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
——最高人民法院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系列综述之一
2024-02-25 09:00:5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孟
 

  人大代表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提出代表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办理代表建议,是尊重代表权利和人民权利的具体体现。一年来,根据代表建议办理“精、细、常、实、新”的工作要求,最高人民法院着力把接受人民监督、办理意见建议转化为推动法院工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承办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建议335件。其中,有许多建议聚焦加快推进审判理念现代化,提出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能动司法,主动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中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高子程提出,民营企业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是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的积极推动者。全国人大代表杨伟坤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庞大,但优化营商环境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尤其是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突破。代表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政策扶持、为营商环境优化赋能增效,健全司法平等保护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等多项建议。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由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办理的涉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点督办建议共11件,为办理好这些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专门成立了重点督办建议办理工作领导小组。

  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为做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最高人民法院针对牵头负责的“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两项指标,重点参与“保护中小投资者”“获得信贷”两项指标,发布了4个司法解释、3个指导意见、3个工作方案和1个规范性文件,改革成效得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高度认可。

  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为司法服务保障营商环境提供政策依据。发布《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市场主体妥善高效解决合同纠纷提供明确法律指引。同时,主动听取市场主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意见,推进企业争议多元化解。加强营商环境法治宣传,发布2023年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以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典型案例。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制定出台司法政策、提升服务大局能力,加大改革创新和制度完善力度,充分考虑各级政府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及时完善司法改革措施,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吉林代表团朱亚波、河北代表团杨瑞硕等全国人大代表非常关注法治乡村建设。杨瑞硕代表通过专题调研、座谈、走访发现,基层村民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法律意识有待提高。朱亚波代表提出,从立法、行政、司法、实践四个层面聚合法治力量,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坚持民生导向和基层导向,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治理格局,出台了《关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等司法政策文件,持续加强对涉农案件的审判指导力度,加大乡村司法服务供给。

  全面开展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积极构建“法院+社会”多元纠纷解决体系,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力量,努力以高质量司法推动农业健康发展、农村长治久安和农民致富增收。

  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持续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从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优化涉农司法案件办理流程、加大涉农案件执行力度、推动健全涉农行政诉讼配套体系、持续做好普法宣传工作等多方面积极服务保障法治乡村建设。

  坚持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不断深化环境资源跨域司法协作

  司法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亦具有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色,要以良好生态为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佟亮通过座谈、走访发现,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一定进展,但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为此,他建议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行业执法与司法相衔接,加大对破坏资源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等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其中重要一环,仍然任重道远。

  人民法院结合重点区域流域特点,聚集司法合力,不断深化环境资源跨域司法协作。

  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服务流域区域系统保护和协调发展。

  全国法院加强跨域司法协作,签署区域性司法协作文件。长江经济带11+1省(市)、黄河流域9省(区)高级法院分别签订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持续推动长江、黄河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安全维护、环境质量改善。江苏法院结合长江特大非法采砂案办理,积极落实长三角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并将区域法院间生态环境修复资金移交使用。

  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强化多元协同共治,汇聚环境资源保护合力。注重惩治和预防相结合,依法从严惩处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严重后果以及主观恶性大的犯罪行为,有效防范和减少农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犯罪发生。加强与农业农村、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协调联动,持续拓展在信息资源共享、纠纷调处化解、证据收集固定、判决监督执行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有效融入农村环境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效合力。

  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行政审判是人民法院审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贾文勤等5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人民法院如何进一步提升行政审判工作质效,经过专题调研,建议出台关于证券期货领域行政滥诉的相关举措,加强对行政滥诉行为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规制力度。

  人民法院如何携手司法行政机关以行政审判、行政复议合力共同抓好落实?

  2023年11月7日至12日,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联合举办首届全国行政审判行政复议工作同堂培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和司法部部长贺荣作专题辅导,来自全国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的360余名人员参加培训,进一步统一执法司法理念和标准,促进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常态化开展部院联动工作,走访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法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委,通过签署会议纪要、联合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

  2023年以来,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等14家高级法院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给予高度肯定并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各地纷纷成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凝聚府院合力有效调处矛盾。四川省有43个市、县、区建立府院“两长”会议机制,实现行政争议事前评估预警、事中合力化解、事后完善预防。山东法院开展“百院千庭行政案件庭审观摩年活动”,组织行政执法人员旁听案件审理,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水平。

  人民法院将坚持以同堂培训、联合调研、座谈研讨、庭审观摩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府院联动,把监督就是支持、支持就是监督贯穿全过程各方面,努力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