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习近平著作,感受总书记文风话风
2023-06-30 10:09:3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刘华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报告、谈话、演讲、批示、训令等147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摘录了26个专题,550多篇重要文献,1232段论述。这些著作读起来朗朗上口,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这些文字既是习近平总书记高超领导艺术的集中反映,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生动体现,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挚的家国情怀,折射出高度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大大小小百余次重要讲话,这些文章言简意赅,思想深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既饱含深情、又富含哲理,让大家想听爱听,让人觉得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冲击力,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经典和名言警句。这些文字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人觉得入耳入脑入心入神,比如“撸起袖子加油干”“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风话风,2012年12月他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的那次讲话《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初见端倪,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要拿出勇气,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讲话字字句句直击灵魂,直奔主题,彰显出一种沉着稳健、朴实平和的风格特点,之后的一系列讲话,特别是国外出访的多次演讲、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以及在纪检、组织、思想宣传、外交等诸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都集中展现了他鲜明的话风和语言特点。回顾以上有关书目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文风话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耐人寻味:

  讲故事、举事例,用朴实的文字引发共鸣。让故事来讲理,让事实来说话,让事例来说明,这在总书记的讲话、文章中经常运用,尤其是他在国外的多次演讲,都会讲一些故事,或者举一些具体事例。比如,2013年3月,他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中,生动地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等几个说明“两国人民相互支持和帮助的事例”;又如,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全球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持续不断,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危机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和多边机制受到冲击”等等。在国内的一些重要讲话中,他也常常举例说明。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的讲话中,讲到历史周期率问题时,列举了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由兴到衰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总书记讲干部中存在“好人主义”现象时,也列举了很多例子:“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有的怕得罪人,怕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谋其政,遇到矛盾绕道走,遇到群众诉求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成大祸;有的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工作拈轻怕重,岗位挑肥拣瘦,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这些故事和事例有血有肉,实实在在,其鲜活性和真实性让读者和听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巨大的宣传效应。

  讲大白话、大实话,用群众语言启迪共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一些很质朴、很简单的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话来表达思想、解惑释疑,包括一些民间谚语、歇后语、网络用语、形象化的比喻,等等。比如,他用“扣扣子”这样朴实无华的话来阐明抓好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用“看‘门面’和‘窗口’多,看‘后院’和‘角落’少”来形容走马观花式的调研;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来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问题严重时用“独立王国”“小山头”“小圈子”来形容,刻画得活灵活现,入木三分。这样极具口头化的用词和表达,远比那些打磨过后工工整整的大话更生动活泼,更具生活气息。这些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与大众话语体系很吻合,似春水一般清澈,让人倍感亲切、耳目一新,大家自然而然受到感染、得到启迪。

  讲规律、善总结,用概括的话语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位高、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开阔,有很大的气势。这种气势首先表现在遣词造句上,他面对广大青年阐述中国梦时大开大合地讲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这种气势又往往贯穿于时空上的大跨越。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文化自信时,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这种气势:“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又如,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把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用三句诗词作了高度凝练的描述和概括,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可谓大气磅礴、气势恢宏。他还善于用一些高度凝练的几个字或关键词,把思想浓缩其中,让人能听懂、能明白、能记住。比如,他讲中非关系时,用了“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概括,精辟而深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是以这种凝练、归纳和概括的大手笔,高屋建瓴,凝聚共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纵深感和现实深邃感。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讲话,重温字里行间流淌的真实情感,我们不仅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立意深远、求真务实、引经据典、开诚布公、纵横捭阖的文风话风,更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激荡起内心深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赤子情怀,转化为治理国家的强大动力。作为人民法院的普通干警,我们要在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基础上,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文化自信,结合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要求,不断提高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