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马来客

一中院马来客副院长来到直播间

直播进行中

一中院召开司法公开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

一中院举办“司法文明进步我体验”公众开放日活动

公开审判,群众在领取旁听证及1998年第一张旁听证

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电视台等媒体报道一中院第一次直播庭审

首次现场直播的法庭近景图及合议庭成员

1998年7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全国现场直播一中院开庭实况

一中院在清河法庭召开北京法院首次减刑假释公开听证会及1999年7月公开裁判文书

2006.6.26中央电视台在一中院现场直播庭审毒贩及全市首次网络直播庭审

直播进行中

主持人向马院长提问

马院长回答主持人问题

马院长回答网友提问

直播工作人员

直播现场

直播进行中
9月24日14:30,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马来客做客北京法院直播网畅谈法院司法公开工作
  •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1998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了北京一中院公开开庭审理的一起知识产权案件,这是全国首次直播庭审的活动,也是北京一中院首开先河,全面开启司法公开建设的重要举措。
    [09:52:18]
  • [主持人]:
    北京一中院自1998年开始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落实庭审公开制度,并在20多年的历程中,逐步深化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并在总结司法公开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推进司法公开的若干意见》。北京一中院的司法公开工作是司法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也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司法工作的重要成果。
    [09:53:06]
  • [主持人]:
    今天下午14:30,作为全国首次直播庭审活动的亲历者一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马来客应邀做客北京法院直播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畅谈当时的感受,细数二十年来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的前进步伐。届时本网将同步进行直播,敬请关注。
    [09:53:57]
  • [赵思源]: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北京法院直播网主持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自1998年开始即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落实庭审公开制度,并在20多年的历程中,逐步深化推进这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总结司法公开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推进司法公开的若干意见》。
    [14:29:03]
  • [赵思源]: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马来客到我们直播间做客。马院长,您好,先跟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14:29:40]
  • [嘉宾 马来客]: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来到北京法院网和广大网友在线交流。
    [14:30:10]
  • [赵思源]:
    马院长,下午好。非常欢迎您来到我们直播间,进行直播访谈。这次直播由人民网、法制网、中国法院网、正义网、千龙网、首都政法综治网与北京法院直播网联合进行。下面访谈开始,首先请马院长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首次庭审直播是在什么形势下,如何产生的?
    [14:30:59]
  • [嘉宾 马来客]:
    好的,应该说,公开审判制度以及旁听制度,法律均有较明确的规定,但在当时尚未做到真正落实。我记得,那时旁听的案件一般有两类,一是比较有影响性案件,法院认为有宣传价值,会组织新闻媒体及公众旁听进行宣传报道;二是有关单位或者学校搞法制教学或法制教育,组织旁听。但是,当时恐怕没有法院能做到所有案件无差别化的都可以来旁听,普通公众想旁听审判,也没有正式的途径。
    [14:31:12]
  • [嘉宾 马来客]:
    1998年6月,北京一中院公开承诺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凡年满18岁的中国公民,均可凭有效身份证件旁听法院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出台这个制度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例,基本上所有案件凭身份证领取旁听证后就可以旁听,这在全国是首创。为此,北京一中院专门制作了一批制式旁听证统一进行发放。这批旁听证作为中国法治进程的见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14:31:40]
  • [赵思源]:
    我们注意到,您刚刚提到北京一中院公开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出台这个制度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例。为什么当时会选择一个知识产权的案件作为全国首次庭审直播?您能不能就这部分内容向广大网友做一个介绍。
    [14:32:14]
  • [嘉宾 马来客]:
    好的。北京的知识产权审判最早开始于1985年,首次庭审直播,我们虽然有压力,但多少也能做到胸有成竹,毕竟知识产权庭在此之前,在审判及公开方面已探索了很长时间。专利法颁布后,由当时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庭成立了工业产权审判小组,这便是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雏形,1993年,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成立知识产权审判庭,到1998年的首例庭审直播案件,北京一中院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已走过5年,尤其是在著作权案件审理上已经比较成熟了,公开审判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外,当时对于知识产权案件社会关注度也有所提高,但公众却对此类案件并不了解,我们也想通过这次庭审直播,进行一次知识产权的普法宣传。
    [14:32:49]
  • [赵思源]:
    您作为当时案件的合议庭成员,全程参与了直播过程,能不能跟我们讲讲当时庭审直播的一些具体情况?
    [14:33:10]
  • [嘉宾 马来客]:
    好的。1998年7月11日,是个周六,这是为了方便大家收看。在北京一中院大法庭里,架起了六台摄像机,四个多小时不间断地直播了十大电影制片厂诉北京天都电影版权代理中心、天津泰达音像发行中心、中影音像出版社侵犯著作权案。中央电视台对庭审全程进行了现场直播。该案由时任北京一中院知识产权庭副庭长孙建担任审判长,合议庭成员有我和郭泽华。对于合议庭而言,直播庭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先例可循,庭审既要满足诉讼的要求,保证严格依法依程序进行,同时也要满足公开性的要求,能够让绝大多数非专业的公众通过庭审了解案件,了解法院的审判工作。
    [14:34:07]
  • [嘉宾 马来客]:
    为此,合议庭进行了大量的准备。与法庭连线的演播大厅里,主持人和嘉宾在讲评时对庭审过程给予高度评价。这次庭审直播的影响非常大,毕竟这是全国范围内的第一次直播,许多外地法院专门组织干警通过电视旁听、观摩庭审。当时的500余人的旁听人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媒体、特邀的学者、当事人方的工作人员等;第二部分是大专院校的学生;第三部分是直接凭身份证领取旁听证的公众。
    [14:34:25]
  • [赵思源]:
    庭审直播结束后,社会反响法怎么样?
    [14:34:45]
  • [嘉宾 马来客]:
    在我看来,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公众普遍对审判缺乏了解,对司法公开缺乏认识,法院的审判工作充满了神秘化。电视直播启蒙了公众对司法公开的意愿和要求,对老百姓了解法院的审判工作功不可没。同时,用直播的方式促进法官规范法院庭审活动,提高庭审水平都是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法院的大门从此对老百姓彻底打开了。当年的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等媒体对此次庭审直播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还做了一期特别节目来进一步宣传这次庭审活动,我至今仍记得当年电视报道用了一句话来评价,‘今夏很透明’。什么很透明?就是两个字——公开。
    [14:35:05]
  • [赵思源]:
    从当时的一个个案到现在全媒体平台更为普遍、广泛的庭审直播,您觉得对法院、法官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14:36:41]
  • [嘉宾 马来客]:
    从电视直播案件之后,司法公开无论是深度和广度都不断增加,从内容到形式不断丰富,直到现在法院的司法公开我们说是全方位的。对法官的影响我想主要还是意识层面的,就是认识到自己所有的审判工作都要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进行,公开成为了司法活动必要的组成部分。法官必须适应公开,而且习惯并且积极地面对公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法官规范自己的言行,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司法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审判过程帮助公众了解司法、掌握司法,这应该说公开很重要的意义和内涵了。
    [14:37:00]
  • [赵思源]:
    继电视直播庭审以后,北京一中院还有哪些司法公开方面的尝试?
    [14:37:16]
  • [嘉宾 马来客]:
    继1998年允许公众旁听、媒体报道和实现庭审直播之后,我们在司法公开方面还有很多积极探索创新的举措。比如,1999年,将已审结的裁判文书汇编成册,设置专门的裁判文书查阅室,供社会查询;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案件庭审,接受广泛监督;建立“存疑案件”公开听证制度,有效提高司法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从2005年,我院开通了官方网站,建立起了对外宣传、拓展沟通渠道、强化外部沟通的重要桥梁;2006年,我院首次尝试通过互联网进行案件直播,进一步拓展公开渠道;2008年,在全面落实公开审判制度10周年之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司法公开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司法公开工作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常态化;2010年10月,我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司法公开示范院”;2011年,我院首次举办主题为“司法文明进步我体验”的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社会公众走进法院,进一步了解、监督法院工作;2013年开始,我院陆续开通了法官实名认证微博、法院官方微博、网络微课堂、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手机app客户端,逐步构建“四微一端”的司法公开新格局……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司法公开工作贯穿在北京一中院20年来的发展中,正是这一个个踏实的脚步,汇集成了今天的成绩。
    [14:37:51]
  • [赵思源]:
    您能简要概括一下二十多年来一中院司法公开工作的发展阶段和理念的变化么?
    [14:38:44]
  • [嘉宾 马来客]:
    从1998年至今,北京一中院的司法公开工作已经走过了21年,回顾过往,我院的司法公开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以总结为:率先起步领跑,积极探索程序性公开的创新举措。刚刚我们提到的包括首次庭审直播、率先公开已审结案件的裁判文书在当时都是司法公开的“破冰之举”,在社会上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落实公开审判制度的工作举措还出现在当年的高考政治试卷上。第二个阶段可以总结为:不断巩固深化,努力实现实体性公开的目标要求。在率先落实审判程序公开的基础上,我们着力向审判实体性公开探索迈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三个阶段可以总结为:全面深化提升,切实推行司法公开向纵深发展。在这一阶段,我们除了不断拓展公开渠道外,还进行了深入总结、调研,从立案阶段一直到执行阶段,每个流程都明确了司法公开的举措和目标任务,逐步由单向公开向互动公开转变,取得扎实成效。
    [14:39:21]
  • [赵思源]:
    据我了解,2018年,也就是司法公开二十周年之际,北京一中院出台了一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推进司法公开的若干意见》,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意见的内容么?
    [14:39:56]
  • [嘉宾 马来客]:
    在《若干意见》中,我院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二十项具体举措,深化推进司法公开各项工作,着力提升司法公开新效能。
    一是通过深化推进庭审实质公开、裁判文书说理公开、裁判标准公开、释明规则公开,积极拓展司法公开新广度,坚持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
    二是通过深化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功能发挥、代表委员监督参与机制完善、专家论证及听证制度规范运用和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完善,全面落实司法公开新要求,坚持以司法公开深化司法民主。
    三是通过深化推进诉讼服务公开,审判事务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庭审直播公开四大公开平台建设,创新运用司法公开新技术,坚持以司法公开保障司法为民。
    四是通过深化推进公共关系建设,司法建议公开,信访监督机制完善和司法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司法公开新效能,坚持以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
    五是通过深化推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普法责任制落实,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司法公开成果应用,积极延伸司法公开新平台,坚持以司法公开增进司法和谐。
    [14:41:13]
  • [赵思源]:
    谢谢,马院长的介绍。最后一个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您觉得未来在司法公开工作应该如何发展?
    [14:42:25]
  • [嘉宾 马来客]:
    未来,司法公开工作应努力实现司法公正、司法民主、司法为民、司法公信、司法和谐“五种价值”。要始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司法公开理念。以“创新”理念扩展公开方式,以“协调”理念吸引多方参与,以“绿色”理念提升诉讼服务,以“开放”理念延伸公开范围,以“共享”理念促进和谐发展。要着力打造“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通过司法流程全方位开示的“开放”公开,司法信息实时更新的“动态”公开,司法活动受监督的“透明”公开,司法服务一站式的“便民”公开,打造司法公正看得见、能评价、受监督的阳光司法新机制。着力构建“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开深化司法民主,以司法公开保障司法为民,以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以司法公开增进司法和谐”的“五位一体”司法公开新格局。
    [14:43:17]
  • [赵思源]:
    感谢马院长就北京一中法院首次庭审直播,以及该院司法公开的工作为广大网友作出的详细介绍,访谈先进行到这里,下面我们看看网友们有什么问题。
    [14:44:09]
  • [嘉宾 马来客]:
    回答网友[月儿]的问题:
    对于1998年的首次庭审直播,法官们是什么样的心态?是否有抵触?
    对于庭审直播,法官们的心态并不完全一样。最开始对于公开审判,一些有丰富审判、开庭经验的法官还比较能接受,但有一些就会有担心。特别是很多二审案件是书面审理,可以不用开庭,有些法官也怕开庭,更怕公开开庭。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当时的庭审规范化还是有所缺失,法官的庭审驾驭能力参差不齐,全面公开应该说还是有压力的。但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开展首次庭审直播时应该说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庭审公开能够倒逼法官提升自己的庭审驾驭能力,规范司法行为,当各方面准备做好后,审判公开其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现在反观,落实审判公开制度对法院的审判规范化建设和法官庭审驾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4:44:54]
  • [嘉宾 马来客]:
    回答网友[圣光]的问题:
    对这次直播,当时社会上有没有出现过不同声音?
    我还记得,庭审直播结束后,当时的《南方周末》刊登过一篇文章,对庭审直播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可能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可能导致庭审的戏剧化。这种顾虑当然我们也有考虑过。但在我看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公众普遍缺乏对审判的了解,缺乏对司法工作的认知。电视直播庭审更多的是启蒙了公众对司法公开的意愿和要求,对公众积极主动了解法院的审判工作功不可没。
    我还记得去年,在我们司法公开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当时参与这起案件的原告代理律师之一马晓刚也说到,当时那次直播庭审的活动甚至让很多人产生了了解法律、学习法律的兴趣。后来他接触过的很多法律工作者,包括他们律所的律师都是因为看到了当年的庭审才决心投身法律行业的。所以,我相信实践证明,庭审直播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要更加深远,如今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14:47:11]
  • [嘉宾 马来客]:
    回答网友[Forever]的问题:
    首次直播庭审有没有一些让您印象深刻的细节跟我们分享下吧!
    有几个,比如说庭审时长。根据节目的安排,我们在跟中央电视台沟通的时候他们希望能够将庭审和宣判控制在2个小时之内。当时我们觉得庭审的时间不是法院一方能够决定,要根据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审判公正是我们要保证的根本,直播也才有意义,如果为了在2小时内完成让公众觉得当事人合法权益未能充分满足,反而会造成不好效果。对此,中央电视台也表示了认可和支持,还特意为了这次直播修改了其他节目的播出时间。最后,整个直播进行了近4个小时。
    [14:48:24]
  • [嘉宾 马来客]:
    回答网友[画中人]的问题:
    您觉得这次全国直播庭审的活动对您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这个案件审判结束后,我又从事了一段时间的知识产权审判,再后来从事的民事审判,到现在进入到领导岗位进行审判管理,我觉得这个庭审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审判的规范化应该体现到法官的一言一行当中,渗透到法官的思维和意识当中。庭审过程不可出一点偏差,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和感受。还有就是这个庭审对我个人驾驭庭审的自信心上是有很积极影响的,在之后我审理的案件中,即便有再复杂、有再多的旁听公众我都不紧张了,都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公众了解司法的需求和案件的依法审理之间的关系,也相信自己具备了这个能力。
    [14:49:14]
  • [嘉宾 马来客]:
    回答网友[小郁]的问题:
    能不能介绍一下北京一中院目前的庭审直播的情况?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么?
    1998年,这场直播在当时已经是超前之举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法院紧跟时代脉搏,在庭审直播方面有了更多的尝试。比如2006年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当天,我们首次尝试通过互联网图文直播了一起贩卖毒品的案件,这之后我们就开启了互联网直播的大门。直到2014年,我院在全市法院范围内,首次通过数字法庭向社会视频直播庭审过程,自此网络视频直播又逐渐被推广开来。近年来随着法院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目前我院所有法庭都安装了视频直播传输设备,实现了“应播尽播”的传播常态。另外,我们在直播内容上除了有案件庭审外,也扩展到了新闻发布会、执行现场等等,与新浪微博、北京时间等其他媒体平台也开展了合作,拓展了传播渠道,提升了传播效果。
    [14:49:49]
  • [赵思源]:
    感谢嘉宾的精彩回答,通过今天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北京一中院的司法公开工作是司法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也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司法工作的重要成果。访谈的最后感谢马来客院长百忙之中参与我们的节目,感谢收看我们节目的广大网友,今天访谈到这里,感谢人民网、法制网、中国法院网、正义网、首都政法综治网,感谢北京一中院工作人员,及高级法院工作人员,各位网友再见。
    [14: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