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中法院:破解难题,从初印象开始

2020-12-15 11:31:44 | 来源:上海二中法院公众微信号 | 作者:任夏青
 

  编者语:

  2018年以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牢牢把握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积极打造新型审判团队、再造新型办案模式、锻造新型管理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二中院司改3.0版”。

  2019年11月,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在首届“至正·法治论坛”上作主旨发言,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上海二中院司改3.0版”,新华社、《人民法院报》、上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和好评。

  为此,“上海二中法院”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至正·司改”专栏,解读“上海二中院司法3.0版”系列工作的制度理念、运行现状、发展前景和幕后故事。

  诉讼服务中心:

  破解难题,从初印象开始!

  权责平衡、监督制约、案多人少,是法院改革发展绕不开、不好跨的“三重门”。如何跨越难关?上海二中院,这家始终勇立改革潮头的法院,在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中迎难而上、逢山开路。

  这条路,从老百姓走进二中院的第一刻就开始了——诉讼服务中心。

  2019年11月,改建后的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中心正式亮相。除了整体布局令人称道且舒适感极强外,如何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充分运用流程再塑、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拥抱时代发展,为百姓理顺诉讼逻辑、疏通诉讼通道和提供便捷贴心服务,让人民群众在走进法院的第一刻就感受到公平正义,是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中心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这里,百姓需求被放在了第一位。

  导诉台引导排位秩序,人工服务窗口与自助服务区一目了然,效率与人性化兼顾;立案、法律援助、申诉立案、法律咨询、跨域立案和诉讼收费六大服务窗口,依办事流程科学排列,最大限度减轻老百姓初来法院的陌生与局促,帮助他们迅速理顺诉讼逻辑,进入正轨。

  在这里,流程重塑呈现了“打通栓塞”的智慧。

  2019年以来,上海二中院逐步打通了法院内部无纸化的技术性、流转性和实践上的壁垒。

  但在大量外部诉讼材料仍以纸质为主的情况下,“收发有纸化”成为全流程无纸化的“栓塞地带”,并因纸质收发所需人力多、传递至法官耗时长等诸多不可控因素,极大影响了审判质效的全面提升。

  于是,在充分调研和试运行的基础上,上海二中院新型收发中心——诉讼材料交换“云平台”——诞生了。

  在诉讼服务中心的“云平台”服务处,各种纸质诉讼材料即时进行网上登记,扫描进入电子卷宗系统,系统随即自动通知法官,纸质诉讼材料再通过智能云柜迅速移转至各审判业务庭,同时文书、通知等送达工作进行统一集约化管理。

  在这里,能量“一站式”聚合有了最直观的呈现。

  比如,自助服务并不少见,但当事人自助立案、律师自助阅卷、自助查询案件进度信息、自助打印判决文书等服务区块打破常规,一站式整合,可谓难得。

  比如,高能“黑科技”并不少见,但云柜、智慧舱、“一网通办”平台端、云平台等“首用型”高科技平台一站式集中在上海二中院诉讼服务中心,可谓难得。

  “智慧舱”是上海法院首次使用的集约化、信息化、高科技便民设备,整合了“诉讼服务”和诉讼之外“智慧服务”功能,“一网通办”平台端是上海法院在全国法院首创诉讼服务平台入驻政府政务服务平台的设备端口,提供当事人网上立案、诉讼费用缴纳等10大类14项诉讼服务,“云平台”更是上海二中院独立研创的新型收发平台。

  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是系统性工程,既要抓住难点痛点,重力出击,又要谋划全盘,整体推进。上海二中院新型诉讼服务中心从百姓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流程再塑打破了全流程无纸化的栓塞,积极探索高科技、社会资源和空间能量的一站式聚合。

  这是“新型办案模式”的关键一环,是“新型审判团队”“新型管理方式”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也是“上海二中院司改3.0版”被老百姓感知的初印象。

  破解难题,从初印象开始!

 

 
责任编辑:于子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