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妙招“三”字里藏
2021-06-18 10:42:2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左连璧
 

  最近粗翻了几部典籍,发现古代的大师们既自己刻苦读书学习,又善于总结读书学习的经验,有趣的是他们的读书经验好多都与“三”字有关,富有哲理,通俗易懂,让人读了就不会忘记,照着它去做还挺管用。

  最早的有“三听”,出自周朝的文子。他是老子的弟子,道家祖师,解说和发展老子思想的《文子》一书的作者。该书第五篇《道德》载:“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说的是,最好的学习是集中精神去听,中等的学习是用心来听,差的学习是用耳朵听。用耳朵听的人只学到皮毛,用心听的人学到内容,集中精神听的人学到精髓。所以,听得不深刻,也就理解得不透彻。

  “三听”与道家其他经典语言一样,咋一读让人有些费解,比如“神听”与“心听”如何区别,但越琢磨越有味道,能使自己上升到“神听”的境界,是需要静下来,放弃所有杂念的。做到“神听”不易,真能如此定有收获。

  再就是“三余”,是三国时魏国著名的大儒董遇所说。《三国志·王肃传》载:“‘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即:书读得熟了多了,自然就会知道它的涵义了。有人说想读书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告其要充分利用好“三余”时间,即冬天是一年里闲余的时间,夜晚是一日里闲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晴天里闲余的时间。

  还有宋朝欧阳修的“三上”和朱熹的“三到”。《闲燕常谈》载,欧阳修对谢希深说:“我一生写文章大多是在三上:马背上、枕头上、厕所上。只有这些时候,才能唤起文思。”

  “三到”是朱熹在《晦庵先生朱文公集·训学斋规》所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不言而喻,“三听”“三到”,强调的是要聚精会神地来读书学习,才会有所收获,而“三余”“三上”,强调的是读书学习要利用好一切时间,尤其是空闲时间。这四个“三”字,将怎样读书学习,从精神实质到方式方法都告诉人们了,这些妙招已是中华民族酷爱读书学习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尽管当今的条件和环境变化极大,但它仍然管用,照着去做准保没错。

  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一部手机在握,“指尖一划,资讯全来”,还用得着再费牛劲去看书吗?答案是,还是用得着的。手机当然很重要,但决不能以看手机来代替看书,书籍是知识的海洋,既丰富多彩又博大精深,起码现在是这样的,也许未来手机会发展成无所不能的样子,但那是将来的事情。

  今天想有所作为的人,还是踏踏实实地多读点书吧,像上述诸位前贤所教导的那样,挤出时间来,提起精气神,好书就看它十遍八遍,认真记笔记,联想促思索,久而久之,思想的闸门就会洞开,定会助推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