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司法裁判“说话” 弘扬核心价值观
2023-03-30 09:50:2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晓芬
 

  人民法院以精准得当的释法说理体现法理情的水乳交融,以字斟句酌的文字阐述体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以严谨缜密的行文风格体现求真务实的法治精神,引领社会风尚。

  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摆拍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自愿参加“广场舞”猝死,活动的组织者应否担责?子女受父母胁迫结婚能否请求撤销?……面对矛盾冲突、是非曲直,人民法院如何作出公正评判,破解法律和道德风险?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就这些问题给出了响亮而明确的回应——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新时代司法定分止争、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作用,努力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第三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据统计,2022年,全国法院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的一审民事案件达38.25万件,比2021年增长21.66%。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夯实制度根基,采取有力举措,为司法审判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让裁判文书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比如,制定《关于在人民法院工作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意见》,就人民法院如何在坚持司法为民、忠于宪法法律、尊重保障人权等十一个方面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详细要求;制定《关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涉及国家利益、重大公共利益等六类案件,强化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第三批典型民事案例,运用“小案例”阐释“大道理”,将法治宣传教育与弘扬英烈精神、促进职场文明、褒扬孝亲敬老、提倡育小护幼、保护婚姻自由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相结合;从紧系爱国情怀、支持社会公益、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到紧贴群众生活、明确体育活动组织者无过错不担责、依法保护子女婚姻自由、反对职场性骚扰,引导人们树立对公正的认知;从紧跟时代实现观念更新、允许“隔代探望”、实现离婚父母异地共同抚养未成年子女,到紧扣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工资权益、引导人们树立普遍的法治信仰……每个案例既说明行为规范,又阐释道德准则,使司法公正与群众的公正认知有机结合,直抵一个共同的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譬如,案例一,李某踩踏烈士陵园石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摆拍并上传网络,造成大量传播扩散。法院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被告人承担刑事和民事责任,体现了人民法院弘扬英烈精神、捍卫英烈尊严的坚定立场,弘扬了爱国、法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三,张某诉李某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纠纷案,张某某自愿参加“广场舞”猝死,后张某某之子张某认为李某应承担侵权责任。法院认为李某尽到了作为组织者的安全保障义务,与张某某意外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应承担责任。案件处理符合社会公众对公正的普遍认知,倡导了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七,未成年人唐某使用其微信账号向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充值浏览漫画。法院认定向未成年人提供内容不健康网络服务的合同无效,支持原告关于退还充值款的诉讼请求,在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文明、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的同时,弘扬了诚信、文明、友善、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中的规则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人民法院以精准得当的释法说理体现法理情的水乳交融,以字斟句酌的文字阐述体现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以严谨缜密的行文风格体现求真务实的法治精神,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法治社会建设。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