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实训基地 助力社区治理
2022-04-18 09:13:53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郑卫平 赵淑雯 赵倩雯
 

苏州工业园区召开基层治理司法指数新闻发布会。范岩彦 摄

园区法院法官为社工讲课。范岩彦 摄

园区法院组织社工开展实地教学。张 晶 摄

法官与社工一起对当事人开展远程调解。范岩彦 摄

  基层社工走出社区,走入法院,在“第二课堂”获得“第一手经验”,以法治视野赋能社区基层诉源治理——这是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加强源头解纷的新实践。

  针对基层能力解纷不足、解纷平台缺失、实务性培训欠缺等问题,着眼以法治视野赋能社区基层诉源治理,以司法力量推动市域治理现代化、法治化,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联合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建立了全省首个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基地通过构建“三输出”“三嵌入”机制,取得了“三提升”的实效。自2020年运行以来,已累计向基层输送89名具备专业能力的解纷人才。

  构建“三输出”—— 瞄准解纷能力提升

  针对基层解纷能力不足这一“痛点”,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在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紧抓“能力提升”的关键点,以培训实地化、训练实务化,实现法院指导与基层社区治理的精准对接和资源共享,构建“一对一经验输出”“三三二一技能输出”“每周一讲理念输出”的培训体系。

  “一对一导师制”突破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讲授方式,以“传、帮、带”的形式,使社工零距离接触法院的工作。园区法院为每一名社工配备一名资深法官作为实训期间的工作“导师”,参与实训的社工作为法院的实习书记员,跟随法官导师参与到纠纷化解过程中,不断累积解纷经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这次实训不同于以往的培训班,而是把社工们拉出来,深入参与法院的工作,不仅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有‘实战演练’,纠纷调处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湖东社工委副主任徐英杰介绍,“这样的实战能力才是我们基层治理最需要的!”

  “装订30本卷宗、记录30个庭审、调解20件案件、辅助制作10份裁判文书”,这一标准立足实际工作,以卷宗装订考验社工的事实整理能力,以庭审记录提升社工的临场应变能力,以案件调解锻炼社工的纠纷化解实战能力,以文书制作提升社工的写作能力。

  “有了实实在在的数字指标,社工就清楚自己在法院的三个月到底忙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法治实训导师、园区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陈新雄说,“三三二一”抓住了实务训练的关键环节,让社工得以在“真刀实枪”的实战中熟悉司法审判工作,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

  “每周一讲”共12堂课程,邀请工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法官就社区中常见的家事、相邻权、物业等纠纷开展专题讲授,如《物业纠纷处理思路及对策》等课程,满足基层治理最迫切的法治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向社工们传递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

  园区法院民一庭庭长胡志清表示:“专业知识、解纷技能、法治理念好比纠纷化解能力提升的‘三剑客’,互为补充、互为优化。化解纠纷,绝不仅仅是知识运用的机械过程,对公平公正的信仰更为关键。‘每周一讲’课堂正是希望通过体系化课程,培育起社工们的法治逻辑、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

  推进“三嵌入”——助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园区法院借力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强化责任意识,延伸工作半径,将司法指导、司法确认和司法指数牢牢嵌入基层治理,构建多元互动、开放科学的现代化司法资源“嵌入”体系,为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贡献司法智慧。

  一是联动“解纷体系”指导嵌入。实训基地依托法院与各机关、社区构建的诉源共治联动解纷体系,打破“一次性”“快餐式”培训方式的窠臼,将司法指导嵌入基层治理。法院在辖区非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审务站,设置的巡回法庭兼具调解庭的功能,为非诉化解提供源源不断的司法支撑。

  通过在巡回法庭学习调解知识和实践经验,回到社区工作的王丽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矛盾更加及时、化解纠纷更加顺手。不仅如此,遇到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王丽还可通过视频专线与法官联系,获得最直接、最迅速的指导。

  二是远程“司法确认”保障嵌入。“审务站就像一个个哨兵岗,布设在最基层,在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端。信息化可以将审务站与法院‘大本营’连接起来,诉源治理通过远程司法确认获得了新动力!”园区法院副院长陈建峰介绍。

  在一起损害赔偿纠纷中,双方在社区调解员协调下签订了调解协议。为了增强调解的权威性,社区调解员又现场联系法官,通过线上司法确认系统,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极大地节约了当事人解纷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让解决矛盾纠纷“不出社区”成为可能。

  三是动态“司法指数”评价嵌入。针对长期以来基层治理评估缺少客观数据支撑、治理状况难以科学评估的问题,园区法院在全国首创以司法案件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的县域基层治理司法指数“1+5+3”评价体系。通过“一个指数”,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的“五个方面”,构建基层治理评价的“三个维度”,为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带来源头优化、实时调整的客观依据,为基层治理提供“体检”标尺。

  据园区法院院长赵新华介绍,园区法院正建立指数的可视化平台,实时反映指数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民生问题。通过分析分值的高低水准及变化趋势,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做到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有的放矢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弘扬“枫桥经验”,将各类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基层。

  实现“三提升”——社区有了解纷力量

  过去,社区中有很多“小纠纷”因“分”而“不解”、“过”而“不滤”,演变成了影响居住环境、挤压司法资源的“大纠纷”。在法院的脱产实训极大提升了社工们的解纷意识、解纷能力和解纷效率,使得就地化解矛盾,源头化解矛盾成为现实。

  工业园区内的一些街道动迁社区多,流动人口多,社会结构多元,不确定因素多,存在一些城市顽疾久拖不愈,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基层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社区内暗藏着较多的矛盾纠纷隐患。

  今年2月11日,记者走进非诉讼服务中心北部(唯亭)分中心。中心负责人指着调解中心墙上的基层解纷流程图介绍说,以前,社区居民有了纠纷反映到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根本没有调解的意识,大多推到法院了事;经过培训以后,再遇到居民将纠纷反馈至社区(中心)的情形时,社工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能不能就地化解,尽可能做到让“小纠纷”不出社区,“大纠纷”不出街道。

  经过实训,社工们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发现潜在的矛盾纠纷,做到提早介入,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也有社区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将解纷工作提早到事前。

  唯亭街道还搭建了“居民议事厅”交流互动平台,社工们通过定期交流活动提前研判、及时发现社区内关于居民自治、善良风俗、邻里和谐等方面的问题,提早疏导、提早化解。“在服务居民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联系到在法院接触和学习过的典型案例,更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矛盾隐患,努力构建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的社区。”第二期实训学员、唯亭街道社工杨彬表示。

  社区内关于生活安宁的邻里纠纷一直是令社区工作者头疼的“麻烦事”“棘手事”,既关系个人权利义务的厘清,又关系友好睦邻关系的维系。在过去,对专业知识和解纷知识储备不足的社工们来说颇感为难。

  年前,夏亭社区居委会的陈成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张某因工作繁忙经常加班晚归,回到家中发出较大的声音,而张某家楼下王阿姨家的儿子正准备期末考试,双方对于噪音等问题多次发生争执,王阿姨遂将情况反映至社区。

  如何调和个人空间行为自由与对他人生活的关照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陈成联想到了在法院实训过程中学习到的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知识,以及民事调解过程学习到的技巧,通过一对一调解、三方调解等多种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到了邻里之间互相关怀的“最大公约数”,并以口头沟通、书面承诺的形式,避免类似矛盾纠纷的反复,及时化解了这一纠纷。

  “个人解纷能力的提升是参加实训后回到工作岗位的社工们最明显的变化,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有了法律知识、经验学习和法治意识的加持,面对社区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学成归来的社工们显得更为从容淡定和得心应手。”唯亭街道党工委书记袁小骏感受深刻。

  春节假期刚过,园区非诉讼服务中心北部分中心的调解室就接到了一起因连续阴雨天引发的楼上楼下渗水纠纷。社工杜坤杰运用在法院实训中学到的关于相邻权纠纷处理的知识和技巧,耐心细致地进行疏导调处,纠纷双方当事人最终就墙面维修、赔偿金额达成一致意见。通过线上司法确认系统,半个小时后,双方拿到了人民调解协议书以及法院出具的电子司法确认决定书,既提高了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也避免了纠纷进入诉讼程序,为当事人省了时间。

  王阿姨一展愁眉:“本以为处理过程十分麻烦,没想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很快解决了这个难题,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拿到了有强制力的法律文书,既省心又安心!”

  “解纷能力的提升,辅之机制构建与信息化配置的红利,社区的解纷效率得以极大的提升,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化解纠纷,非诉化解助力市域治理效果正逐步显现。”园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田太促如此评价。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