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法院的诉源治理探索史
2023-09-25 08:35:2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丁珈 成梦琳 李戈
 

  “你看我们这村容村貌,是不是还挺好的?不仅环境变好了啊,我们村现在邻里间的关系也挺好,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儿,心里可敞亮了。”

  日前,记者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马家沟村采访,聊起现在村里的情况,60多岁的村民杨玉红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早些年老百姓之间常为盖房子啊,滴水、地边儿什么的发生摩擦,互相扯皮。现在我们都是有事找村干部,感觉两委班子替老百姓说话办事想得都挺周到的,挺让人信服的。”

  几年前,杨玉红所在的马家沟村还是让村党支部书记头疼的“诉讼大村”,但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

  这变化背后的故事还要从2017年说起。

  如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那时候我还在房山区人民法院河北人民法庭担任庭长。青龙湖镇属于我们河北法庭辖区。”

  现在已经是房山区法院立案庭庭长的王俊伟回忆说:“有一天,当时担任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的陈静找到我,说他发现村里的老百姓大事儿小事儿都去法院打官司,村里涉诉案件量持续升高。他担心邻里街坊间感情因此变得生分,就来法院找我商量怎么办。”

  彼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力倡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

  陈静的到访让王俊伟有了新的想法。

  “我们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具体应用为了‘依托镇党委领导和镇政府支持、由基层人民法庭牵头、乡镇司法所等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的主观能动性’的‘无讼村居’工作。”王俊伟介绍说。

  “无讼村居”是不让老百姓打官司吗?

  当然不是。

  “我们打造‘无讼村居’,不是说把法院大门一关,不让大家打官司,而是引导大家不伤和气地化解矛盾纠纷,抚平老百姓间凸起的‘小褶皱’。”

  王俊伟告诉记者,“无讼”理念的提出是把传统的“和为贵”等观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引导乡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托人民调解,逐步形成司法引导与乡村自治相结合、司法职能与基层善治相结合的基层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据了解,自2018年5月房山区法院探索推进“无讼村居”工作以后,首个试点村马家沟村涉诉率较前一年相比下降了约九成,并在此后始终呈个位数超低位运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河北法庭早在创建“无讼村居”试点前,就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探索如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房山区法院政治部主任肖婧告诉记者,河北法庭是房山区法院唯一的山区法庭,辖区面积820平方公里,17万人口分散居住,道路交通不便。巡回收案、就地审理、当庭化解山区百姓的矛盾纠纷,这样的工作河北法庭已经做了20多年。

  “2016年,那会儿我还在河北法庭当庭长,我们法庭探索构建了环15公里诉讼服务圈,这个诉讼服务圈实现了以巡回审判点为中心15公里范围内行政村居民婚姻家庭、相邻关系等5类案件在巡回审判点立案、调解、开庭。”肖婧介绍说。

  “我们还在法庭开办基层调解人员‘实训课堂’,对村干部进行调解技巧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基层调解的力量壮大了,有利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将审判力量下沉与基层治理创新有效整合,将矛盾化解在当地,环15公里诉讼服务圈为河北法庭的诉源治理工作提供了主阵地。

  如何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王俊伟担任河北法庭庭长后,以马家沟村的“无讼村居”建设为起点,开始进一步在实践中探索完善“无讼村居”工作机制。

  “我们探索出了一个‘1+2+3’的工作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引导村居百姓树立一种正确的诉讼观,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通过建立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纠纷导回机制、沟通协商机制加强基层诉源治理协调联动。”王俊伟介绍。

  这期间,他运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工作机制处理了一起案件,将120余起潜在案件消解于未然。

  2019年8月5日,房山区河北镇半壁店村的6名村民攥着几乎相同的诉状来到了河北人民法庭,他们起诉村旁某项目的两家施工公司昼夜不停施工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要求两家施工公司给予经济补偿。

  “我们村还有100多人受影响呢,他们回头也会来起诉。”几名村民临走时提到的话引起了王俊伟的注意,他立即动身到村里了解情况。

  走访后,王俊伟发现受噪声污染影响的村民确实有120余名。为了妥善处理这批纠纷,王俊伟深入调查,厘清了纠纷脉络,也明确了为这场因噪声引发的纠纷“降噪”的工作思路。

  几天后,两家施工公司被邀请至村委会协商补偿办法,在村干部、法官的共同努力下,两家单位承诺规范施工并向120余名村民每人给付经济补偿款500元。

  很快,120余名村民都领取到了经济补偿款,6名起诉的村民也当即撤诉。

  该案的妥善处理既维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施工单位项目的顺利开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及群众的高度认可。

  如何聚合多方力量解纷

  “法庭整体收案量明显下降。但欣慰之余我们也遇到了新问题。”

  人民法庭覆盖范围有限、解纷方式有限、供给平台有限、解纷力量分散……这让立足河北法庭探索推进诉源治理工作的王俊伟感到力不从心。

  “诉源治理,诉在法院,源在各方。”王俊伟说,诉源治理是社会基层治理的一部分,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到社会基层治理工作中来,但是单靠法院肯定不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房山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娄宇红介绍,房山区委高度重视诉源治理工作,区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房山区法院党组关于诉源治理工作的专题汇报。

  2019年11月,房山区委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房山区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试行)》,这是北京市首个以区委名义出台的关于诉源治理的规范性文件。

  该意见明确把诉源治理工作纳入“平安房山”建设工作考核体系,将矛盾纠纷增长率、普通民商事案件万人成诉率、诉调对接覆盖率、诉前化解率等相关多元化解工作指标纳入考核,切实推进诉源治理相关工作实质化运行。

  “2021年5月20日,房山区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与房山区司法局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同址挂牌,北京市首个‘两中心’从场所到机制无缝对接的实体平台让力量的聚合有了落脚点。”娄宇红说。

  据介绍,在房山区委统筹下,“两中心”非诉解纷区进驻了房山区检察e站、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非诉解纷力量,提供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非诉解纷渠道,最大限度推动矛盾纠纷以非诉形式解决。同时,房山区法院立案庭整建制入驻,配备13个调解速裁团队,搭建起了“非诉挺前,诉讼托底”的诉讼服务格局。

  如何再向前一步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

  意见要求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房山区法院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

  娄宇红给出了六个字——“横到边,纵到底。”

  横向上,房山区非诉解纷力量入驻调解平台全覆盖,形成了融合非诉化解、立案、速裁快审在内的多元解纷体系。

  纵向上,坚持向基层延伸、力量下沉,由“两中心”派驻7个调解速裁团队至“六个人民法庭”,以“两中心”为主体,化“六个人民法庭”为六翼,共20个调解速裁团队直接对接辖区28个街乡镇基层调解组织,并设立38个“法官工作站”,织密覆盖到乡镇、延伸到村组的诉源治理网格,积极开展纠纷预防研判、指导调解、示范性判决、普法宣传等工作。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了房山区法院窦店人民法庭。

  这里设有房山区首个单型化专业法官工作站——农村建房法官工作站。

  为什么要设立专业法官工作站呢?

  窦店法庭庭长李亚丽告诉记者,窦店法庭辖区内农村占比较大,这几年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翻建房屋的情况非常普遍,这导致建房人和施工人之间的纠纷增多。

  “隔行如隔山,对于法官来说,涉及建筑领域的专业问题我们很难去判断。这种情况下如果做鉴定的话也面临几个问题,第一耗时长,第二农村建房的鉴定费很贵,动辄就几万元,还存在着鉴定结果不适用农村建房实际情况等风险……”李亚丽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萌生了在矛盾纠纷源头多做工作的想法,于是成立了农村建房法官工作站。

  “我们这个工作站不仅专业化,而且配备了具有专业建筑知识的人民调解员作为驻站调解员去调解。”

  李亚丽所说的这位驻站调解员名叫李学强,他曾在某国有建筑工程公司工作多年,非常专业。

  “李老师参与调解的案子矛盾双方都很信服,因为他太懂行了!他不仅调个案,还会给施工队讲以后需要注意什么,这个真的太厉害了,无形中又帮我们做了一项诉源治理的工作。”谈起李学强的调解工作,李亚丽赞叹不已。

  除了设立专业法官工作站,窦店法庭还采取了一项在源头预防矛盾纠纷的有力举措——向村民发放《农村建房施工合同》范本。

  “农村建房施工中,村民多是通过熟人介绍的施工方,基于信任在建房时往往对诸多事项都是口头约定,或者简单一张纸写写,这就导致在施工范围、工期、工程款支付节点等环节产生分歧。此外,由于农村建房施工质量没有明确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加之双方对质量约定不明,导致房屋施工质量问题非常集中。我们总结了审判实践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制作成建房施工合同范本,并发放给群众,希望从源头上预防矛盾的发生。”李亚丽说。

  如何积极主动融入治理

  202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强调,人民法院在积极主动融入治理的进程中,要善于从个案、类案中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促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通过办案关注、思考类案成因,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发出司法建议,“没完没了”抓落实,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转化为公正高效审判、促进完善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效能优势,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类案多发高发。

  “司法建议是一项源于案件,又超越案件的治理之策,具有‘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诉源治理效果。”

  在“两中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采访时,房山区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郭小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发出的一份司法建议书。

  “2021年至2022年期间,我院审理了数十起涉被冒用身份信息登记为股东、法定代表人及公司高管而引起纠纷的案件,梳理之后发现股东信息工商登记和管理中存在一定问题。于是我们向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了一份司法建议书,列出了相关问题、典型案例、风险和意见建议,希望从源头减少同类型纠纷出现,维护和促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

  郭小强说,从司法实践看,很多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不仅仅是各种矛盾纠纷的集中体现,而且能从侧面反映出相关单位制度上存在的疏漏、管理上存在的缺失。对于一些关系行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司法机关通过向相关单位发送司法建议,提醒其完善制度、提升管理,防微杜渐,可以从源头有力推动相关问题的长效治理,避免类似案件大量出现。

  据王俊伟介绍,“两中心”成立以来共向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出司法建议102份;向问题集中的重点行业领域、基层组织发放诉源治理预警提示单80余份。

  作为人民法院设立的派出机构,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中央政策的不断深化,人民法庭参与基层治理职能凸显。

  “白皮书是府院联动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有益探索,也是推动诉源治理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

  河北法庭庭长马艳佳告诉记者,他们发布的白皮书以图表与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反映了河北法庭辖区内近三年民事案件收案情况、收案数及案件类型,系统分析和预测了辖区内的主要矛盾纠纷,并在总结相关案件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完善基层治理提出了详细的意见和建议,有力推动了诉源治理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及村委会的高度认可。

  “风雨大考”检验诉源治理成绩

  不久前,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王俊伟向记者介绍了房山区法院快速妥善化解的一起涉汛房屋损害赔偿纠纷。

  据了解,北京特大暴雨期间,王某所住房屋阳台顶棚漏水,导致墙体脱落、壁纸损坏。其向某物业公司报修,但物业公司认为系楼上住户室外空调积水渗漏所致,拒绝维修。于是王某到房山区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寻求法律帮助,要求物业公司承担其经济损失3000元。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员在充分了解其诉求后,立即与速裁法官对接。

  “我们房山区法院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通过区委政法委协调属地镇政府,联合开展诉前化解工作。一方面积极安抚王某,进行诉讼指导,完善起诉材料及证据,另一方面,立即联系物业公司,详细了解情况,敦促物业公司妥善处理纠纷。”王俊伟说,为确保纠纷源头实质化解,房山区法院安排了速裁法官全程指导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工作,在法官带领团队勘查现场、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当天即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某物业公司为王某修复受损阳台,王某放弃诉讼。后经房山区法院回访,王某家阳台修复施工进展顺利,其本人对纠纷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娄宇红表示,张军院长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的讲话给了他们继续深耕诉源治理的信心和底气,“下一步我们将把更多精力、资源投入到诉源治理工作中,坚持能动司法、靠前服务,找准多元解纷机制在涉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契合点,引导群众选择更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非诉渠道解决纠纷,确保非诉挺前、诉讼兜底,为服务保障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贡献司法力量。”

  后记

  不久前,位于山区的河北人民法庭遭遇到强降雨袭击。记者在房山区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采访时,遇到了暂借在这里办公的河北法庭的法官们。

  河北法庭副庭长韩玉告诉记者,法庭受强降雨袭击期间,面对洪水冲开法庭大门的危急状况,河北人民法庭庭长马艳佳冲在一线垒沙袋,带领大家克服断水断电重重困难,不仅打赢了“法庭保卫战”,还搭救了附近的村民。

  马艳佳说,扎根山区,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是他们法庭的优良传统,接下来他们将把巡回审判开展到因受灾不方便到法庭的地方去,到老百姓家门口为他们排忧解纷。

  在采访的两天时间里,记者了解到了房山区法院在诉源治理工作方面所做的种种探索、努力与成绩。与此同时,记者也在和当地百姓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想要做好人民群众的解纷工作,首先要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河北法庭在“风雨大考”面前,竭尽全力救助村民,在雨过天晴之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践行司法为民,这何尝不是在为做好诉源治理工作打地基?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