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接到多个涉及公共服务业便民问题的反映投诉,比如通信账号注销难、部分通信业务异地办理门槛高、银行个别收费项目不合理等。
像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几个例子就较为常见,如有联通用户要注销自己的通信账号面临注销难问题,“上船容易下船难”,在疫情影响下,一些用户想要异地远程办理业务,可通信业务变更、号码注销仍然较为麻烦,为广大用户“添堵”,也变相损害到了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而像通信、银行等部分公共服务行业的一些收费项目不够透明、不够合理,也很常见。比如有消费者反映,他在某银行的储蓄卡丢失,经过电话挂失后去相应银行网点申请补办新卡,发现存在“现场挂失就收费,电话挂失就不收费”的问题,他认为这对不会用电话挂失的老年人群体不合理。
类似问题其实一直就有,这些问题涉及通信、银行等公共服务行业,涉及的企业往往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属于公共服务行业,具有公益属性和公共属性。公共服务企业不能罔顾自身的公益属性,要能自觉履行好自身的公共责任,严格恪守公共服务原则,真正践行消费者至上、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要看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用户有了更多选择,企业如果仍故步自封,不拿用户权益当回事,最终也会遭到用户的抵制,遭到用户“用脚投票”。
当然,关键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督促相关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尊重与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相关企业,要依法依规予以惩戒,倒逼公共服务行业回归“公共服务”本色。
公共服务关系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民生,造福社会。“上船容易下船难”的公共服务别“跑偏”了,要打通公共服务的“断点”与“堵点”,要让公共服务行业履行好自身职责,放下“身段”,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广大用户的“服务员”。不能利用自身的优越地位“雁过拔毛”,损害广大用户的合法权益,给公共服务“添堵”,甚至严重偏离了公共服务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