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判理念现代化统领、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现代化
2024-02-26 09:26:4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奋力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202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行棋观大势,落子谋全局。

  审判工作现代化,最首要的、最关键的是审判理念现代化。审判理念现代化的根本,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自觉融入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新形势、新情况,要引导、转变、树立以“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等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切实增强对能动司法的理念认同和行动自觉,将能动司法各项要求贯穿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做实讲政治、顾大局,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社会治理。

  坚持能动司法,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案件受理是被动的,不能主动揽案;审判必须依法,不能想当然擅断,但我们的工作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是能动的。”在司法审判中如何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摆在每名法院干警面前的重要课题。

  毫无疑问,法官在适用法律时必须忠实于法律。但法律本身存在滞后性,即当法律出现空白时,法官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墨守成规,就无法作出推动法律进步、推动社会进步的裁判。如果只是刻板适用法条,其结果是,当现行法律无法解决现实的新问题时,看似“依法办了案”,但实质上是损害了人民的权益,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而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我们自己。坚持能动司法理念,就是要卸掉教条主义、机械司法的理念枷锁,真正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就是要让“文本法”的适用,符合包括当事人在内的人民群众感受的“内心法”。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段时间里,个别法院秉持“案件越多,成绩越大”“以收案数量论英雄”的片面司法政绩观,个别法官满足于消极被动地坐堂办案。但现实却是大量矛盾纠纷涌入法院,法官不堪重负,办案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刑罚不是目的,通过源头治理让老百姓自觉守法、让企业自觉合规经营,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犯罪才是目的,这也是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

  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坚持治罪与治理并重,通过办案关注、思考类案成因,有意识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在党委、党委政法委领导下,做深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对人民调解的业务指导,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把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转化为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效能优势。

  坚持双赢多赢共赢,实现“三个效果”统一

  到底是“机械司法”“就案办案”?还是自觉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以更广的视野、更远的眼光、更高的站位,积极发挥法治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

  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其中一项重要要求就是树牢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善于在党的领导下,凝聚促进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工作合力。

  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考验的是智慧,体现的是担当。司法审判工作的裁判属性、监督属性,尤其需要善用智慧、讲究方法,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把“刚强的内心”与“柔软的身段”结合起来,在团结协作、和谐互促中实现司法审判工作的目的。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增强责任意识,克服本领恐慌,勇挑“千钧重担”,敢接“烫手山芋”,不断增强洞察发展大势、把握机遇挑战的能力,提升平衡各方利益、寻求合作最大公约数的本领,用足用好政治智慧、法治智慧、审判智慧,努力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的完美统一。

  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每一个审判环节都要把案结事了、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

  司法究竟是干什么的?定分止争。人民群众到法院来不是走程序的,是希望通过公正裁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法官来说,一纸判决容易,确实省时省力,但一纸判决不一定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当事人若不服判决,通过上诉、发回重审、再上诉、申诉等,不仅会占据法官更多的办案时间,有的当事人还会将“怨气”转移到法院。

  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就是不仅把案办结了,更要实质解决问题,要把群众的难事当成家事来办,工作再难也要对老百姓负责,案件裁判的公正性更需要让社会认同。

  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抓实抓好公正与效率,把实质性化解矛盾作为司法审判的目标、导向,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在每一个审判环节都把服判息诉的功课做到极致,久久为功打通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问题,让司法裁判与民意同频、与社会共振,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要坚持司法审判“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把讲政治和讲法律统一起来,通过严格公正司法,更好地兼顾国法天理人情,让司法裁判符合人民群众普遍、朴素的感受,让公平正义更加深入人心,引领群众法治意识的养成。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精准温馨的诉讼体验,让司法有温度有人情味,把人民至上外化为作风。在与当事人接触交谈中多倾听群众呼声、增进群众感情、了解案情事实,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释法析理、回应诉求、传递关怀。

  法与时转则治,变革首先要从理念转变开始。人民法院只有找准在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中的职责定位,聚焦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司法新理念培养,始终保持高度的党性自觉,才能跟上、适应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要求,才能把党的绝对领导落到实处,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