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法治故事 传递法治精神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亮眼案件盘点
2023-03-09 08:49:4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董星雨
 

  3月7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中98个“有名有姓”的司法案例被提及,为历史最多,引人瞩目。

  一个个鲜活的典型案例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着法治故事,传递着法治精神。

  它们有的是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力强的“大案”,有的是聚焦民生关切、价值导向鲜明的“小案”,但无不是人民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亮点缩影,无不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最生动的实践。

  不断提升的社会安全感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依法审结涉黑涉恶案件3.9万件26.1万人。”

  报告中,孙小果、杜少平、陈辉民、黄鸿发等涉黑涉恶犯罪分子被依法判处并执行死刑,为害一方的“村霸”、“街霸”、“矿霸”等被绳之以法,黑恶势力被公平正义之剑刺穿,阳光之下无处藏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护。

  “除了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外,群众更需要的是不断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李保平建议,希望人民法院不断提升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信任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安定,群众才更安宁。

  面对近年来涉老诈骗频发、老年人群体成为诈骗分子围猎目标的情况,人民法院果断采取行动,审结“老庆祥”、“夕阳红”、“长者屋”等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案件,判处罪犯4523人,追赃挽损31.9亿元,坚决守好老年人的“养老钱”,护好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数据显示,人民法院近五年来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及关联犯罪案件22.6万件,“10·18”、“11·20”等一批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

  “决不允许网络空间沦为法外之地。”

  从严惩处张宁宁等跨境赌博犯罪集团案被告人,打击网络赌博犯罪;审理刷单返利、虚假理财、交友陷阱等网络诈骗案,助力全民反诈;审理涉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等案件,严惩散布虚假信息、危害网络生态的犯罪行为……

  从生活到网络,从现实到虚拟,人民法院以司法之力全方位守护百姓平安,让人民群众切实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断完善的发展新格局

  保护创新,就是保护发展的动力。

  五年来,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19.4万件。在5G通信、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审理了“金粳818”水稻、“丹霞红”梨树等1585件案件,激励育种创新;对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激发创新动力。

  平等保护是优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的准则。

  “五常大米”、“沁州黄小米”、“云南白药”等商标权、不正当竞争案的依法审理,有效制止了“傍名牌”、“搭便车”等不法行为,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人民法院让违法经营者受罚,为合法经营者撑腰。

  康美药业案5.5万名投资者通过特别代表人诉讼获赔24.59亿元,该案的公正审判对严重财务造假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对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绿孔雀预防性保护公益诉讼案就是最生动的实践。某社会组织以某水电站一旦蓄水将导致绿孔雀栖息地被淹没、存在灭绝可能为由提起公益诉讼。云南法院审理认为,水电站继续建设将对绿孔雀栖息地及其相关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构成重大风险,判决停止建设。

  “保护生态功在千秋,美化环境造福后代。”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侯蓉认为,妥善处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避免环境安全与效益价值冲突,是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国的责任担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法治声音越来越响亮了。

  不断汇聚的公平正能量

  新时代,新挑战,司法为民与时俱进。

  可视门铃侵害邻里隐私、扫码点餐侵犯个人信息、社交软件私自收集用户信息……针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新挑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裁判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有力维护公民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让人的价值与尊严受到法律充分尊重和保护。

  2019年1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逝世,彭某发表侮辱、诽谤性言论,被江西法院判令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2021年5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肖某在有499人的微信群内发布信息,歪曲事实诋毁、侮辱袁隆平,被湖南法院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管制六个月。法院认定上述行为不仅侵害了于敏、袁隆平院士的人格利益,同时伤害了社会公众的民族和历史感情。案件的审理体现了严厉惩处利用网络侮辱、诽谤、诋毁他人名誉荣誉不法行为的鲜明态度。

  如何把法律专业判断与群众朴素公平正义观相结合,做到罚当其罪,又确保无罪不究呢?

  写进报告里的“鹦鹉案”、“兰草案”、“为筹办抗战纪念展收购枪支案”给了我们答案——坚持国法天理人情相统一。人民法院牢固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努力实现案件办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朱振彪追赶肇事逃逸者案,让见义勇为没有后顾之忧;医生电梯内劝阻吸烟案,让正当劝阻无需瞻前顾后;救助老人压断肋骨案,让好心施救者不再心灰意冷……一件件“小案”的依法公正审理,不断传递着法治正能量。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师官启军在审议报告后表示,“报告在提到要坚决反对‘和稀泥’,着力破解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等法律和道德风险时,现场响起了掌声。”官启军表示,新时代司法定分止争,更应当明辨是非、激浊扬清、惩恶扬善,努力让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责任编辑: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