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景

全景

全景

新闻发言人赵莹

副院长毕菲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全景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媒体记者

媒体记者

媒体记者

全景
11月10日10时,西城法院召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诉源治理工作白皮书新闻通报会
  • [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本次通报会的主持人,我们的通报会马上开始,以下是本次通报会的议程,敬请关注。

    1、西城法院副院长毕菲发布诉源治理工作白皮书。
    2、西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发布典型案例。
    3、西城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发布下一步工作计划。
    [09:55:42]
  • [新闻发言人赵莹]: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是西城法院新闻发言人赵莹。11月6日,《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我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借此契机,今天我们在西城区融媒体中心新闻发布厅召开北京西城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诉源治理工作白皮书新闻通报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强调,抓实公正与效率,必须做实诉源治理,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是以预防和解决纠纷为主要职能的社会治理。近年来,我院以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根据首都超大城市规律特点,探索出源头防讼、多元化讼、实质息讼的“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完善预防为先、非诉挺前、诉讼托底的矛盾预防化解体系。
    今天,我们邀请到我院副院长毕菲,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副庭长王兵莹共同参加,正式发布我院诉源治理工作白皮书并发布十大典型案例、下一步工作计划。助力有效减少诉讼增量、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大城善治。
    中国法院网、北京法院网将对本场通报会进行同步图文直播,西城法院新浪官方微博、官方视频号@北京西城法院将对此次通报会进行全程视频直播。
    首先,进入通报会第一项议程,请毕菲副院长发布诉源治理工作白皮书并介绍我院“‘全周期’诉源头治理工作法”。
    [10:01:22]
  • [副院长毕菲]: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
    我是北京西城法院副院长毕菲,今天我院召开诉源治理工作白皮书新闻通报会。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北京市作为承载首都功能的超大型城市,地域覆盖广泛、人口数量庞大、各类要素聚集,伴随而生的是群众诉求多元化、服务需求差异化、治理要求复杂化。西城法院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紧邻“红墙”、地处首善,区情区位决定了必须以最高站位、最实举措、最更强力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最高人民法院张军院长强调,抓实公正与效率,必须做实诉源治理,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诉源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延伸,以预防和解决纠纷为主要职能。
    近年来,西城法院深入领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符合首都超大城市规律特点的诉源治理新模式,探索出预防为先、非诉挺前、诉讼托底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
    [10:14:23]
  • [副院长毕菲]:
    一、坚持能动履职,听民意解民忧
    精准研判、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是“抓前端、治未病”的重要前提,西城法院聚焦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存在的信息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从打通信息渠道入手,推出“诉源治理直通车”机制,民意直通、诉求直连,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强化源头防范。
    一是深化“一号响应”,做实接诉即办工作。发挥人民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联系主渠道作用,深度对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工作和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机制,推进区域接诉即办平台与法院诉讼服务平台的互通及资源共享,深化“一号响应”区域诉源治理需求。建成司法需求响应调度枢纽“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站”,自2019年热线直通以来,接听群众来电18万通,办结群众线上诉求19.5万件,24小时办结率保持在100%。开展“听民意解民忧”活动,设置“院庭长专线”,院庭长示范引领倾听群众诉求,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二是加强内外对接,提前研判风险隐患。联通政府与法院内网平台,实现西城区政府移动应用服务平台与法院办公系统的对接,开辟线上“法律直通车”,拓宽法院直连群众诉求的渠道,社区、群众、企业三个通道提供三类八项司法服务,并逐步扩展应用覆盖范围。紧紧依靠党委领导,深度融入基层综合治理网格,与西城区司法局、西城区城市指挥中心等机关充分对接,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矛盾联防联控机制;定期走访涉诉涉访工单较多的街道社区,摸清治理难点堵点,积极研提对策,促进矛盾源头治理、防于未萌。
    三是督办重点工单,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创设重点工单督办机制,强化对各渠道来源诉求工单的分类分级督促管理,层层压实责任,定期发送建议,形成派发工单、提示督办、复盘说明、记入台账、查究整改的督促闭环,确保有信必复,实质解决问题。延伸回访质检职能,倒查审判执行工作中的问题,发现纠纷苗头,推动类型化、高频问题成片化解。
    [10:15:13]
  • [副院长毕菲]:
    二、延伸诉调对接,走出去引进来
    超大城市矛盾纠纷类型多、体量大,新型复杂案件多,为有效破解群众多元需求和法院有限司法资源的矛盾,西城法院积极从“供给侧”发力,加强和街道的双向互动,用好专业调解力量,以“一站式”集成、规范化运行、智能化支撑的解纷服务,推动纠纷在诉前高效化解。
    一是整合司法资源,聚合多元解纷力量。建成启用全国首家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设立5类诉服窗口8个功能区,将多元解纷、诉调对接、简案快审、简案快执工作全部整合到诉讼服务中心,打造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针对矛盾多发领域,建立司法、政府、行业协会的有效衔接平台,强化司法对联动平台的保障功能,依托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平台,与43家调解组织形成对接,继续扩大与行业调解组织的对接范围和力度,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
    二是全面对接街道,推动就地就近解纷。聚焦法院和街道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街道调解力量,对适宜由街道开展诉前化解的简单案件,统一委派至街道就地化解,在全市率先实现“法院+街道”诉调对接全覆盖,开通街道调解和司法确认“绿色通道”,工作机制获评北京法院第三届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成立多元调解管理团队,骨干调解员与法院常态联络,归口对接、集中管理,实行“调解员初调、法官助理跟踪调解、法官指导把关”分层调解模式,保证调解质量。建立“人民调解后备人才库”,定向培养针对社区治理、合同、家事、相邻关系纠纷等案件的调解梯队;推出“西融法庭”培训品牌,组织优秀人民调解员到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轮值学习,以深度“体验式”学习促进调解员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三是发挥特色力量,高效化解专业案件。推出金融纠纷“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依托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总对总”调解资源,形成内外联动、有序衔接的金融纠纷多元治理格局,通过“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预先审查”一体化联动机制,金融案件持续增长态势得以扭转。依托北京高院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通过人脸、短信身份双识别、网络签约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实现异时异地线上签约,化解矛盾更加灵活便捷、安全可靠。强化与知识产权类调解组织对接,采取系统链接、人员入驻并行模式,加强知识产权矛盾纠纷源头化解;通过诉前调解降低创业青年与文创产权企业之间的解纷成本,打包化解中小企业已诉和未诉的侵权纠纷;示范裁判与多元调解双轮驱动,促成批量知名商标侵权纠纷以非诉方式及时化解。
    [10:21:55]
  • [副院长毕菲]:
    四是分流顺畅高效,快速终局解纷。加大小额程序适用力度,对于小额诉讼案件进行精准甄别、全面标注,强化立案阶段释明告知义务,积极探索合意适用模式,引导符合条件的案件能够“应用尽用”,进一步提高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率。推行批量案件示范裁判机制,通过先行审理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推进类案适用简易程序集中审理、快速审理。强化简易程序审限要求,严格保障当事人各项诉讼权益,真正发挥简易程序“简、快、灵”的制度优势。简易程序案件平均审理期限缩短至42.46天,不到法定审限的一半。
    [10:24:09]
  • [副院长毕菲]:
    三、加强审判管理,促公正提效率
    西城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两大主题,树牢“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坚持过程管理和结果导向,促进止纷争于庭内,防止案件衍生案件、矛盾上行外溢。
    一是提升案件质效,力促案结事了。把提升案件质效作为系统工程,严格审限管理,抓好日常监管和定期排查,有效杜绝程序空转。认真落实强制类案检索要求,统一裁判尺度;以常态化案件质量评查为抓手,强化评查结果刚性运用,召开法官大会讲评案件质量问题,提示案件风险,最大限度提升一审服判息诉率。建立立审执协调机制,利用跨庭室法官会议、协调会等形式,推动解决前后衔接不畅、尺度不一的问题,切实提升运转效能。
    二是加强释法说理,防范衍生风险。以法官审判能力建设为抓手,提高统筹“三个效果”的能力,促进法理情相融合,提高裁判结果的认可度接受度。坚持判后服务不止步,把建立答疑机制作为实质化解矛盾、促进服判息诉的突破口,全面细致解答当事人疑问,重点阐释案件争点的认定理由和依据,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把法理讲清楚、把事理讲明白、把情理讲透彻,促进实质解纷。
    三是突出办案效果,形成责任倒逼。每月分析审判运行态势,对上诉率高、一审服判息诉率低、二审发回改判率高的庭室和法官办案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督促找准原因、认真整改。完善法官业绩考核,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高院相关规定,制定《法官不适岗性评价办法》,从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四个方面设置反向指标,形成办案业绩负面清单。依据办法对办案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法官给予警示,以考核树立导向。
    [10:24:41]
  • [副院长毕菲]:
    四、推动效能转化,明规则树导向
    超大城市案件资源丰富,西城法院坚持从案件“富矿”中挖掘典型、研判态势,运用精准普法、司法建议等形式促进良法善治,切实将司法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
    一是强化以案释法,营造崇法善治良好氛围。向社会发布“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等典型案例,用“小案件”促进“大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将精准普法与依法治理有机融合,利用大数据“群众需求研判—普法精准供给”路径,精心研判辖区各诉源治理主体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积极组织新闻发布、普法讲座、旁听案件、模拟法庭等专题普法活动,重点做好对民法典等重要法律以及涉民生类纠纷化解的普法宣传,促进人民群众在法治轨道上参与治理、主张权利、解决纷争。
    二是坚持能动司法,促进矛盾纠纷止于未发。主动向前延伸职能,不定期向党委政府、街道社区提供诉源治理报告,分析治理难点、痛点、堵点,提出社会治理中的风险预警和对策建议,发挥提示警示和参与促进作用。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及时通过司法建议提出应对之策,建议相关单位健全制度、堵塞漏洞、规范行为、消除隐患。司法建议发送后,主动进行回访,征求反馈意见,积极督促落实。
    三是推动效能转化,提升基层治理法治水平。立足核心区基层治理特点,在西城区委和区政府的支持下,推动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平安西城建设考核,围绕“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目标,通过评估“社区调解广泛性、社区调解成功率、司法确认适用率、调解自动履行率、万人成讼率、普法参与率”六类指标,选取试点社区示范引领,在全区各街道实现全覆盖,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以提升社区调解能力为目标,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街道、进社区、进网格”结合,推进解纷力量和司法服务向“最后一公里”延伸,形成基层治理法治新风尚。
    下一步,西城法院将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牢源头性疏导、实质性化解、综合性治理三个诉源治理发力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10:27:37]
  • [新闻发言人赵莹]:
    下面,进入通报会第二项议程,请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发布十大典型案例。
    [10:30:06]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一、“一号响应”延伸司法服务,“以小见大”助推基层善治
    【案情简介】2022年8月,陶然亭街道米市社区居委会通过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诉源治理专线联系西城法院,询问居委会是否可以担任有亲属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之监护人。该社区居民李某精神异常,独居无人照料,发病时狂躁伤人。居委会与李某的姐姐和弟弟联系商议确定监护人事宜时,二人均以没有经济能力为由拒绝照看监护,且拒绝居委会担任监护人,二人态度坚决,沟通一度停滞。期间,李某多次趁人不备跑出精神病院,袭击路人,为周围居民带来诸多困扰。
    西城法院接到诉求后即刻响应,法官多次与米市社区居委会代理人及姐弟二人进行沟通,采取多种方法促成李某与其姐弟的直接交流,确保家属了解掌握李某的现实情况。在李某的姐姐和弟弟明确表态不愿担任李某的监护人后,最终,法院从最大程度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指定米市社区居委会作为李某的监护人。
    妥善办结李某案件后,西城法院分析梳理了与全区类似情况有关的12368热线工单数据,发现此类问题普遍存在,属于城市核心区社区治理的高发频发难题。西城法院从各街道实际情况出发,建议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精神病人等困难群体的指定监护问题,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典型意义】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司法为民的“哨声源”。西城法院进一步延伸职能,通过12368热线一号响应诉源治理需求,为辖区治理主体提供及时、精准、专业的矛盾纠纷预警和法律指导,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晴雨表”和社会治理“体检表”作用。对于街道社区调处矛盾纠纷过程中或收到的12345市民热线反馈集中的问题,定制法律支持、指导调解、司法确认、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促进矛盾源头治理。通过12368热线平台与“接诉即办”工作深度融合,为基层治理主体提供所需的司法保障,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对于辖区治理难点堵点,建议相关单位健全制度、规范行为,引导政府部门等主体积极履职,指导社区依法解纷,以“小切口”出发,有力助推“大治理”,尽最大努力为基层治理、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10:30:40]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二、数据助力精准研判,定制普法固本强基
    【案情简介】12368热线接到一通来自展览路街道榆树馆社区的电话,希望法院提供支持,与社区结对共建,为社区党员开展京法巡回讲堂普法授课。法官接到此项诉求后,积极联系社区,详细询问并记录了社区多发矛盾与问题,同时研判了全区各街道社区关于普法需求的工单,发现社区居民普遍关心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对监护、继承问题的司法解决路径颇为关注。
    西城法院发挥司法参与、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在广泛征询社区党员意见及统计分析榆树馆社区纠纷诉讼情况的基础上,法官紧紧围绕老年人权益保护之监护和继承主题,为榆树馆社区精心定制了一场普法讲座,法官走进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开展精准授课,详细讲解了有关监护和继承的一般规定和法律沿革变化;结合鲜活案例详细讲解民事行为能力认定、监护指定、继承及遗嘱等内容,并重点讲解了监护人职责履行、监护资格撤销、遗嘱形式要求以及继承人以外人员分割遗产的情形等内容;社区居民就条文理解、遗嘱书写、遗产分割等问题踊跃提问,法官逐一细致解答。课后社区党员表示,授课内容详尽实用、生动活泼,对保护老年人权益和营造社区法治氛围很有帮助。
    【典型意义】西城法院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锚定普法需求、直连街道社区,依托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机制,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普法直通车精准普法品牌,利用大数据“群众需求研判—普法精准供给”路径,从12368诉讼服务热线、“西城家园”APP、移动微法院等12个信息搜集渠道,精准聚焦群众、社区普法需求,开展定制式精准普法宣传。根据群众需求按照不同案由将“普法订单”分配到相应专业审判庭,发布部门、新闻部门、技术部门协同配合,突出以案释法、推动诉源治理,使普法宣传直抵群众,成为社会治理“助推器”。
    [10:32:55]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三、聚焦民生积极建议,司法助力社会治理
    【案情简介】北京某供暖技术服务公司长期为西城区多个老旧小区提供供暖服务,由于多名业主经多次催缴仍未能按期缴纳供暖费,致使该公司经营困难,可能面临无法正常供暖的困境。为维持正常经营,供暖公司将诸多未缴费业主诉至西城法院。未缴费业主以供热服务不到位为由抗辩,双方争执不下。
    法官迅速梳理案情,分析成因,以公开庭审的方式公平公正做出裁判,并向供暖公司发出司法建议,归纳公司在诉讼中掌握业主信息不准确、诉状信息存在错误、供暖温度是否达标举证不全面、催缴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了催缴供暖费时把往年欠缴供暖费一并催缴、注意搜集供暖温度达标的证据、建立良性的沟通反馈机制等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其进一步改进供热服务管理,从源头上化解供暖纠纷案件,实现公正和效率的同时做深做实能动司法。
    【典型意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强调,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时刻牢记“感受到”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法院处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神经末梢”,冬季采暖是百姓热点话题,亦是影响公众利益的民生问题,在面临群众对供暖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但供暖企业服务有待完善的现实情况下,西城法院充分延伸司法职能,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针对案件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及时发送司法建议并跟踪回访,促进相关主体健全制度,堵塞漏洞,规范行为,有效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实质性源头治理供暖矛盾纠纷。
    [10:33:53]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四、身处异国应诉难,跨时空调解化干戈
    【案情简介】2023年7月,杜先生在某银行办理的额度46万余元的信用卡逾期,银行起诉至西城法院。双方在行业调解组织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的调解下,达成了分期还款方案,拟正式签订调解协议并向西城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但杜先生身处美国,前来北京现场签约费用较高,且因时差和工作性质问题导致无法在国内工作时间进行实时网络视频调解。后在法院与调解组织帮助下,他与银行代理人利用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进行异时异地线上签约,成功化解纠纷。
    西城法院依托北京高院的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推出调解协议网络签约,双方通过沟通初步达成协议后,通过人脸、短信身份双识别、网络签约区块链存证等信息手段,实现异时异地线上签约,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双方当事人可在方便的任一时间进行签署调解材料,与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相结合,更加高效便民。
    【典型意义】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北京金融街所在地,辖区内金融机构众多,西城法院金融案件收案量一直在全市居于前列。近年来,金融借款与信用卡两类纠纷呈激增态势。2020年7月以来,西城法院在金融案件诉源治理中,聚焦成诉量大的银行贷款类纠纷,将缓解中小微企业贷款压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实现银行合法债权、维护金融稳定、改善辖区金融营商环境作为工作目标,引导辖区银行从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双赢的角度,给与欠款人一定的分期、减免可行性还款方案,探索形成金融案件“一站式”解纷新模式,通过“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预先审查”一体化联动,强化行业调解、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的紧密对接,实现金融纠纷一站式高效化解。西城法院通过该机制,在诉前化解纠纷,帮助20000余名群众挽回信用、走出困境,帮助金融机构成功回款数亿元,为各方节省诉讼费用数千万元,真正实现了诉讼案件数量下降,人民群众满意度提升,诉源治理工作各项要求圆满完成的“共赢”效果,探索出一条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新路径,形成了金融案件诉源治理的新模式。
    [10:37:00]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五、前端速调后端精判,调审统一促成实效
    【案情简介】北京某国际文化有限公司以外文戏剧培训为主营培训业务,校区遍布,学员众多。因企业经营不善,一度出现退费潮,引发诸多以退费为主要诉求的民事案件,前端速裁法官和后端精审庭室均承办相关案件。西城法院依托立审执协调机制,各部门法官共同召开专业法官会议精细研判,约谈企业负责人,实际了解企业资金流水、股东救企心态、实际履约等情况,结合诉讼成本,经营口碑等要素,分析利弊,鼓励企业直面问题,积极解决,最终确定了前端速裁庭室出具示范调解,后端精审庭室出具示范裁判的处理思路。前后端庭室统一调审节奏,同步处理时间,就各自承办案件发出示范调解书和判决书,引导尚未起诉的涉案当事人参照前述案件结果,无需立案即可与企业完成解约及退赔手续,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良好效果。
    【典型意义】西城法院坚决贯彻“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建立立审执协调工作机制,推动保全、立案、审判、执行等环节前后衔接、高效运行、有机统一。注重突出发挥查明事实、化解矛盾职能,加强调解工作,促进纠纷实质化解,努力做到案结事了。发挥示范性裁判的指导引领作用,公正高效权威处理其他平行案件,推进诉前纠纷化解,防止群体性矛盾形成诉讼。
    [10:37:58]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六、助力中小微企业“债转股”重整,能动司法优化营商环境
    【案情简介】2023年,某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的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因内部管理及经营策略失误,公司资金链断裂,无法清偿到期债务,其债权人向西城法院申请对该公司进行破产清算。西城法院通过依法审查,科学甄别,认为该房地产公司仍具有挽救价值,且其开发的房产尚未办理房产证,如公司破产必然引起业主恐慌,极易引发群体性诉讼。
    西城法院向前一步主动担当,积极促进该公司由破产转重整程序,督促管理人与各方进行有效沟通,积极引进投资、进行债权转让,与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缴清欠费,扫除障碍。经过充分的协调和沟通,该房地产公司的大小股东、债权人最终均表示同意“债转股”的重整计划。西城法院仅用时一个月,就批准了重整计划,债权人的大部分债权都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获得清偿,房地产公司也逐步恢复生产经营。
    【典型意义】西城法院主动靠前,创新司法供给,充分发挥了司法能动性,妥善化解涉企矛盾纠纷,实现“诉源治理”与“优化营商环境”同频共振,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功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本案中,西城法院通过批准该房地产公司的重整计划,保留了企业的运营价值,为其纾难解困,同时也给业主们吃了定心丸,稳定了社会秩序,最大程度降低了成讼可能性。
    [10:39:12]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案例七、法检联动助力维权,协作治理保障民生
    【案情简介】农民工老王和老耿为工长朱某提供瓦匠劳务工作,双方口头约定薪酬。老王、老耿劳务应收报酬分别为8000元和3800元。经反复催要,朱某仍欠付老王劳务费4700元,欠付老耿劳务费3800元拒不支付。无奈之下,老王和老耿尝试通过微信小程序“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登记求助。区检察院认为老王与老耿符合支持起诉的条件,依法支持老王、老耿向西城法院提起诉讼。
    起诉时年关将至,为让农民工安“薪”回家,西城法院启动“农民工讨薪案件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向被告送达起诉材料,依法传票传唤被告到庭。经多次调解,被告向二原告清偿全部劳务费,本案以朱某实际履行即时结清的调解方式结案。从立案到审结至履行完毕仅仅用时9天,西城法院通过诉前调解+速裁程序,最大程度地将当事人的“纸上权利”兑现成“真金白银”,为农民工讨薪打通绿色通道。
    【典型意义】近年来,劳动争议和劳务合同类案件居高不下。此类案件的审理既关系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关乎民生福祉,针对此类纠纷上涨态势,西城法院立足区域实际,坚持党建引领诉源治理工作,与区检察院、区总工会建立“协作”治理机制,通过协同联动、普法宣传、案例宣讲等多种形式促进劳动纠纷的源头化解。通过开设的“绿色通道”,对严重影响农民工基本生活、诉求迫切以及当事人诉讼能力较为薄弱的民生类案件进行“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审理”,快审快结及时维权,提升司法效率,促进民生保障。
    案例八、以民为本高效立案,繁简分道加速解纷
    【案情简介】耿大爷的老伴鲍大妈于2022年12月去世,遗留了大量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但相应账号密码耿大爷均不知晓,导致上述遗产支取困难。耿大爷与其独生子耿先生一同来到西城法院进行立案,试图解决鲍大妈的财产继承问题。由于是第一次来法院立案,故其所带立案材料不足,不符合立案标准。为高效服务群众,避免年事已高的耿大爷多次往返法院,立案法官在接待过程中,耐心解答,充分告知补充材料。
    2023年1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八临近年关,耿大爷和耿先生携带准备好的立案材料来到西城法院。由于案件事实清楚,当事人无争议,立案法官当即为耿大爷办理立案手续并开启速裁审判绿色通道。速裁法官了解案情后,立刻通知耿大爷和耿先生进行庭前调解,当天即为耿大爷和耿先生出具了民事调解书,在春节前解决了父子二人忧心的继承问题。整个继承案件从立案到审结不到3个小时,办理细节充满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典型意义】在社会冲突已经具化为纠纷争执、冲突主体寻求专业力量介入的阶段,西城法院着力于“治已病”,重塑诉讼前端纠纷解决格局,大力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打造多途径、低成本、高成效的纠纷解决路径。2019年以来,西城法院依托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建立简案快审和难案精审分道办理机制,在“能调尽调”的基础上,适用速裁快审规则,实现简案“当判快判”,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成效显著。
    案例九、府院联动治“已病”,实质化解了民忧
    【案情简介】原告徐女士为应届毕业研究生,在办理就业进京落户时,因就读期间存在社保缴纳记录,无法以应届生身份办理进京落户。原告徐女士以西城社保基金中心为被告向西城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西城社保基金中心撤销其社会保险费缴纳记录。经审查,本案行政争议源头是徐女士与北京某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原来徐女士在入职北京某公司期间经过个人努力顺利考取研究生并办理离职手续入校就读,但劳资双方对劳动合同解除时间存在争议,北京某公司在徐女士入学后仍为其缴纳了三个月社保。因劳动争议已过诉讼时效,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难度较大。
    考虑到本案直接影响到原告徐女士能否以应届生身份落户北京,被告西城社保基金中心亦认可源头化解行政争议的解决方式,故西城法院依法追加第三人北京某公司参加诉讼,耐心开展调解工作,消除各方疑虑。最终在西城法院与西城社保基金中心的联动努力下,劳资双方就劳动关系终止时间达成一致意见,西城社保基金中心迅速更正徐女士的社保缴纳信息,促成了本案争议的实质化解。徐女士也以感谢信的方式对法院坚持司法为民理念,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的工作成果表示认可。
    【典型意义】近年来,西城法院加强府院联动,完善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的行政争议长效解决机制,坚持诉讼端口前移,主动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对接,号召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充分搭建多方磋商平台,联动推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在立案阶段诉前分流,依托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机制,加强法律风险的识别、预警和防控。案件审理中引入第三方行业调解力量参与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行业调解与司法调解双管齐下,实现纠纷的高效率、多维度化解。建立诉后彻底解决机制,分两步走,一方面诉后重视释法明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挖掘行政审判典型案例普法价值,进一步延伸司法职能,取得了“化解一案、规范一事、引导一片”的良好效果。
    案例十、审执速通密切协作,能动执行源头增效
    【案情简介】原告徐某原系被告某资产管理公司员工,项目业绩提成是其劳动报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原告离职后,因对西城区劳动仲裁委就被告所拖欠劳动报酬所作出的仲裁裁决不满,向西城法院就追索劳动报酬事项提起诉讼。
    在速裁团队与人民调解员的努力下,双方于2022年8月7日实现调解,并当即通过审执速通机制,向“西法审执速通”微信号进行了执行预登记;仅五天后,在执行法官的提示下,被告某资产管理公司自动履行了相关义务;8月13日,原告徐某告知西城法院,该案所涉纠纷已彻底化解。案件办结后,原告徐某表示,起初对“审执速通”仍有所怀疑,也为执行立案的来回奔波做足了心理准备,没想到审判与执行竟衔接的能如此顺畅,通过微信就能完成预登记、立执行案件、跟法官实时沟通、追踪案件进度,亲身感受到了西城法院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所做的努力,并由衷赞叹。
    【典型意义】西城法院着力于矛盾实质性化解,完善前端化解机制,督促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及时兑现当事人合法权益,探索实施执源治理,建立了审执速通工作机制,实现速裁、速执工作的有效衔接。在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设立审执速通窗口,执行法官提前能动介入,简化执行立案程序,为案件当事人办理执行预登记,协助立案庭办理执行案件的立案登记,为主动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改变裁判文书生效核验方式,审判法官与执行法官对接确认裁判文书是否已经生效,不再使用纸质生效证明,加快执行程序流转。为当事人提供“审执一体”的贯穿式诉讼服务,推进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翦除执行障碍,为公平正义的实现提速增效。
    [10:40:37]
  • [新闻发言人赵莹]:
    下面,进入通报会第三项议程,请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发布下一步工作计划。
    [10:48:18]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
    各位媒体记者:
    大家好!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西城法院将立足司法职能,优化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承担好司法审判的社会功能,推动更多矛盾纠纷解于萌芽、止于未发、实质化解,有效化解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风险挑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保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
    一、坚持非诉机制挺前,兼容并茂“治未病”
    一是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中心。诉源治理工作,党委领导是关键,法院要主动将工作置于党委政府大治理格局中,积极推动建立政法委领导、各政法单位、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全部纳入的诉源治理“指挥部”、“枢纽站”,发挥调解队伍的主力军作用,全链条激发基层调治能力。
    二是加强街道调解。通过“一线一网一屏幕”,实现基层法院与街道调解组织的实时对接,并将其设置在街道、社区的司法服务站,打造架构在数字空间、服务在群众身边的“微型法庭”。人民法院可在“共享法庭”中设置调解指导、业务培训、旁观庭审、立案咨询、诉讼服务等功能,通过智慧终端开展远程代办,让各街道调解员享受到与驻院人民调解员同质化的实时指导,让人民群众就近在“共享法庭”享受高质量司法服务,实现纠纷化解“一次不用跑”。在保障街道调解组织专职、兼职调解员人数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公证员等专业力量积极参与街道调解工作,推动实习律师加入街道调解组织成为常态。
    三是建强行业调解。继续扩大与行业调解组织的对接范围和力度,聚焦物业供热、消费、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领域,梳理现有对接力量,优中选优,力争做到行业调解组织专业覆盖更广、调解力量更强。加强统筹调度,实现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工作制度化、指导机制日常化,充分发挥行业调解成本较低、方式灵活、专业权威的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公正高效解决纠纷的需求。
    [10:48:36]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
    二、突出公正与效率,多措融合“治已病”
    一是完善诉调衔接机制。理顺完善诉调对接及案件繁简分流改革配套措施的内在联系。形成快速有序的纠纷流转机制,完善组织协调,以诉源治理和多元解纷为重要抓手,协调各部门多方联动推动诉调对接工作的有序运行。
    二是推动纠纷低成本高效率化解。深化诉调对接平台应用,实行分层调解模式。聚焦婚姻家庭、道路交通、物业供暖、知识产权、劳动争议、金融保险纠纷等重点领域,集中多元调解力量,凸显集群效应。继续稳步推进委派调解,推动简案就地化解。诉讼托底,在“能调尽调”的基础上,适用速裁快审规则,实现简案“当判快判”。杜绝程序缩水、实体让步,做到诉前化解和司法裁判要求一致、尺度一致、规则一致。
    三、坚持精耕实质化解,走深走实“防衍生”
    一是保障诉权为底线。处理好立案登记制和诉源治理的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有案不立、拖延立案、超期调解等情形监测预警,形成闭环管理,切实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
    二是全流程治理为重点。落实分调裁审机制,坚持将“诉源治理”贯穿到所有案件、所有流程,努力提升服判息诉率、自动履行率,着力减少“虚假案”、“案中案”、“案生案”,力争以最少流程、最短时间、最优服务,实质解决当事人核心诉求,实现“信源治理”、“执源治理”。
    三是引领法治风尚为目标。精心研判辖区各诉源治理主体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在街道社区设立法官工作站,以司法建议、审判白皮书等形式,围绕就业、养老、教育等热点问题,加强判后答疑、以案释法,通过“审理一案”促进“治理一片”。引领带动街道社区加强前端化解,推动“普法驿站”覆盖,实现基层治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理想状态,努力打造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示范区。
    [10:50:42]
  • [新闻发言人赵莹]:
    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欢迎各位媒体就今天的主题进行提问
    [10:53:50]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今年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西城法院在传承和发展“枫桥经验”方面有什么特色?
    [10:54:51]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
    回答:60年来,“枫桥经验”从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发展成为中国基层治理的一面旗帜。就法院工作而言,我们近年来一直不断发展完善的诉源治理工作,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理念延展和具象呈现。诉源治理的重点在于发挥诉讼的“晴雨表”作用,集中体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更注重预警提示、多元共治、靶向化解、规范引导,蕴含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内在要求。2019以来,我们从畅通收集渠道入手,聚焦源头防范,逐渐发展完善,增强人民调解和多元调解力量,不断推动司法资源向最基层延伸,再到内部抓实审判质量与效率,防止衍生案件,做好判后答疑,起到示范裁判的效果,在矛盾纠纷发展的各阶段着力,形成完整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
    [10:55:06]
  • [西城融媒中心]:
    毕院长刚才发布提到了西城法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获得了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能简单介绍一下“全周期”工作法吗?
    [10:56:05]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王兵莹]:
    “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是根据矛盾纠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从预防到诉前化解、到速裁快审,再到判后答疑、示范引领,从而将司法效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这整个流程各环节的工作方法。在矛盾纠纷的预防环节中,我们侧重于用好自有平台,发挥12368诉讼服务热线的“一号响应”功能,与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深度结合,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苗头并与相关部门联动,“抓前端、治未病”;在诉前化解阶段,我们一方面主动“走出去”,设立法官工作站,坚持开展巡回审判调解工作,与全区15个街道实现诉调对接全覆盖,定期开展对基层调解员的培训,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来”,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的“总对总”调解平台,与专业调解组织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调解合力,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驻法院人民调解员队伍;在诉讼环节,我们牢牢抓住“公平与效率”这条主线,完善考核体系,深化质效提升机制,促进矛盾纠纷高效实质性化解;在矛盾化解后,我们通过判后答疑、精准普法、发布司法建议和审判白皮书等形式,以“审理一案”实现“示范一片”,以更高质量的人民司法,回应新时代人民对司法工作的新需求。
    [10:56:20]
  • [北京政法网]:
    一直以来,大家理解诉源治理都是聚焦于案件进入法院之前,我注意到您重点将防止衍生案件作为诉源治理的重要部分,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10:58:40]
  • [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庭长秦学伟]:
    诉源治理的理念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要减少衍生诉讼案件发生,牢固树立‘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加大矛盾纠纷一次性化解力度,尽最大可能促进案结事了,减少上诉、申诉案件发生。激发‘立审执监访’各个流程的纠纷调处化解作用,降低非理性上诉和信访风险,形成诉内治理工作闭环。”这里的“诉内衍生案件”是指纠纷进入法院后,没有一次性解决,从而形成的包括刑事、民事、行政在内的二审、再审审查、再审以及执行、涉诉信访等案件,这些案件大量滞留,即增加诉累,又耗费大量司法资源,使当事人和法院都陷入困局。这些衍生案件也都属于法院“治已病”的范畴,衍生诉讼也需要源头治理,因此西城法院通过多种举措,切实发挥法院诉讼兜底的作用,确保纠纷实质化解。
    [10: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