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范》意蕴的家国情怀
2023-01-13 14:06:1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石莹莹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为总结施政经验,自评一生功过,著成《帝范》颁赐太子李治。《帝范》首部有序言,尾有结束语,正文共12篇,内容包括自身修养、运用权力、使用人才、选任官员、广纳谏言、杜绝小人、防止骄傲、力戒奢侈、公允奖赏公正刑罚、关心“三农”、军备不怠、崇文重教。李世民在序言和结束语中道出著《帝范》教戒太子的缘由:太子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李世民每思至此莫不感到忧惧,以致于寝食不安;上自轩辕、少昊,下至于今,留下太多可鉴的兴亡治乱之道;李世民就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作为告诫,并称此十二条者,家国“安危兴废,咸在兹焉!”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帝范》既是一代英王总结其厉行文治法治、开疆拓土经验的政治文献,也是一名严父融修齐治平于一体诫子的家规家训,视觉问题高瞻远瞩,论证道理精深透彻,明志劝勉至真至诚,闪耀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光芒,意蕴着深远的家国情怀。

  辨谏、谗、佞以正心明德

  《帝范》曰:“非威德无以制远,非慈厚无以怀人”“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告诫子嗣应胸襟开阔,涵容万物。“人君之心,如若平正则是非明,以此裁断则无差错”。《帝范》要求:首先,“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李世民还将“圣明、贤良、忠诚、睿智、贞洁、正直”作为为官品德的内容,注重个人品德建树和子女品格养成。其次,“旁求俊人,博访英贤。”舟航渡海,必借助于桡楫之功;大鸟高飞,唯凭有羽翼之故。古时商汤王、周文王、齐桓公等之所以能一匡天下并长治久安,多有贤才辅翼支助。再次,虚心纳谏,听聪视明。李世民历数昏庸的皇帝对进谏者拒之以威、甚至追其以罪而致身死国灭之悲剧后,要求李治虚心接受诤言进谏,使忠者竭其忠心、智者终其计策、王者听而聪视而明。最后,砥躬砺行,拒绝谗佞。谗佞之徒为了私利而朋党相持,极其所嗜欲,无所而不入;为了营私而变相因习,穷其所好乐,无地而不进;为取悦于你而以动听之语、谄谀之态,顺其之意,迎其之趣。历史上以致于忠者如郤宛,孝者如太子痤,终被诬诳屠戮,实在可叹可哀!

  由于各方面原因,历史上不乏贼臣肆虐,谗佞丛生,官德低劣,民不聊生。在党的十八大之前,也有“一些贪腐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一路贪腐,全面破纪,利欲熏心,贪婪成性”,有的“操弄权术,培植个人势力,形成利益集团,成伙作势控制重要部门”……而“背弃理想信念,违反多项纪律,拉帮结派,恣意妄为,德不配位,家风败坏”几乎为贪腐者的共同特征!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亲佞远忠者亡,信谗弃贤者昏,人不得其正者殆。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它的公民的文明修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和品格之高下。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构成一个国度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民族品格。公民道德建设是系统工程,官德建设引领着社会风范的劝教,官德不良则民德必失,育民德必先修官德。因此,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始终不逾地坚持官德建设。应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不断涵养容人之量,增强识人之智。应守公德,坚守初心使命,强化宗旨意识,踔厉奋发有为,坚定为民服务。应严私德,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从善止谗,克己奉公,晨競夕厉,鹑居鷇食,建设良好家风,以家庭和顺缔造社会和谐美好。通过全体公职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海晏河清的社会新局面。

  戒盈、奢、淫以励志修身

  “以律己为端,以修身为本”。与其说《帝范》是李世民教给太子君临天下的方法,毋宁说是父辈留给子嗣的家训宝典,要做一个好皇帝,必先做一个好人。一要预戒其盈。富贵生骄侈,骄侈恣欲,若不知戒,则佚乐未终而倾危已至矣。二要竭力崇俭。虽富有四海,安于俭约而不奢侈,智慧聪明,安于愚拙而不取巧,不以地位尊贵而骄人,不以恩德广厚而居功。要做到淡薄做人,节俭行事。三要力抑奇好。好奇技、淫声、游猎、雕琢刻镂等,明则有人怨恨,幽则有人愤怒,民愤得不到传达,上下乖戾就必然离隔。桀、纣完全放纵自己而不知遏制,最后酿成大祸;尧、舜时时约束自己并懂得节制,最终一生有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躬行勤俭,并将俭朴融入家教家训家风中,成为家文化的鲜明底色。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但在生活观念上都一致“尚俭”,儒家强调持家以节俭为本,墨家认为为人为政都要节俭,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明代吕坤论:“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曾国藩自定“修身12条”并称:无论大家小家,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历史舞台过客缤纷,决定成败兴亡的,固然非止一端,但勤俭与否确实是影响个人成长、家兴国盛的重要因素。尚俭戒奢、朴素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都要求干部群众崇俭戒奢并严肃整治奢靡之风。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勤俭养身,夙夜在公,拒绝“雅贿”,教育子女勤俭戒奢,养成良好家风,努力使克勤克俭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融法、理、情以秉公理政

  《帝范》鲜明地阐释了充分施仁、及时褒奖、公正刑罚,实现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第一,仁爱下施。不论天地寒暑如何更迭,仁爱下施应始终不逾,则天下大治。第二,赏以劝善。有功者当赏,赏不妄行则化行,化行则善有劝。第三,罚以惩恶。有罪者当罚,罚当其罪则奸邪止,刑不滥罚则威立,威立则恶者惧。唐太宗十分重视法治,要求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做到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第四,赏罚公允。赏妄行则善不劝,罚妄行则恶不惩,不因个人喜怒而论,赏罚轻重不失其公平。

  《帝范》仁爱为民的情怀和公正赏罚的理念,于今亦具启示意义。应坚持以人为本,竭诚为民。应为民所呼,行为民所盼,己饥己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应坚持弘扬正气,磊落奉公。秉公为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让天地间充满浩然正气。应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进一步提高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水平,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人们的生活预期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牢固基础、持久动力和广阔空间。应严格公正司法,铆定事实根据,秉持法律准绳,依法严惩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应规范司法权力运行,不因个人喜怒好恶而裁判有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应坚持法德并举,刚柔相济。威以治恶,惠以怀善,“威惠并驰,刚柔两用”,实行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坚持法理情相融合,实现调处矛盾、定分止争、裁判案件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兴农、文、武以固本安邦

  《帝范》之务农篇、阅武篇、崇文篇将发展农业、重武备战、崇文尚教的意义揭示得淋漓尽致。其一,农耕为政之本。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废农桑之基”则国必贫必危。其二,兵甲乃国之器。好战而穷兵黩武,民人凋敝;“邦国虽安,亟战则人殆”。其三,文儒之道亦为治国之法。“宏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其四,“文武二道,舍一不可”。非武不定,非文不治。

  兴农耕系为政安邦之本,重文武为隆盛治国之道。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初心如磐,任重道远。

  民以食为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家以教为脉。“读书为起家之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健全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国以文为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邦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我们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和现代化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增强打赢能力,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糟粕须剔除,精华可汲取。“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帝范》渗透着浓厚的封建帝王“家天下”思想,但其严谨的家教家风蕴涵的家国情怀,对于我们不失为一面重要镜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教的涵养、家风的养成,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而是那种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壮怀,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因而,中华传统家文化宛若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与国,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荣光和梦想。我们应身体力行中华传统家文化精粹的传承与发展,打造一个能够代表家族智慧与文化财富延续的基因,牢固植入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文化精华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贯通起来,将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共同价值观念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融通起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