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家的老屋
2021-11-26 15:28:1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周海弟
 

  外婆家的老屋,经历了三次变迁。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老屋里的人也来来去去,最后只留下年迈的外婆还在老屋中坚守。

  外婆家的第一代老屋,是土坯砖,青瓦顶,木质窗,夯土地面,只有两间,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厨房兼饭厅、客厅。小时候,过年过节最喜欢去外婆家,因为慈祥的外婆外公会做很多好吃的,在那个物质相对不那么丰盛的农村,对我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吃饭时小孩子是不能上桌的,外婆家会给我们准备一个小桌子,这个桌子是外婆的陪嫁,现在我儿子、侄子们去了还用来给他们吃饭,很是有些年头了。甚至过年的时候,因为人太多,需要打地铺。这时,外公就会提前准备好几捆干净的稻草,作为打地铺的垫子,防潮保暖效果十分好。我们小孩子特别喜欢睡这种地铺,因为体验很新奇。那时的年节,外婆家里总是人生鼎沸,往来走亲访友的人络绎不绝,人气十足。

  外公是个爱干净讲究的人,这在他那个年代的农村男人里可不多见。他每天清晨会把夯土地面扫的光光亮,一点渣土都没有,每次干完农活都会把手、脚、鞋在池塘洗的干干净净,衣服的灰全部掸掉。每年放暑假,我都会去外婆家住,虽然是土坯房,可是冬暖夏凉,在外婆的呵护下,我在她家总是怡然自得。印象最深的是,外公养了一头大黄牛,他经常会收集牛粪,制成饼状并晾干后,称之为“牛屎饼”,名字虽不雅,但却是很好的燃料了。我最喜欢观看制饼的过程,那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充满了趣味和挑战。

  外婆家的老屋毗邻他们村的祠堂,二十年前的祠堂还非常简陋,依着过去地主家的大宅院而建,南北通透对流,是夏天村民午休纳凉的好地方,午饭时分,每人端一个大瓷碗,或坐在木头桩上,或随便捡个石块土疙瘩,或席地而坐,边吃边闲聊,聊聊地里的收成、村里村外的八卦、或者是国家大事,倒是有那么一点沙龙的味道。祠堂墙上还存有斑驳的毛主席语录,那时的我,刚上小学识字,所以特别有兴趣,每一条都反复看了很多遍,可惜现在都不记得了,只依稀记得有一篇是赞美白求恩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祭祀宗谱、元宵舞龙、添丁进烛,这些都要在祠堂举行,少时的我,也因此见证了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乡风民俗。

  2003年左右,因为大舅家搬迁到城里,外公外婆就搬到舅舅的老房子里。这个房子条件就好多了,砖瓦结构,水泥地,有一个大院子,电气设备也齐全。随着年龄的增长,表哥表姐们都慢慢成家,我们几个年纪小的也在外求学,过年过节渐渐地在外婆家相聚的人变少了。外公也在这个老屋里度过了他的最后的时光。2010年外公被确诊患了肺癌,他放弃了治疗,选择回到老屋渡过他最后的时光。生前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一大家子都相聚一堂,曾孙辈的孩子们满地乱窜打闹着,一时竟热闹非凡,外公坐在摇椅上看着,微笑着。那段日子,晚辈亲友们轮番探视,老屋好像恢复了生机。

  外公去世后,外婆一人独居在老屋。前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舅舅把他的老房子拆了,在原址上又重新建了楼房。新楼房室内卫生间、新厨房、现代家电一应俱全,硬件条件提升一大截,面积也大了足足一倍,可是住的人只有年迈的外婆一人。我们去探望的时候,目之所及,整个村庄虽全都是新建的楼房,但是却充满萧条之感,因为没有人气,甚至进村的时候连一声狗叫声也没有,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还在村庄里坚守着。他们难以融入城市,也难以追上社会飞速的发展变革,仿佛已被时代抛弃,只能在自己的故乡留守,不管是寂静还是寂寞,全部都只能接受。

  现在,外婆家的第一代老屋早已因为失修坍塌,边上的祠堂也于2011年翻修一新,那一年外公去世,外公生前看着修好的祠堂,非常高兴,说自己是个有福之人,是第一个用上新祠堂的人。果然,他是第一用上新祠堂的人。时光荏苒,外公已经离开十年了,老屋也已经不是原来的老屋了,只剩下外婆和村口的那颗百年老樟树,仍然还在坚守。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昌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