案之后到了什么阶段了,进展的顺不顺利,什么时候能拿到判决书。因为找法官可能他懒得搭理你,他太忙了,没有时间电话一一解答。现在最高法院开通了“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去年专门出了司法解释,全国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形成的流程信息必须要通过这个网站对社会来公开,以前是各个法院自己来发布。所以我们去年接受审管办的委托,做了全国司法公开的评估,也评了这个领域,发现全国有很多法院建了自己的诉讼服务平台,对社会公开审判流程信息,但是水平参差不一,影响了公开的效果。现在最高法院统一了标准,统一了平台,全国的审判流程信息一网打尽,老百姓上一个网站就可以查询到他所关心的案件的信息。据统计,到去年9月1日,全国31个省、市、区和兵团法院全部开通,并且统一用这个平台向当事人公开新收案件的审判流程信息,这是一个巨大进步。右边这张图是执行信息公开的,通过执行信息公开这个平台,助力基本解决执行难,向社会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公开终本案件信息,公开法律文书,让当事人在执行案件过程中明明白白。
    [10:51: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信息化服务于国家社会,特别是服务于我们的重大决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治理。到法院来的案子基本属于在救火了,为了关口前移,我们需要知道现在的社会发展是什么样子,需要知道现在的社会形势是什么样子,需要对未来做预测。所以,沉淀在法院系统内的大数据可以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最高法院以及各级法院,编撰了很多的大数据报告,这些报告源于我们的办案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的监管者,监管过程中哪里有疏漏,法治进程过程中哪里还有制度空白,需要尽快补上。通过网络,我们在发扬“枫桥经验”,把它搬到网上,各地现在都在探索通过网络化解纠纷,现在案多人少,人案矛盾这是全国法院都普遍面临的问题,而且在执行难这个领域,很多案件一旦到了申请强制执行环节,基本上很困难。怎么能够从源头治理执行难,从源头治理案件多的问题,就需要引入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机制,就需要更方便老百姓去解决纠纷。比如,四川的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安徽马鞍山的一个区法院搞的针对物业纠纷的数字化一体平台等,这些平台一方面发挥了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作用,连接了我们的调解组织和法院,也在积极参与社会治理。这是2018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取得的一些进展,时间关系我只点一下。
    [10:52:4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其实蓝皮书里面讲得非常详细,我们更希望2019年法院信息化能够取得更大的进展。五五纲要提出来要坚持强化科技驱动,要贯彻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全面建设智慧法院,提出来要推动法院司法改革与智能化、信息化建设的两翼发力,要实现全面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推动建立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促进语音识别远程视频、智能辅助电子卷宗等科技手段深度运用,为落实这些要求,我们还该做些什么?刚才许主任提出来,其实我们提出了法院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很多问题,揭示了很多的不足,有的还很尖锐,确实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老百姓、很多干警受益了,但是仍然有不足,比如有一些领域仍然存在着重建设、忽视应用,建设了很多平台,应用了很多技术,但是应用怎么样,很多干警说我不爱用,我觉得麻烦,很多时候发现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系统建立之后,相互之间的系统协调、数据共享还有一些短板。整体上,全国的系统建立后,可能还没有兼顾到一些地区、一些案件类型的特点,导致有些干警办案过程中发现,这类案件在信息化系统中无法录入,没法办,按照那个办法,我们的案子就办不下去,有这样的情况。
    [10:54:1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还有一些问题,在个别的地区,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导致有时候存在安全隐患,虽然最高法院去年特别重视信息安全,但是仍然需要提醒一下,在一些地区,在个别的法院,还需要加强。在整个的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建了很多设施,引入了很多硬件,但是软件怎么样?很多中基层法院反映,没有人去管信息化,很多人不懂信息化,这方面的人才特别欠缺。2019年,要纵深推进法院信息化,我们提出来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10:55:38]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一是继续明确信息化的工作定位,信息化是干什么的,信息化是要以应用为导向来服务于审判执行,服务于司法为民,服务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我们所有的系统研发要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要从怎么样让干警办案更便捷,老百姓打官司更方便去考虑。
    二是要突破司法公开的瓶颈。司法公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度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细化,平台越来越完善,但是仍然有一些信息化的壁垒,比如有时候由于信息录入的不准确,导致发布出来的信息不一定那么准,所以有时候我们发现有的信息发出来,通过第三方评估发现,信息和后台的数据不对接,不一致。还有的时候,一个法院的司法公开、文书公开、流程公开在信息系统中的监管还不到位。如何从全员办案、实时生成数据、提升数据方面下手,这仍然是未来司法公开信息化保障的重要课题。司法公开这个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前台展示给公众的网站好不好用,很多人都在吐槽为什么最近中国裁判文书网那么难用,不光是我们,很多法官也说,为什么不能再好用一点?这需要一个过程,面对全国、全世界那么多的访问量,系统承载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面向社会的平台怎么能够让它又安全又好用,还是有很多再去研究和进行基础考虑的。
    三是要进一步助力长效深入的解决执行难。执行难的解决离不开信息化,如果信息化的保障能够更到位,可以让执行干警减少一点加班的时间,这两、三年执行干警太累、太辛苦了,牺牲了很多个人的休息、个人的家庭,在那里办案。但是如果信息化的查控系统更加给力,在线可以直接进行扣动,其实很多法官不需要两个干警一台车跑到现场去了。整个办案系统,比如有一些类型案件的办理,如果能够通过系统做得更精细,可以使办案更加方便。整个信息化,特别是执行信息化的办理,有时候还需要协助单位的配合,我们发现法院系统很给力了,但是为什么查控起来有问题?是因为那些部门的系统信息化的水平还没跟上,我们现在要基本解决执行难、全国法院信息化这样一个大的步伐,需要全国“一盘棋”地去推进。
    四是要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联通性。数据的准确性是从我们接触法院工作以来一直提出来的,目前来看,准确性在逐年提升,提升准确性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依靠系统的研发,依靠全员在线办案,在系统的每一个结点开发上,要更加注重逻辑性。同时,各个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联通性要特别关注,防止在法院内部出现不同的数据烟筒,不同审判部门之间的数据怎么打通,让大数据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是要严守信息安全的红线。我相信全国法院都非常重视,不仅要防止网络攻击、病毒,更要注意到现在汇集了全国那么多数据,有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涉及到当事人个人信息安全的,这些数据如何确保它能够安全的存储在这里,安全的在专网上传输,安全的辅助办案,而不会出现有些国家出现的,由于数据被泄露、篡改而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情况。
    六是要注重培育重用复合型专用人才,要让懂技术、懂业务的人才充实到信息化岗位上来,让他们能够发挥更多作用,能够在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搭建一个非常好的沟通桥梁。很多地方就是因为这个桥梁搭建得好,系统研发都是从业务需求去出发的,所以系统开发出来之后好用,干警爱用。
    [11:03:20]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法治国情室主任、《法治蓝皮书》执行主编 吕艳滨]:
    最后要促进研究实践与技术研发的互动,走出法院,多借外脑,多借助社会上的一些研究成果辅助法院的信息化,助力法院的信息化。我们调研时,很多干警给我们吐槽说,对信息化有一肚子的苦水,有一肚子的愿望想说,但是见到上级领导时不敢说,怕领导不高兴。我说没关系,跟我们说。所以我们开发了小程序,法治指数的小程序,里面专门有一个栏目叫吐槽,可以给我们吐槽,吐槽之后,我们负责把你的个人信息过滤后转达给许主任他们,转达给最高院相关部门,让他们知道你们的需求,其实他们非常想知道你们需要什么。欢迎今天到会的各位朋友、领导,也欢迎你们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们的朋友、同事。积极的吐槽,这是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目的,希望我们共同为法院的工作、法院的信息化添砖加瓦。谢谢大家。
    [11:05:03]
  • [田禾]:
    谢谢吕艳滨教授,他发布了第三方对2018年法院信息化的总报告,充分肯定了成效和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其中特别要请大家注意的是,他提到了执行信息化。我们的课题组承担了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评估,法院非常努力,基本解决执行难是一个里程碑一样的实践,取得了极大成效,其中执行信息化更是了不起,没有执行信息化,基本解决执行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值得大书特书。下面请胡昌明博士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
    [11:06:21]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非常有幸第二次在这儿发布中国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评估报告,去年发布之后,我们发现对于这个评估报告,不光是法院的人关注,也不光是法院信息化的人关注,很多媒体,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专家都非常关注这个报告,所以今年我们就把这个评估报告由去年的一篇扩展为一个单元,一共有五篇,我一并进行发布。
    [11:08:29]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本报告主要通过四个方面:一是评估的原则和方法。二是评估体系。三是创新亮点。四是思考与展望。
    [11:09:37]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第一,评估原则和方法。评估原则包括:一是依法依规原则。指标体系都是有据可循的,我们是依据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纲要”,按照法院信息化的五年规划来设定相关指标。二是客观评价原则。在指标设计过程中,更多是通过是和否的判断,而不是调查法官或者是当事人的满意度,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原则。三是突出重点原则。我们对于法院信息化涉及的方方面面工作,我们在评估指标中只是选择了一些对于法院特别是执行、审判,服务当事人这些非常关注的方面进行重点评估。四是循序渐进,法院信息化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于法院信息化的评估,也遵循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
    评估的对象和方法,评估对象主要是全国的3510家法院,是三级法院,我们又从32个高院层面为单位进行统计。评估时间是2018年1-12月,评估方法选择内外结合的方式,内部主要是通过最高法院提取相关数据,以及各地高院把所有辖区法院数据汇集起来。外部是通过第三方公司测评法院网站的有效性,更新的及时性。
    [11:11:47]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第二,评估体系。主要有四方面的一级指标,就是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管理、智慧诉讼服务。这四个方面也涉及到法院主要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是智慧审判,涉及到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17项,二级指标中比较重要的是文书生成,电子案卷,审判提示,这对法官的审判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智慧执行,主要评估方面是三个,网上执行、执行指挥中心建设、执行案件的关联线索,三级指标有7项。三是智慧管理,法院的信息化对于法院审判管理起到哪些作用,大的方面是审判大数据分析,以及办公网络化的水平。四是智慧诉讼服务,也就是法院的信息化对于服务当事人提供了哪些帮助,是否为司法公开提供了帮助,以及网站建设如何,我们对远程服务这块主要是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网上诉讼证据交换等等,这些都是当事人日常诉讼遇到的问题。
    [11:13:1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第三,智慧法院建设的创新与亮点。主要介绍2018年的一些特色。在创新亮点上,首先要看到的是信息化辅助审判的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从最高法院到地方法院,特别重视的就是电子案卷的随案生成工作。工作人员可用扫描笔去识别文书,文书的文字识别后能够进行电子化,电子化之后能够实现信息的回填,一些格式性的文书能够实现自动生成,这样的法院目前已经有61%。二是信息化缓解了事务性工作的压力。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案多人少是司法改革面对的重要课题,司法改革后员额法官数量会有所减少,事务性工作由谁来承担,如果都增加人力是不现实的,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江西、苏州中院等地,设立了诉讼材料的收转发中心,把诉讼材料收集起来进行扫描,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诉讼材料的审核、登记录入、扫描上传,这些事务性工作完成后,有效剥离了法官的事务性工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审判效率。天津和平区法院信息化建设前后,对于诉讼文书以及一些相关的事项进行对比发现,在传统模式下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利用信息化成果之后,时间大大缩减。这样的改进对于法院的司法效率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11:15:45]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除此之外,信息化对于审判的辅助功能也在不断完善,北京三中院的智能审判分析系统是通过抓取相关公诉书中的定罪量刑情节,比对了一千多份类似的裁判文书,而且给出了这些文书集中的量刑区间是8个月,平均量刑量为13个月,系统给了8个月的量刑建议,基于大数据分析相似案件、量刑幅度,并提供量刑参考范围的法院,全国已经能够达到43%。
    [11:16:48]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移动办案方兴未艾,浙江微法院宣传页中,宣传的口号非常有意思,“微信打官司,最多跑一次”,我们也希望微信打官司能够让法院和当事人更加紧密,同时当事人不一定非得跑到法院,或者跑很多次进行诉讼,诉讼不再困难。从2017年宁波最早开始试点微法院以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两级法院在平台上流转的案件达到了11万件,民商事案件8万多件,占到同类案件的72%。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不是说法院去逼当事人一定要上线,而是当事人觉得用这个很方便,微法院是随时可以上线,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进入,这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结果。法院“五五改革纲要”提出,推动诉讼制度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要推动移动微法院实现移动电子诉讼的全国覆盖,这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11:18:3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互联网法院相继成立,从2017年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到2018年的北京和广州互联网法院的成立,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是我从微信朋友圈里面看到一个律师发的话,“第三次表扬广州互联网法院,技术让开庭无处不在。我在上海开的广州的庭,互联网法院不只是改变距离,更重要的是实时的呈现方式。我们必须接受和适应虚拟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这段话不光文字写得非常好,主要是这是一个律师,这是一个当事人的角度,可能经常会跟法院抬杠的律师群体角度来对我们互联网法院、对法院信息化的肯定,其价值非常大,比我们法院自己去做宣传可能更有意义。
    [11:19:53]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信息化助力于审判执行难,信息化对执行的帮助,除了全国的执行干警之外,我们这个团队感受特别深刻。从去年8月份开始到今年1月,五个月时间在田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跑遍了全国所有的省份,对700多家法院进行了执行难的评估。全国法院执行工作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而这些成效的取得,我们非常深刻地感受到绝对离不开信息化的助力。不管是网络查控也好,司法网拍也好,还是失信执行人名单也好,这么大量的工作量,如果不通过网络,不通过信息化手段,只是通过执行干警人工一个一个去做,用传统的方式是难以想象的,执行难的解决也不可能到现在这个水平。
    [11:21:12]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法院的智慧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们看到,除了审判执行之外,管理也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着力方向。我要说的不光是冷冰冰的数据,还有之前我专门私下问过全国案件量最多的法院,朝阳法院司法统计的一个同志,原来法院的统计都是靠人工,朝阳法院这样一个大的法院,每个月报结的时候至少有两个统计员工作3-4天才能把统计报表做完;现在已经不用传统的方式了,都是在网上实现,只需要个别的有错误的地方进行微调,一个人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这样扩展到全国法院,可以想象节省了多少人力、物力,对司法统计精确度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从一个侧面看出来法院信息化管理水平确实在不断提升。
    [11:22:5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最后一个方面,服务当事人方面,建立了“互联网+”的诉讼服务体系,当事人不管是在网上立案也好、网上缴费也好、材料收转也好,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在看到法院这几年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变化、信息化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一些思考和展望,以下四方面要进行反思:
    [11:23:4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胡昌明]:
    一是推动智慧法院建设理念应当回归审判。法官的角度,司法辅助人员的角度,可能还不够,重应用的开发,应用程序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审判辅助的功能,加强服务当事人的司法需求的功能。这种好的做法,可借鉴深圳法院的GEC模式,开发一个软件时是由技术部门、一线法官和开发公司共同组成一个研发团队,不断的磨合,这样出来的产品和软件,才能确实为一线审判服务,为法院服务。
    二是加强法院内外部数据的互联互通。基本解决执行难的过程中,最高法院已经与中央政法委等41家部门和银行进行了联网互通,全国也有23家高级法院也利用专线或者本地政务网络建立与相关部门的点对点或者总对总的连接,初步满足了信息的报送、信息的共享、执行、查控、信息的惩戒等业务协同需要。在法院其他的工作中,信息化也是需要这样的沟通、互联,包括行政机关,其他司法机关等。比如,检察院对于减刑假释案件的处理,银行、邮政公司都需要进行互联互通,这些数据进行相互连接非常重要。
    三是要提升司法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我们看到,目前全国法院中基于法院案件信息资源,以案件时间、人员等维度生成统计报表的高院已经占到了30家,能够从时间、空间维度分析各类案件罪名案由的审判态势的法院,高院已经有28家,占了绝大多数。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够做出大数据分析并形成报告,用数据分析影响地方人大立法进程,大数据分析报告能够辅助党委政府决策的法院还少之又少,这些方面是司法大数据和司法信息化不断完善应该着力发展的方向。
    四是智慧法院的均衡度还有待提升。评估中发现有两种不平衡,一是地区不平衡,表现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不平衡。二是中高级法院和基层法院相对不平衡。基层法院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改变这种不平衡状态,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加强统一规划,将先进的应用和系统推广到全国去。今天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
    [11:27:30]
  • [田禾]:
    感谢胡昌明博士的报告,第三方评估报告是社会特别关注的一个报告,通过这个报告,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描述,没有特别高大上的东西,但是体现了法院信息化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觉得,“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想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们法院信息化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下面请重庆高级人民法院信息处陈浩处长发言,题目是“4+1”重庆智慧法院新生态。
    [11:28:26]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尊敬的许主任、陈书记、谢社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这次新闻发布会,借此机会向一直以来关心重庆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社科院法学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4+1”重庆智慧法院新生态的建设和应用情况。
    [11:29:56]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在最高法院的有力指导和推进下,全国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进展。与此同时,老百姓也就是人民群众对法院信息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要求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诉讼服务。为此,重庆法院因时因地制宜,我们打造了“4+1”重庆智慧法院新生态。
    [11:30:40]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简单来讲,新生态就是重庆法院聚合了众多的平台系统,整合了内网外网的数据,能够服务多元对象主体的一个智能化的生态系统。所谓“4”就是“四易平台”。
    [11:31:31]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一是易诉平台。也就是重庆的网上智能法院。很多领导都知道,重庆是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重庆相对其他很多地方来说,老百姓打官司诉讼成本要相对更高一点,加之重庆的在外务工群众相对较多,这就意味着如果他有诉讼在身就会需要异地往返,给当事人造成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研发了易诉平台,平台全流程的实现了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证据交换与质证、网上开庭、网上送达,实现了案件类型、业务流程、服务对象、辖区法院的全覆盖,具备案件信息的智能识别、管辖范围的智能判断、网上庭审智能辅助、关联案件智能推送等功能,回应和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的需求,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老百姓把我们线下所有的诉讼活动能够在线上实现一网通办。平台自2018年1月22日在重庆12家法院试点,8月底在全市全面推开,截止到今年2月18日,已经在成功网上受理了9万多件,网上缴费接近7000万元,大大方便了群众诉讼。
    二是易解平台。多元化解一体化平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此我们专门打造了这么一个平台,基于从整个创新纠纷的解决机制,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同时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枫桥经验”的现实需求出发。总书记在政法工作会议上也提出了溯源治理,我们认为这种纠纷化解的一体平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平台,坚持16字方针,数据共享、机制共建、诉调对接,最终实现纠纷易解。整个平台具有调解申请、调解管理、诉前诉中调解、司法确认、电子送达、网上调解、案例资源等众多功能模块。并且我们主动与重庆市司法局的人民调解平台,叫“巴渝和事佬”。我们和众多行业调解平台,主动对接,对接的结果就是要实现诉讼和调解资源的共享,来打通老百姓纠纷解决的渠道,让老百姓在一个平台就能把诉讼和调解的全部过程完成,就不用在法院和调解机构之间奔波劳苦。平台在2018年7月在河川法院开展试点,2018年8月在全市法院全面推行,截止到2月18日,去年10月份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对我们这个易解平台的成效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是易审平台。我们重庆法院智能化辅助办案平台,我们认为智慧法院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法官成其为法官,要让法官成其为法官,就是要把法官从繁琐、重复的审判性辅助事务当中解放出来。为此,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在2018年底全面完成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工作的要求,抓紧研发了易审平台。2018年4月23日,我们向全市三级法院全面同步上线,平台具有智能回填、自动归目、类案直推、智能文书、二维识别、前审后续、案件关联、偏离预警等九大核心功能。截止到2019年2月18日的数据,我们平台智能文书的生成使用率达到了97.43%,这是全市的数据,全市三级法院电子卷宗2018年的平均覆盖率已经提升到98.6%。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人工智能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成熟,特别是在类案的智能推送,文书的智能生成这块,有一些算法,包括核心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还需要人工去介入,认识到这种现实需求之后,我们易审平台虽然它有了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但是在通用加专审的架构基础之上,我们还是让专业法官介入进来,研发了民事类案的智能专审系统,实现了案件数量较大的十大案件的智能专审,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整个平台真正推送出来的案例更加精准,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文书的智能生成、自动生成。
    四是易达平台。也就是重庆法院的智能送达平台,这是为了有效解决送达难问题。平台整合了全部送达类型,实现了送达方式的智能推送、送达难度的智能判断、送达地址的智能选择、送达流程的全程掌控、送达情况实时反馈,最大限度的提高送达效率。比如,我们针对传统的邮政专递的痛点,我们主动把邮政公司的专递系统和法院的易审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对接完之后,整个送达过程可以实时在内网系统中反馈,就好比淘宝网的邮递一样,在我们内网系统中也能对文书送达过程可以实时反馈,并且它的电子回证也能够实时反馈至我们的办案平台。虽然只是一个小的创新,但是我们认为小创新也能够发挥大作用。周强院长知道后,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在上述“四易平台”的基础之上,今年1月15日,我们又在重庆法院的智能终端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又全新升级打造了重庆易法院的APP,把整个“四易平台”的核心功能全部实现一个平台,一个APP,一网打尽,当事人只需要一部移动终端,就能够享受到我们全市法院诉讼和调解的全部服务。
    [11:36:45]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1”是我们的法治云中心,就是重庆法院的大数据中心,这个在2011年就已经建成,最开始我们5分钟数据更新一次,后来3分钟,现在实现了全市法院所有的数据,审判、政务、人事所有数据实时生成。在2018年,我们又引入了大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全面升级,我们上线了智搜、慧析等数据智能的功能,我们准备把法治云中心打造成为重庆法院的一个大数据公开平台,把我们的大数据分析报告实时向社会公开,向部门公开,真正达到大数据能够服务领导决策、服务管理的功能,真正实现人案物,包括外部数据的一体化分析,真正让司法数据活起来,让数据能够说话。
    [11:38:31]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为了让“4+1”重庆智慧法院新生态建设能够务实、理性、管用,我们注重以下几个理念:一是我们始终坚持易这个核心。我们之所以要用易命名所有的平台,也有自己的一些考量。“易”这个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字中它的底蕴比较深厚,我记得钱钟书在《管锥编》当中对“易”这个字作了很深入的阐释,在我们重庆法院信息化来说,“易”有三层含义:一是简易。所有的信息化必须要以用户为中心,要简单容易,这是我们信息化的一个核心所在。二是要变易。所有的信息化必须要坚持不断地创新,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实现我们司法效率的提高,促进司法公正。三是要不易。对法院来说,我们说“互联网+”法院,我们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始终是第一要务,我们有一些核心的司法规律,司法原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的信息化一定要围绕审判执行第一要务来开展,这些核心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当然,要实现易,实际需要我们付出极为艰辛的努力,实际是不易的。
    二是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成为智慧法院最大的受益者,习总书记指出,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在推进智慧法院的建设过程中,始终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便利。
    三是要始终坚持以融合创新的方法来推动智慧法院建设。特别是作为地方法院,要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一些突破性创新,对我们来说,实际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把现代科技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通过审判方式、庭审方式的变革,把现代科技做好融合文章,以此来化解改革中所面临的难题,我们认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11:42:02]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最后,要始终坚持“三个同一”的标准,在重庆法院,我们始终坚持对全市所有法院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我们三级法院信息化始终在坚持“三个同一”,即:同一系统、同一平台、同一标准,就是标准化非常重要。在重庆法院,任何一个法院,信息化一定要越简单越管用、越好用。可能在重庆法院,整个系统不多,所有的系统我们都认为是一个一个的功能模块,系统和系统之间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没有障碍的。在人事系统中,可以通过点我们法官的审判业绩,要进入我们的审判系统,在审判系统中可能他点到案款就进入到政务管理系统。全市三级法院内网应该只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要把所有的系统整合起来,对外也应该只有一个平台来实现对当事人、对社会所有一体化的服务。越简单、越管用,真正实现所有系统与系统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1:44:39]
  •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技术处处长 陈浩]: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务实地讲,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成熟,人工智能与法院工作的融合也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和理性的态度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要让法院成为智慧法院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偏离审判的主业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否则将舍本逐末。重庆法院将充分借鉴兄弟法院的先进经验,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努力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再上新的台阶。谢谢大家。
    [11:45:59]
  • [田禾]:
    感谢陈浩的发言,他给我们分享了地方的经验。他提到的“易”我觉得老百姓办事特别不易。在现在的情况下,易应当体现为法官易、公众易、当事人易,我希望法院的平台能够建设成一个傻瓜都能用的平台,就像咱们用的手机一样,稍微学一下谁都能用,而且很强大。这个强大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后台,所以信息化的道路还很漫长,拜托许主任。下面发言的是来自宁波的邹立群,发言题目是“浙江移动微法院: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11:47:34]
  •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邹立群]: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根据会议安排,受浙江高院的委派,下面由我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移动微法院的建设情况。
    [11:48:26]
  •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邹立群]:
    2017年10月,宁波中院下辖的余姚法院在全国率先上线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微法院,尝试依托社交平台来探索移动电子诉讼的新模式。在试行三个月以后,宁波中院党组敏锐判断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所以决定从去年1月2日起在宁波二级法院全面推开。去年1月11日,最高院确定了宁波两级法院作为全国法院唯一的移动电子诉讼试点。去年4月9日,最高院信息中心牵头成立了全国联合项目组,经过百余日的强力攻关,项目组研发的4.0版于去年8月初在我们宁波两级法院进行上线。
    [11:49:07]
  •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邹立群]:
    去年9月10日,浙江高院向全省法院进行了推广。一年来,移动微法院建设以便利当事人、便利法官作为核心理念,不断升级完善,成效不断放大,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诉讼参与人的普遍赞誉,受到群众和法官的广泛欢迎,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最高院周强院长去年11月初赴宁波作了专题调研和指导,先后四次批示肯定,要求向全国推广。目前,浙江法院在该平台上流转的案件已经超过了60万件,全省引入案件占同类案件的50%,引入诉讼参与人19万人,其中律师有2.3万人,总的访问量达到了2500多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了14万人次,人均每次停留的时间平均大约是4分钟。
    [11:51:33]
  •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邹立群]:
    移动微法院是我们移动“互联网+”审判的最新成果,价值成效主要在于回应了七大问题。一是回应了诉讼工具的大众化问题,具有易普及优势。过去我们法院开发的一些PC端软件,包括手机端的APP,由于受用户体验的局限,都面临普及难的问题。使用主体占位总体较小,而移动微法院主动适应了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微信成为社会交往重要渠道的新形势,抓住了微信推出小程序的契机,具有可移动、微而小、用户体验好的特点,非常切合人们用手机上网办事的偏好。而且操作非常简单,易学易用,设置了一步一导引,诉讼的每个步骤都有提示、告知或者说明,大部分操作可通过拍照一键上传,并内置了文书模板,常见的文书可以简单填写以后自动生成。
    二是回应了诉讼工具的平台化问题,具有易推广的优势。移动微法院与现有的内外网办案系统打通对接融合,整合成了一个统一的能够衔接多方用户的平台,贯通了从诉前调解立案到执行的诉讼全流程,架构采取了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一功能、一模块的设计,大大方便了后续的开发。并且各个应用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发增挂个性需求模块,快速来扩展功能。系统接口实现了标准化,方便与各法院审执系统对接,能够迅速推广应用。上述特点较好地解决了智慧法院建设中的碎片化、瓶颈化问题。
    三是回应了诉讼经济问题。移动微法院也是司法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办案人员与当事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互联渠道,让司法服务资源无时不再、无处不在、触手可及。提供一种更方便、更快捷、更经济的电子诉讼流程,让当事人打官司既省时又省力又省钱,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宁波两级法院数据为例,去年以来当事人在线申请量56693件次,网上调解撤诉25000多件,参与证据交换、开庭及询问的10680件次,跨省跨市开庭或调解的7263件,网上终本约谈4698件次。
    四是回应了诉讼效率问题,为缓解案多人少矛盾找到了新的出路。移动微法院有效缓解了办案中的沟通不畅、送达难、程序性事务繁重等堵点、难点、痛点,大幅压缩了办案人员的事务性工作用时,提高了办案效率。目前当事人与法官网上交流51万多次,去年宁波12368司法服务热线投诉法官难找的来电下降了45%,通过平台送达各类文书超过48万人次,节约送达费用500万元以上。去年宁波两级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上升了15%多,同期结案率近七年来首次超过了100%,上升了5个百分点,平均审理天数多年来首次出现下降的拐点。
    五是回应了多元解纷的新需求,是网上枫桥经验的新发展。可以在移动微法院上进行庭前质证,让当事人能够迅速明确对裁判结果的预期。并且原告、被告、法官之间可以随时沟通,反复沟通,当事人的调解意愿增强了,调解频次增加了,调解的成功率得到了提升。去年宁波两级法院民事调解率是60.46%,高于全省平均4.97个百分点,同比上升了2.43个百分点,相当于多调处了3千多件案件。移动微法院已与浙江省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进行了对接,诉讼与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了移动端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的分流化解。
    六是回应了诉讼的开放型问题,有力促进司法公信力提升。移动微法院实现了办案全程流痕,办案全程可视化,可让当事人在办案全流程同步性公开中看得见、感受得到公平正义。比如在执行案件中,送达、结点推送、连续交流等信息交互,我们发送了62万多条,案均发送17条,较好满足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执行的信访量也明显下降。去年宁波中院执行信访率下降了62%,移动微法院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全程跟踪监督,促进法官规范办案、廉洁司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当事人文明诉讼,促进司法环境的改善。
    七是回应了电子诉讼的发展方向问题,有利于推动建设全球领先的移动电子诉讼体系。在最高院的推动下,移动微法院从基层探索到宁波中院、到浙江高院,逐步推广,这是一次司法工具的重大创新,也是贯彻网络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发展电子诉讼是世界潮流,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展电子诉讼,近年来韩国后来居上,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但都还是局限于PC端。在移动端,尤其是借助社交媒体开展移动电子诉讼均尚未起步,移动微法院的普及应用,有利于我国紧紧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我国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领先于全球的移动电子诉讼体系。
    [11:55:20]
  • [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宁波移动微法院领导小组副组长 邹立群]:
    一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充分体会到移动微法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微法院诞生时间不长,成长空间还很大,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最高院和浙江高院的要求,继续发挥好先发优势、试点优势和研发基地的优势,使这项工作能够始终走在前列,为功能拓展、规则完善和平台升级,积极贡献宁波智慧。谢谢大家。
    [11:56:26]
  • [田禾]:
    感谢邹立群的发言,移动法院是法院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下面请来自江苏昆山法院的党组书记发言,他的发言题目是:无纸化办案的苏州模式-千灯方案。
    [11:57:06]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这次有机会做交流发言,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昆山法院在推进电子卷宗深度运用和无纸化办案相关的做法。
    [11:59:32]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去年以来,昆山法院在上级法院的领导下,大力推进网上办案,再造审判流程,构建了以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及深度运用为基础的,以智能纸质卷宗智能中间库为关键,以辅助节约化管理和人员分类管理为保障的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千灯方案,这个千灯是我们昆山市下面的一个镇,是著名的顾炎武的故乡,这个方案具体的背景我介绍一下。
    [12:00:58]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近年来随着昆山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昆山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持续高位运行,连续两年超4万件,我们的员额法官人数比较少,员额法官82名,整个政法编制180名,人案矛盾非常突出。员额法官年均结案量超430件,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给审判管理和审判质效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案矛盾进一步加剧,审判管理精细化水平不够,辅助人员工作效率不高。为解决上述难题,我们在苏州中院的具体指导下,根据中院提出的立案流程标准化、法官庭审电子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内部管控精细化、全程留痕可视化的要求,在电子卷宗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自去年4月,以千灯法庭为试点,推出继续以电子卷宗深度运用的无纸化办案模式,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千灯方案,现在千灯方案已经在我们全院推开,接下来马上做成昆山法院方案。
    [12:02:08]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该方案的办案流程为,当事人提交诉讼材料后,服务外包人员进行扫描编目,并交立案人员审查立案,立案后及时挂接形成初步的电子卷宗。同时,相关的纸质材料移交中间库,法官在接收到电子卷宗后,向司法辅助集约中心发出指令,集约中心根据指令完成应诉材料的制作、送达、保全等事项,利用讯飞语音智能转写、电子质证随讲随翻和法条检索随讲随查等系统,形成庭审笔录,运用法律文书左看右写、类案推送等功能完成文书制作。千灯方案将传统的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团队审判模式变为多个法官+法官助理共享一个辅助事务团队的审判模式,将传统的院庭长管法官、法官管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管理模式,变为法官与集约中心相互协作、相互监督,院庭长负责审判流程间的新型管理模式。
    [12:04:28]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千灯方案的运行,主要依托六大系统。一是智能标注编目系统。该系统实现电子卷宗的智能分类,自动编目。二是电子卷宗智能服务系统。对纸质诉讼材料进行数字化、文档化处理,形成可利用的电子化数据。三是材料收发系统。实现法官与司法辅助集约中心的信息双向实时沟通,纸质材料与电子卷宗的同步转换,做到了全程留痕。四是纸质文档智能管理云平台、云柜系统和智能中间库系统,对进入云柜系统的每一份诉讼材料进行电子跟踪,确保了诉讼材料流转的安全,有效解决了传统流转方式中材料易遗失、难查找等问题。智能中间库,只要用于纸质卷的,在结案前的有序管理和全程电子化的追踪追溯。五是司法辅助节约化管理系统。具有办案指令发送、期限预警、流程监管等功能,便于院庭长加强审判管理,确保案件在审限内及时流转。六是电子质证随讲随翻系统。提供语音识别、语音分析、语音唤醒、语音文本存储等基础支持服务,实现了电子卷宗批量可视化质证。
    [12:06:26]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这六大系统相互融合,为无纸化办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促进了审判流程的再造。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千灯方案给我院带来了审判工作的新的变革,实现了以下变化:一是辅助事务集约化推动内涵式发展。传统纸质卷宗办案模式下,书记员很大程度根据法官指令完成各项辅助事务,忙闲不均的情况时有发生,“千灯方案”将案件中审理过程中的共性事务完全提取出来,统一交由专门人员集中办理,实现了辅助事务的真正集约化,法官只负责审和判。同时,集约化管理将扫描、编目、卷宗归档等事务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处理,法官事务性工作剥离约50%,书记员工作减少约50%。
    二是新型办案模式,强化人员分类管理。传统的跟随法官办案的书记员角色不再存在,一部分书记员转化为法官助理,另一部分书记员转入集约辅助中心,从事辅助事务。服务中心实行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均建立了统一标准,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因书记员工作态度、个人能力水平等个体差异对法官办案造成的影响。同时,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便于对辅助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提升了辅助人员的服务水平。
    三是智能审判系统促进判案步入快车道。千灯方案依托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八个平台,运用庭审语音智能识别转写、随讲随翻电子质证、随讲随查法条检索和法律文书撰写、左看右写等系统,实现多份证据批量质证和法律条文实时查询,庭审笔录完整度接近100%,识别正确率达到90%,庭审时间缩短20-30%。文书撰写效率提高30%以上。
    四是全方位监管,促使审判管理精细科学。千灯方案实行法官与集约中心相互协作和监督,院庭长的审判管理方式由传统的对部分案件的事后监督变成对案件全流程、全方位的同步监管,实现了案件办理全过程可掌控,结点可查询,进程可预期,避免了拖延办案情况的发生,又解决了放权后监管难的问题。
    五是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深化审判信息公开。千灯方案实行电子证卷向当事人同步公开,在满足当事人知情权、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促使法官提高司法能力和办案效率。该方案自2018年4月运行以来,千灯法庭共受理案件2189件,结案1958件,人均月结案44.5件,同比上升了40.1%,平均审理周期缩短6.6天,审判质效有了明显提升。目前,在昆山法院除了刑事案件外,其他的案件均采用该模式办案。
    我院在执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将千灯方案移植到执行工作中,通过执行电子卷宗同步推送至互联网,当事人可实时了解执行进展情况,将案卷扫描、装订、归档、财产评估等辅助事务服务外包,使大量书记员从辅助事务中解放出来,从而协助法官办理财产查控、现场调查等事项,提高了执行效率。系统对执行流程结点实时监控,任何超过结点的情况都会直接推送至院庭长,改变了传统逐案排查费时费力的监管模式,有效避免了执行超审限、执行不及时等问题,为巩固基本执行难成果提供了技术保障。
    自2018年11月,执行局实行无纸化办案以来,收案3936件,结案4122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同比上升36.1%,人均结案同比上升8.97%,结案平均用时缩短26天。同时,我院其他审判部门也通过无纸化办案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11月至今,收案6125件,结案6632件,人均月结案45件,同比上升18.7%,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5天。
    [12:10:03]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千灯方案作为推动电子卷宗深度运用、无纸化网上办案的一条重要路径,成效初步显现,但作为江苏省首个深度运用电子卷宗实现无纸化网上办案的法院,我们感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完善,这次会议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兄弟法院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做法,这对我们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将会提供非常有益的参考。非常感谢社科院和上级法院的关心指导,并为我们提供这次交流机会。以上是我的发言,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各位领导到昆山法院来指导调研。谢谢大家。
    [12:11:41]
  • [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韦 炜]:
    昆山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报告信息量很大,也很重要,如果大家仔细去读的话会发现有很多新的东西,我在全国各地法院调研,别人问,你认为哪家法院的信息化做得比较好,我说苏州法院、广州法院,还有很多别的法院,我真的觉得他们的经验是不错的。下面非常荣幸的请到人民大学的刘俊海教授,给今天的会议做一个点评,他是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咨询委员会的委员。
    [12:13:14]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谢谢田禾老师的邀请!来这儿有两个原因,一是源于2006年之前我就在社科院法学所工作,陈书记也来了,和田老师是多年的同事。二是和田老师一起做最高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的工作。刚才听了法学所的艳滨研究员、昌明博士,还有来自浙江、江苏、重庆法官交流现场经验,我听后确实有茅塞顿开之感。因为在我看来,实际上田老师是最高法院的独立第三方,我又是田老师的第三方,刚才许主任也提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恰好在此山之外。我个人认为,法院信息化建设在2018年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体现。
    [12:15:36]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一个方面,极大地推进了法院的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老百姓追求的是司法公正,而司法公正又要靠司法公开去解决。过去我们一直说,司法公开有那么大用吗?用处非常大。法院的公信取决于公平、公正,而公正又离不开公开,所以司法公开,包括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程序正义的重要内容。过去传统时代法院办案,结果很公平、很公正,但是为什么当事人还不理解,是因为他没有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感知到。你有中国审判信息公开流程,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的系统,去让他看到公正,你是公正的,公正还得有形的方式被老百姓感知到。我个人觉得法院信息化建设,在这方面极大丰富也拓展了司法公正的内涵。
    [12:17:06]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另外我观察到,刚才三位法官的发言虽然有PPT,但发言都是所思所想,我认为涌现出了一大批以三位法官为代表的德才兼备的好法官。现在法官在裁判文书上网之后,他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他要在意当事人如何评价我这个判决,法学界如何评价我这个判决,领导干部怎么看,国外的同行怎么看,所以来自当事人的经济效果的评价,来自全社会老百姓公众心里的评价,因为公众有心理上代入感,哪一天当事人败了,凭什么败,如果胜了,我如何能胜,别让人家说的不服,赢的不心里踏实,还睡不着觉,不知道哪一天二审又给纠正过来,所以这都倒逼我们法官“慎独自省、见贤思齐”,做受人尊重的专业法官。
    [12:18:31]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我个人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条,法院信息化建设有后发优势,从最高法院到基层法院上下联动,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肯定。
    [12:19:20]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法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家提的观点我特别欣赏,就是信息化服务,一是指面向法官的,包括审务通、执行通,服务于法官,方便法官,更重要的是服务老百姓。我一直讲要建设服务型法院。一,你是收费的,收人家案件受理费,不是白提供的。二,广义上虽然是国家垄断的裁判活动,仲裁机构不是垄断的,全国仲裁机构,从贸仲、北仲到广仲,在全国内可以适用仲裁条款,法院有专署管辖的特定受理范围。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也属于广义的第三产业的范畴,这时候人民法院的竞争力,特别是商事审判的竞争力,实际上是在和仲裁机构对商事案件的竞争力打拼。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这方面让老百姓相信法院的商事审判已经跑在仲裁机构前面去了,还没有哪个仲裁机构能够像我们这样从网上立案、网上质证、网上开庭、网上审理、网上裁判、网上执行、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的,法院信息化建设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因为布兰狄西大法官说过“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即使当事人败诉了,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败诉,包括程序上、实体上,从内心里,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
    [12:21:17]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法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增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大家提的观点我特别欣赏,就是信息化服务,一是指面向法官的,包括审务通、执行通,服务于法官,方便法官,更重要的是服务老百姓。我一直讲要建设服务型法院。一,你是收费的,收人家案件受理费,不是白提供的。二,广义上虽然是国家垄断的裁判活动,仲裁机构不是垄断的,全国仲裁机构,从贸仲、北仲到广仲,在全国内可以适用仲裁条款,法院有专署管辖的特定受理范围。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也属于广义的第三产业的范畴,这时候人民法院的竞争力,特别是商事审判的竞争力,实际上是在和仲裁机构对商事案件的竞争力打拼。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这方面让老百姓相信法院的商事审判已经跑在仲裁机构前面去了,还没有哪个仲裁机构能够像我们这样从网上立案、网上质证、网上开庭、网上审理、网上裁判、网上执行、网上管理、网上监督的,法院信息化建设满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因为布兰狄西大法官说过“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泡是最有效的警察”。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即使当事人败诉了,他明白自己为什么败诉,包括程序上、实体上,从内心里,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
    [12:23:38]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第三个好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优化了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光是对于已经受理案件的正确及时的高效裁判,而且对于还没有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对准备到中国来投资兴业的外国投资者,两会上可能会讨论并通过外资企业法,我认为这些都是法院信息化建设所做的重大贡献,给人们传递信心,我们整个资本市场不缺资金,缺的是信心。而可预期、可稳定的、透明的、可执行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我们吸引外资、留住内资、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抓手。
    [12:24:49]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第四个作用,我认为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极大推进了诚信中国建设。过去老赖不还钱,最高法院和各级法院的判决在执行阶段被悬空以后,基本上老赖没什么后果,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许主任负责的信息化服务中心基本上把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一网打尽了,这就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威力了。这种情况下,由于不能乘坐高铁、乘坐飞机,不能参与政府采购市场,不能获取国家荣誉称号,甚至有的地方我认为挺好,有人认为有争议,我认为没问题,对失信被执行人,他们还有什么隐私吗?比如他的身份证号码,我给他屏蔽四位数字,别的我不屏蔽,真实的姓名放在公共汽车上,或者商场大屏幕上展示一下,敦促被执行人赶紧履行生效的裁判文书,我个人觉得没有问题。但有人说老赖的隐私权被侵害了,很简单,如果你及时履行生效裁判文书,你的隐私权就不被侵害了。而且我个人觉得,在现代社会,信誉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核心竞争力了。我认为,治本之策还是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我认为对于诚信中国建设来说,我们的法院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正是因为最高法院对失信被执行人的信用制裁制度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所以国务院各部门陆续在后来的联合褒奖诚信和联合惩戒失信的备忘录当中,进一步推广和扩大了法院信息化建设,包括执行,也包括审判方面有益的经验,这是法院系统对于诚信中国建设送出的一份厚礼。
    [12:25:06]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
    对于刚才田老师负责的这本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完全点赞。因为这个研究报告价值观是正确的,坚持了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基本的法治价值观,也坚守了学术的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我个人觉得,整个研究方法有数据,有表扬,有肯定,但也是有批评、有建议的,在这方面,我觉得这个报告是有厚度的,几百页之厚,我希望这本报告将来能够不断的编下去,能够长命百岁。另外,我也希望各级法院的信息化建设能够经常开门改革,与学术界共同交流。特别是我们现在都在讲大数据时代,下一步能不能把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包括同案不同判的事儿,我一直觉得法院信息化建设用两到三年时间完全可以解决,什么是同案,什么是近似案件,什么是表面上同案,实际不是同案。我就简单说这么多,祝法院信息化建设吃甘蔗、上楼梯、步步高、节节甜。
    [12:27:27]
  • [田禾]:
    感谢刘教授对我们提出来的建议,他对法院信息化工作非常支持,对我们科研机构的工作也非常支持,非常感谢,您的发言给我们以信心。下面请河北省高院副院长王越飞点评。
    [12:28:44]
  • [河北省高院副院长 王越飞]:
    谈一下对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暨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的态度与品加。刚才,吕艳滨、胡昌明两位专家介绍了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报告,重庆、宁波、昆山法院做了经验介绍,很有特色,尤其是最高法院许建峰的重要讲话,听了以后倍受鼓舞、备受感动,有四点感受:
    [12:30:50]
  • [河北省高院副院长 王越飞]:
    一是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田禾老师的团队作出了发展报告,内容翔实,数据可信,文字优美,针对性、操作性强。今天他们又组织了成功的研讨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心血,我由衷地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代表河北法院乃至全国法院表示感谢!
    二是感慨。周强院长对信息化建设极为重视,在最高法院信息中心直接指导下,法院信息化建设这几年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国外的高度评价。当然,成功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法院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在座各位的支持和大力配合,以及新闻部门的宣传。
    三是点赞。对智慧法院和信息化建设改革的决心、信心、理念、举措、效果以及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给予法院的支持,包括专家严谨的态度、支持的力度,法院探索的深度、学术界研究的广度、双方合作的善意,我举两手点赞。
    最后是希望。法院信息化建设永远在路上,虽然我们成绩卓著,成为这个行业的弄潮儿,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路还很长,希望我们的工作继续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共创未来。谢谢各位!
    [12:37:27]
  • [田禾]:
    感谢王越飞副院长,他的发言代表了全国法院对法院信息化的心声。这是一个顺利的大会,非常圆满的一个大会。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2: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