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秘书长马迎新

主持人和嘉宾交流

创作会

马迎新谈影片背后的故事

导演给演员说戏

拍摄中

拍摄间隙

欢愉时刻

摄制组合影
2014年2月19日 全国法院系统首届十佳微电影《扯一片白云做哈达》创作访谈
  • [导播]:
    各位网友大家好,全国法院系统首届十佳微电影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由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报送的《扯一片白云做哈达》荣获首届法院系统十佳微电影。2月19 日14:30,中国法院网邀请了该片总监制、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秘书长马迎新做客本网,畅谈《扯一片白云做哈达》创作的台前幕后。敬请关注。
    [11:27:47]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嘉宾访谈。近日全国法院系统首届十佳微电影评选活动落下了帷幕,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报送的《扯一片白云做哈达》获得了首届法院系统十佳微电影。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这部片子的总监制、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秘书长马迎新来到我们视频台,和我们一起聊聊这部片子创作的台前、幕后。马秘书长,您好。
    [14:35:49]
  • [嘉宾 马迎新]: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14:36:40]
  • [主持人]:
    欢迎您来到我们视频台。首先祝贺这部片子获得全国法院系统的十佳微电影。在这部片子播出的时候,很多网友和专家表示了很大的认可。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首先看到这部片子名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特别圣洁的感觉。因为是《扯一片白云做哈达》,哈达在西藏是表示诚挚的欢迎或者是感谢。这部片子是怎么有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呢?是真实的故事吗?
    [14:48:29]
  • [嘉宾 马迎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片子首先是由一首诗改编过来的。这首诗的作者是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同志叫裴烨。裴烨这个同志是军艺毕业的,后来分配到法院工作多年。当年他到西藏去慰问援藏法官。在这期间,有一个场景使他很感动。他到援藏法官的宿舍里去的时候,看见援藏法官宿舍的床头有一个很大的氧气瓶。就像医用的蓝色的氧气瓶。
    [14:49:09]
  • [嘉宾 马迎新]:
    因为西藏是高原,很缺氧,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因为缺氧被憋醒,法官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要工作,他很受震撼。在随后几天的访问和参观当中,这种心灵的震撼越来越强烈。按裴烨同志跟我说,他的创作过程很短,就是在从当雄回拉萨的路上,他一边在车上走着就一边构思。从当雄回到拉萨200多公里的路上,他在一张纸上把诗写完了,题目就是《扯一片白云做哈达》。
    [14:49:59]
  • [主持人]:
    其实他对西藏法官的工作环境有了一个感受,首先让他心里感觉很震撼。
    [14:50:57]
  • [嘉宾 马迎新]:
    他描写的对象就是北京法院的法官王辉,当时他在西藏拉萨中级法院援藏,这个同志现在在北京怀柔区法院担任副院长。这部片子拍成以后,在审片的时候请他本人来看,他自己也很感动。他说里面很多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比如说里面有一个镜头,叫田星的小女孩到拉萨以后,藏族的同志请她到家里吃饭,在对白当中有一句话说“当年你大学考试以后没拿到录取通知书”,她给父亲发了短信,你父亲看到短信跟我说“说我应该怎么办”。王辉看到这个地方就说这个短信的内容就是我在西藏的时候我女儿发给我的。
    [14:51:21]
  • [主持人]:
    就是源于法官自己平时自己生活中创作的诗,又把它改编成电影。这个影片有很多地方用了诗化的语言,特别好。我想知道穿插在电影里的诗是不是就是刚才提到的。
    [14:52:46]
  • [嘉宾 马迎新]:
    在影片开始翻开的笔记本,上面写的就是这首诗,就是裴烨的原创。
    [14:53:16]
  • [主持人]:
    在影片中 很多音乐和诗化语言也是用的恰到好处,把很多细腻的感情推到了一个至高点,当时是怎么去构思这样的一种艺术的运用呢。
    [14:57:43]
  • [嘉宾 马迎新]:
    在拍摄这部微电影的时候,我们也对电影采用什么手法和形式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探讨。这首诗改编成微电影得益于前年在鞍山搞的全国法院法官原创诗文大赛,这首诗获得了一等奖。
    [15:00:11]
  • [嘉宾 马迎新]:
    在大赛评委中,有一位评委汪天云,他曾经是上影集团的副总裁。他说这首诗非常好,读了以后有画面感,能不能用微电影的手法表现。具体搞什么样的微电影,还有争论。这部片子的导演叫雷雨,他提出用诗化电影的手法表现。诗化电影这个提法是很高雅的电影,而且创作的比较难,要完全运用电影的手法,用画面、音乐和演员的表演来表现主题,台词很少,这样可以把诗歌、画面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导演就是这样设计的,在拍摄当中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做。
    [15:00:32]
  • [嘉宾 马迎新]:
    做完以后,在审片的时候,我们请来了汪老师,他也对这个手法表示了肯定,认为这种尝试还是成功的。
    [15:01:05]
  • [主持人]:
    说到音乐,就像剧中用到的,结尾的时候有一个当地唱歌的人,用到的就是当地的牧民。
    [15:02:59]
  • [嘉宾 马迎新]:
    是。在拍这部电影的过程当中,雷导就多次讲音乐的制作由他自己本人完成。因为他本身也是搞音乐的,他是国家二级歌唱演员,也是音乐制作人。他过去有一些作品都是获奖的。他自己跟我讲很早就希望有机会拍摄一个西藏题材的东西,恰好和我们这个不谋而合了。
    [15:03:36]
  • [嘉宾 马迎新]:
    到了西藏以后,他就提出来,能不能请当地法院同志找一找唱当地歌曲的藏族群众。这件事情是交给了西藏当雄县委法院。他们在当地县里面找了一个歌手。任何伴奏都没有,就是他自己原声的唱,雷导很感动,马上就设计,把整个画面和歌声同期录下来,就是用的同期声音。在这首歌旋律的基础上,把这部片子的音乐都创作出来了,其中的钢琴演奏都是他自己弹的。
    [15:04:00]
  • [主持人]:
    都是配合影片循序渐进来的。音乐的地方特色,让这部片子变得很有味道。这部片子是在西藏拍的,我们知道条件是比较艰苦的。就像您说到会有高原反应的状况。在拍摄当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15:04:53]
  • [嘉宾 马迎新]:
    这部片子从准备拍的时候,我们导演和摄制组就考虑这部片子所有画面都要放到西藏去拍,不要在内地搞一些假景或者是假的布达拉宫什么的。不但要到西藏当地去拍,而且外景当中要把人物放进去,真实化。这样做就需要当地给予很大的支持。我们到西藏以后,和西藏的高级法院、拉萨的中级法院、城关区法院取得了联系。在整个拍摄当中,西藏三级法院对我们摄制组的支持非常大。里面有很多藏族演员,无论是演法官,还是演群众,都是西藏法院的干部。
    [15:06:27]
  • [嘉宾 马迎新]:
    要说困难,主要是高原缺氧。大家都知道,西藏是高原地区,海拔高,氧气相对少。要说我们这次拍摄,天气还是不错的。我们出外景的几天都是大晴天,有时候天蓝的一丝云彩都没有。留在画面当中的雪山和湖,天蓝蓝的,一丝云彩都没有。
    [15:08:08]
  • [主持人]:
    女孩站在纳木措湖的时候,景色特别美。
    [15:09:00]
  • [嘉宾 马迎新]:
    对,虽然天气很好,但缺氧是客观存在的。拍纳木措这场戏的时候,小女孩和扮演她妈妈的书记员在湖边洗手,走几步再说几句话。就在那个地方,走那几步,蹲下去站起来就很费劲。纳木措平均海拔是4千米以上,男演员拍这个动作的时候停了三次,说说话,上不来气了,就吸点氧。
    [15:09:13]
  • [主持人]:
    遇到很多困难,但大家还是坚持下来了。
    [15:10:43]
  • [嘉宾 马迎新]:
    整个摄制组是28人,从进藏到出来,前前后后有9个同志都到医院去输过氧、输过液。
    [15:10:57]
  • [主持人]:
    说到演员,您刚才提到有很多法院自己的工作人员。我在看影片的时候,就觉得这些演员演得特别到位,对感情的拿捏也是很准,很真挚。看到演员表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这么多演员都是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当初是怎么组建这样一支非专业的演员团队的呢?
    [15:11:46]
  • [嘉宾 马迎新]:
    当初在安排的时候考虑既然是法院文化分会,虽然是协会,但它也是法院的机构。我们组织拍片子,除了那些专业人士,像导演、摄影、化装、美工以外。参与的演员,无论是主要演员,还是群众演员,都要从法院选。法院这么多的干警,很多同志是很有才华的,像法院系统自己搞的联欢会、团拜会,节目都非常好。当时就有这个想法,我们的演员就从法院内部选。
    [15:12:39]
  • [嘉宾 马迎新]:
    这部片子的演员选择主要是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在北京选的,主要在北京法院的支持下,从北京的一中、二中、朝阳、海淀几个法院选的。片中的男主人公叫王磊,他就是北京二中院的工作人员。女主人公叫田星,她本人就叫田星。我们导演说本人出演,叫本名可以让她更贴近角色,她是北京一中院的书记员。
    [15:13:34]
  • [嘉宾 马迎新]:
    田星这个孩子的悟性很好,都是导演前一天晚上说戏,第二天再演。拍摄过程中,导演和其他导演不一样,他不主张演员提前看剧本。以前拍的时候都是事先把剧本发到演员手里,要求演员熟悉剧本、剧情和台词。这部片子的导演说完全要靠演员对故事的理解和情节去演,不要让他们背台词。让他们背台词,他们就老是想着下一句说什么。每天导演给演员说戏,第二天要演哪一段,是什么故事、什么背景、是什么角色、什么心情,要自己把握着去演,用自己的话去说。
    [15:14:06]
  • [嘉宾 马迎新]:
    相对来讲导演的工作量很大,除了现场拍摄过程中要指导以外,下来要做大量说戏的工作,要给演员讲清楚。比如拍在院长家里吃饭的那场戏,里面很多都是当地法院的同志,演院长的就是西藏拉萨中院的拉巴副院长,他也是本色出演,他是副院长,在里面就演副院长,你去接待这个孩子。恰好这个拉巴院长和王辉很熟。王辉在那儿挂职副院长的时候,拉巴院长就是法院执行局的局长。当时动员让他演这个角色,他说“不行,我哪演过戏,不行,不行,不会演”。但一说演王辉。他说“如果是演王辉大哥,那我去,我演”,就这样上去演的,台词也就那么几句。反复跟他说,他反复练,拍下来的效果不错,很真实。
    [15:16:24]
  • [主持人]:
    经过这么多的努力,终于拍出这样感人的片子,很多网友看了也说有好多情节都让他们落泪了。我自己看的时候,很多情节也让我心里特别动容。作为您来说,您应该更了解法院和法官的工作和生活。从您的角度来看,也部影片有哪些地方让您感觉比较触动呢?
    [15:17:42]
  • [嘉宾 马迎新]:
    这部片子完成之后,我是第一个看成片的,导演在剪辑完成以后通知我去看。第一次看完成片的时候,让我落泪的就是最后这个女孩要离开西藏的时候,有很多群众送她,献哈达,哈达一条一条的献上去,音乐一点点推起来,最后这个孩子独白的戏。
    [15:18:14]
  • [嘉宾 马迎新]:
    经过一系列铺垫以后,她的情感爆发了。而且这场戏,是一条过的,其他的都是拍几条,这场是一条过。在给她献哈达过程中,她说了一段话,“爸爸,我想你,我想让你回来”。这段话也不是台词设计好的,是导演给她说好戏以后,说在这个情况下,你怎么表达对父亲的感情。
    [15:18:39]
  • [嘉宾 马迎新]:
    这段话,非常感人。让人的眼泪不自觉地在眼眶里转。再加上强烈的音乐震撼,把那个旋律推的非常激昂壮烈。
    [15:19:30]
  • [主持人]:
    这部影片是很富有时代特色的,像影片中演到的田法官这样的事情,是生活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在平常生活中,在法院应该还有更多的法官在默默无闻地付出着。我想在您身边这样感动的事情应该也有很多。
    [15:20:24]
  • [嘉宾 马迎新]:
    是。我从学校毕业分到法院工作28年,现在已经退休了,在中国四级法院都工作过。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我感觉我们国家的法官,特别是基层工作的同志,确实是非常辛苦,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讲一个笑话,在上部片子当中有那样一个镜头,就是法官骑着自行车,背着国徽到村里开庭。有的朋友看了以后给我打电话,说“老马,你们现在还有骑自行车办案的法官吗?”我说这个事情,你不能光看城市里面,城市现在条件好多了,法院条件也改善了很多。但是,在我们国家的边远地区,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法官的办案条件还是很差的。不要说骑自行车,我们前两天搞过全国法院摄影作品展,各地报的图片当中,走路的、淌河的、你拽着我我拽着你的、草原牧区骑马的、沿海滩头上开庭的,比比皆是。法院同志的工作很辛苦,付出也是很多的。我现在退下来了搞文化协会的工作,能够用影视作品、文艺作品,文学作品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表现法院法官同志的工作,特别是我们这种表现能够让社会所感知、所认同,这是非常重要的。
    [15:21:43]
  • [主持人]:
    就像您说到的,很多网友也反映说通过这样的电影题材,他们才了解到法院的工作,了解到了法官的工作有多么辛苦。就像影片当中演到的这个援藏法官,可以从影片里看到他的床就摆在办公室,很多当地的法官下班可以回家,但这样的基层法官是不可以回家的,一直在他乡牵挂着自己的家人。虽然这部影片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其实是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这部影片是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拍摄吗?
    [15:23:30]
  • [嘉宾 马迎新]:
    在我们文化分会是第一次,之前没有使用过这种手段,这也是在专家评委的建议下,开始这样尝试了。
    [15:24:40]
  • [主持人]:
    有评委提出来说《扯一片白云做哈达》这个故事特别感人,很希望能够把它拍成一个长片,有没有想过?
    [15:25:07]
  • [嘉宾 马迎新]:
    这部片子倒没有想把它展开。成片以后在审查的时候,也有些领导同志提过,还是要再交代清楚一下,怎么那么快就转变过来了,开始对她爸爸那么不理解,怎么那么快就理解了?她父亲到底怎么去世的?怎么就不在了?因为受时间所限,不可能把故事展开。
    [15:25:26]
  • [嘉宾 马迎新]:
    我们本身还没有考虑到,因为它毕竟是一首诗改编来的,要把它展开太大,做一个大电影,可能要做很多的充实加工。
    [15:26:10]
  • [嘉宾 马迎新]:
    在其他方面是可以考虑的,这次诗歌朗诵会收到1200多个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可以从诗的基础上拓展成电影。内蒙的基层法院同志写的诗叫《火盆》,描写的就是草原的那些法官们,在冬天,刮着大风,下着大雪,怎么到牧区,到老百姓的蒙古包里面办案子。零下二三十度,很冷很冷,老百姓给他端上一个火盆,让他捂捂手。
    [15:27:21]
  • [主持人]:
    就是有这样感同身受的经历才能拍出真实的电影。通过拍摄,有没有什么宝贵的经验可以跟大家分享?
    [15:27:47]
  • [嘉宾 马迎新]:
    我们也是第一次“触电”。过去法院题材的电影也做过一些,无论是微电影、大电影,还是电视剧。但是,播出以后,好像收视率不是很高。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你说是老百姓不爱看法制题材的吗?也不是,不论是外国的警匪片,还是中国古代的办案剧,群众是很爱看的,包公、狄仁杰的故事讲了多少年,还在演,还在看。它的问题出在哪儿?我们在想法院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不是要找准切入点,从哪个角度入手才能使我们的作品反映的故事让观众爱看,能够一集一集的看下去。我们就要问这个切入点在哪儿。
    当然了,法院的审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是清正廉明、公平正义,这都是需要的。但是,我感觉法院审判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作品能不能从反映法官智慧的角度入手。法官每判一个案件,无论是审判过程,还是最后的裁决书制作过程,都体现了法官的智慧。这个智慧体现在对事实的了解和证据的把握,也反映了对法律法条的解释,最后都要融合在判决书上。现实生活中,各地法院的例子是很多的。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判决,裁决要写得好,而且处理的效果非常好。如果能把握好法官的智慧,以这个为切入点,进行影视制作,选好故事,一集一集的拍下去,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打算下一步尝试这样的做法。
    [15:28:06]
  • [主持人]:
    很多网友都对中国法官协会法院文化分会不太了解,就像您刚才说到的文学、微电影,都是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部分。您能给我们讲讲它具体承担哪些工作吗?
    [15:29:00]
  • [嘉宾 马迎新]:
    这就要涉及到对文化分会进行简要的介绍。中国法官协会文化分会是2009年年初成立的,这是经过最高法院党组批准,报民政部注册,作为一个社团组织注册的。成立以后的会长是由李玉成同志担任。还有50多位中级法院领导同志是协会组织委员会的委员。这个协会成立的主旨,文化分会是在最高法院领导、政治部的指导下,致力于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文化分会下设了几个社,理论社、诗文社、影视社、戏剧社。
    [15:29:18]
  • [主持人]:
    通过这些形式的宣传,有没有对法院工作有所帮助?有没有取得一些效果?
    [15:31:47]
  • [嘉宾 马迎新]:
    是这样来看。对于法院文化的提出,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来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时候,中央专门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最高法院党组专门召开了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工作会议。我想最高法院党组领导之所以这样做,主要还是看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央领导同志也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法院从事审判工作的同志更要有文化素质、文化修养。
    [15:32:05]
  • [主持人]: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越做越好,把法院文化弘扬出去。也希望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法院,走近法官。非常感谢您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
    [15:37:23]
  • [嘉宾 马迎新]:
    谢谢你。
    [15:37:54]
  • [主持人]:
    今天就访谈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15:38:22]
  • [导播]:
    好,本次直播就到这里。文字导播:刘帆 制图:裴夏静 视频导播:侯裕盛 摄影:胥立鑫
    [15: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