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与“人”看先秦儒家国家安全思想
2024-05-10 08:47:2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李君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儒家经典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与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它们谈论圣王贤臣,评议国事时政,心系安危存亡,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稳定且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安全思想。这些思想产生的时代虽已远隔千年,但其中部分先进理念仍然具有较高的史鉴价值。

  “若夫成功,则天也”“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天道赏善而罚淫”“夫是之谓天德,王者之政也”,儒家探讨的“天”,是天命、天道、规则;“穆穆在上,明明在下”“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儒家论述的“人”,是明君、贤臣、万民。“天”与“人”是儒家经典永恒的主题,亦是儒家思想家们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有关国家安全方面的论述大致也是从“天”与“人”两种角度展开的。

  具体言之,值得当代思考的先秦儒家国家安全思想主要包括四方面:

  政治安全

  (1)“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

  《周易》的《豫卦》和《既济卦》以辩证思维探讨了安与危的问题,指出“乐”与“忧”的两端相互依存,乐极生悲、乐极生凶,“初吉终乱”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儒家思想家们看来,夏、商二朝本来受有天命,却落得覆亡的悲惨结局正是最典型的例子。继受天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固然是无穷的美好,可也是无穷的忧患;天命无常,守成艰难,“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应当时时刻刻心存危机意识,不可懈怠,应当目光长远,居安思危,做好准备迎接不可预知的挑战,当忧患真正成真时,才能有足够能力去应对,使得国祚绵长。

  (2)“食哉惟时,柔远能迩”

  一国内部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先秦儒家很早就认识到了“柔远能迩”,即安远须先使内部亲善的道理。修明内政,使“近者悦,远者来”,关键在于推行贤人政治,“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惇叙九族,庶明厉翼,迩可远在兹”,亲贤远佞,团结内部各族,施行仁政。政务由近及远、推及全境,国家内部“细无怨而大不过”,一来国力得以提升,二来可免外来祸难。

  经济安全

  (1)“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示本也”

  要保证国家安全,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可缺少的,在以农业为本的古代中国,发展和巩固经济基础的根本就在于农业。《礼记》有载“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示本也”,祭祀土地以报答土地的恩情,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田地广阔,庄稼茂盛,粮食丰收,祭祀求福……从这些情景可看到先秦时期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发展农业,节省用度,就不会贫穷;衣食充足而让百姓遵循季节规律劳作,就不会困苦。

  (2)“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儒家的农本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与民本思想相互勾连的,“损上益下,民说无疆”,富民利民,才可实现长远的安稳。裕民,除了大力发展农业使民有吃食之外,一需轻徭薄赋,二要储粮备荒。“苛政猛于虎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合理征税,减轻人民负担,百姓便可安居乐业;“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是忧患意识在经济安全中的体现,国家若有充足的财物储备和粮食储备,即使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也可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

  军事安全

  (1)“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先秦儒家思想家们倡导仁爱精神,以和为贵、睦邻友好,但却不反对为了稳定社会环境而动用军事力量,所谓“王用出征,以正邦也。言所出征者,除去民害,以正邦国故也”。之所以讲出征这件事,就是要为民除害,以治理好国家。《左传》多载战争之事,也多见征战双方以签订盟约的方式结束争斗,从中可见儒家对损益的仔细考量与权衡,国家危亡之际,能以谋略取胜,在儒家思想家们看来这实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明智抉择。此外,儒家主张“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 没有智慧便不知晓民意,不讲仁义道德战争便失去正义价值,没有勇敢的品质便无法获得胜利。合乎正道地发展军事、利用军事,才能为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师出以律,否臧凶”

  《诗经》的《采芑》描写了声势浩大的周军南征情景,赞美了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无坚不摧之师;《尚书》的《费誓》篇记载了鲁国军队的法纪,“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脱离战阵和队伍、违纪追赶牛马奴隶或不将其归还失主、抢劫盗窃等行为,都将受到刑罚,可见其中蕴涵的重视军队、法纪强军在内的较为丰富的思想。“师出以律,否臧凶”,军旅之事,关键有二,一在“众”,无众人不能组建军队;二在“正”,军队不正就没有战斗力。治国在于得人,治军也是一样的道理,军队的将领刚正不阿,严明军法,如此建设出的军队才是强大之师、正义之师。

  社会安全

  (1)“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事物的顺利发展,通常都需要适度的“节制”。在儒家思想家看来,礼、乐、政、刑都是十分合适的“节制”手段,尤其是礼与乐,所以圣王才特别注重制礼作乐。“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遵循礼则国家可治,天下安定;不遵循礼则社会混乱,国家危矣。“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从君主到百姓,人人遵守典章制度、不逾礼法,便可保秩序井然、和谐安定。在儒家看来,作为节制手段的礼地位十分高,作用也十分重要,它可用于预防,可用于区别,可用于规范。但是礼也不是万能的,只有当它和乐、政、刑相互配合与补充时,才能真正发挥出最大功效,真正实现“无怨”“不争”的良好社会状态。

  (2)“允迪厥德,谟明弼谐”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治理国家,一靠军事发展,二靠农业生产,三靠教化民众,“允迪厥德,谟明弼谐”就是在强调以德进行民众教化。在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与“大顺社会”里,动荡不安和混乱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与安宁,其中,德的作用尤其重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刑罚只能从外在来打击犯罪,而不能使人民从内心从善,但是道德能从内心来教化人民,使每个人都有廉耻之心,从而真正抑制犯罪行为,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治国在齐其家,家庭的管理,最好的方法是树立孝悌、仁慈、礼让等道德观念,用推己及人的恕道,把这种观念推广到社会,社会也会和谐安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研读圣贤经典,博览至圣著述,以求明了各种得失;今人挖掘史料,翻遍古籍藏书,也不仅仅是为了追忆往事,更重要的目的是期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寻得些许对现代社会具有镜鉴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古代先贤著述的解读,其文字间蕴含的丰富国家安全思想跃然纸上,其优秀先进的理念被十分直观地传达出来。对于这些思想,今人若端正心态予以正视和品味,定能有所收获,或许可为处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的当代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些许思路。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