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20场相亲 折射青年社交的尴尬
2022-01-13 23:22:33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丁慎毅
 

  1月10日,河南周口22岁的珠珠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视频中珠珠表示自己回乡一天被家长安排了20场相亲,仅仅10日上午就相亲13场。她说,村里同年龄段的女孩基本都结婚了,家里人比较着急就给安排了,自己都相花眼了。最后有没有相亲成功?珠珠并没有透露。但是网友们觉得,这样的相亲方式和节奏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事实上,这种“快餐式”相亲并不新鲜,之前就有“八分钟相亲局”引发热议。从见面到相识,只需要八分钟,整个过程中,实行轮换制度,不合适立马就换下一对。有网友说,这种相亲就是一群恋爱无缘的人和一群恋爱无能的人互相伤害的活动。这样说虽然有些偏激,但也有一定道理。这样的相亲过程中,只能从外表、穿着、自我介绍中了解彼此。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品的真实情况,这很少能从第一印象中得到。而“快餐式”相亲方式能持续下来,折射出的是青年社交的尴尬。

  社会学家称当代社会为“无缘社会”,即随着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人际关系的疏离,传统意义上的地缘、学缘、业缘、职缘、社缘等社会关系都在日渐弱化和解体。同时,青年人的婚姻观也在变化,很多青年并不急着结婚。这导致当代青年的社交微需求与人际低欲望。他们喜欢边界感,拒绝社交黏稠。希望保持距离,但也保持联系。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0.5%的受访青年觉得陪伴式服务对自己有帮助,90后受访者这样认为的比例更高。对于陪伴式服务的兴起,61.4%受访青年觉得是因为年轻人社会融入度不高,易感孤独。

  这从而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我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可能就不会在网上进行虚拟社交了。另一方面,我在网上进行虚拟社交,满足了一定的社交需求,并不急于找男朋友和女朋友。他们更希望慢慢来,真正找到心中的那一个。但父母不理解他们这种心理,所以就逼着他们四处相亲,甚至亲自上阵为他们相亲。

  这样的相亲效率是非常低的,还可能容易造成互相伤害。往好处说,最多也是事倍功半。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对青年人的爱护首先是对他们选择权的尊重。当代婚姻要创新一种适应新时代青年人要求的新型道德伦理,必须增加青年人在线下相互接触的时间,这更需要公共服务的助力。

  靠传统的工青妇组织青年人联谊搞文化活动只是一个方面,当今更需要政府部门从公共服务供给的思路出发,为青年人更方便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不管是志愿者进社区,还是在公共场所志愿服务,不管是城市救援队,还是到山区帮助儿童,都可以让青年人在相互合作、交流中更好地去了解一个人。这样的了解更深入,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振。这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和政府公共服务密切结合起来,精准设计组织哪些青年参加更适合他们特点的公益行动。同时通过讲座、论坛为他们提供智力支持。以此改变青年人的社交尴尬,则有望求得多赢。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