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河之上”看美丽中国
2024-04-20 09:49:34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易 凯
 

  我国首部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不仅展现了我国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也为法治题材剧创作“吹”来了“江河之上”的新风。

  我国首部环保司法题材电视剧《江河之上》播出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这部剧聚焦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通过精准的现实开掘与丰富的艺术手法来塑造人民法官群像、讲述新时代普法故事,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生动阐释和践行,不仅展现了我国司法保护生态环境的探索之路,也为法治题材剧创作“吹”来了“江河之上”的新风。

  以果敢进取的法官形象,生动展现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成果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定修订,以良法保障善治,完善公益诉讼,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司法保护,是当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实践者,法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和捍卫者,自然成为法治题材剧的创作重心之一。

  《江河之上》的创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叙述视野,以环境司法改革为创新切口,通过对罗远、耿念、林海岚等几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环资法官的精心塑造,不仅形象反映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中对新的审判机制和司法裁判规则的种种探索,也有力彰显了年轻的环资法官迎难而上、果敢进取的锐气和担当,从一个个社会关切、百姓关心的环保司法案例中,折射出法官群体的职业操守与法治信仰。

  任何事业中,人的因素永远是关键。该剧以人带事、以事引思的创作方法,较为自然地将人物的职业成长融入了时代发展进程之中,既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树立了血肉丰满的人民法官形象,又让观众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段落里感知到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新进步。

  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努力推动环保“普法课”的有效抵达

  环境资源审判关乎环境安全和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治保障,但由于具有一定的专业门槛,使普通百姓对其的了解和认知产生了一定难度。文艺作品的重要社会价值之一,恰在于此。一个真正的好故事,就是要用通俗的方式讲述深刻的道理。因为有些时候,“表达即抵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江河之上》做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探索尝试。剧中把冰冷的法律条文融入非法收购野生动物、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真实而又鲜活的司法案例中,在立场与观点的锐利交锋、情理法的激烈碰撞中,进行对动物保护、劳务代偿、替代性修复等法律问题的阐释和解读,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弘扬法治精神、传递新时代环境司法理念。随着一个个典型案件的铺陈,环资审判庭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完善的发展历程也在荧屏上逐渐明朗。凡此种种,为观众深入理解环境司法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了解相关诉讼制度、审判模式等,均提供了更为直观、更为切近、更为生动的认知角度。

  普法工作就是要把法律的“硬道理”变成“家常话”,并送进百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大众艺术样式的电视剧,正是需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故事,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或抽象、或高深的道理“飞入寻常百姓家”。《江河之上》在普法方面的用心实践,值得同行们思考和借鉴。

  以扎根现实的创作态度,深入开掘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富矿”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建设等伟大实践,是电视剧创作的宝贵“富矿”。如何沉潜其中来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是对创作者初心与功力的考验。

  “中国环境司法改革之江苏实践”,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人民法院积极开展环资审判司法改革的一次有力探索。《江河之上》的创作,以“江苏实践”为视点聚焦和现实抓手,在扎根政法一线、环保一线的采风、调研中,创作团队依托真实案例展开艺术创造,创作笔触并未止步于对现实的机械复写,而是从真实而海量的卷宗、庭审中提炼思想与艺术精髓,用多样的故事、丰富的细节、饱满的情感和带有思辨性的对白来展现法律的深度与温度,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与穿透力,助推法治思想与理念落细落实。

  该剧虽然在人物性格的丰满度、情节设计的圆润感以及影像与造型细节的考究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但瑕不掩瑜。整体来看,《江河之上》以电视剧特有的视听优势吹响了“法护青山”的时代号角,探索了对环境司法改革进行艺术化呈现的可行路径,对未来的同类题材创作具有很好的启示价值。

责任编辑: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