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落幕不久,“地摊经济”迅速走红。说起地摊,大家很容易联想起小吃车上热气腾腾的各类美食、一字排开的平价鞋袜、五花八门的小玩具等等,这些街头巷尾的热闹曾经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管理容易了,城市整洁了,然而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和独具个性的叫卖声没了,人来人往的烟火气淡了,城市的活力也少了许多。
5月26日,《新闻联播》关注报道了成都允许临时占道经营的情况,点赞这种既体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又体现城市的包容和温度的大城市创新治理做法。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山东烟台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多地出台指导意见,为摆地摊“松绑”,更有城管主动动员小商贩到指点地点摆摊经营,这些政策和措施不断释放刺激经济复苏、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积极信号,也让文明城市创建更有温度。
受疫情冲击的影响,就业和民生问题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地摊经济的复苏,对于促进灵活就业,解决低收入群体基本生计意义重大,是推动两会精神落地生根,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暖心之举。原先“一刀切”的“一禁了之”看似在管理上更为容易,却是因噎废食的懒政思维作祟,失去了城市管理应有的人性化和人情味。保留地摊经济,给底层民众一点温暖,给大众的共同记忆提供一个寄托的载体,也让这个城市更有烟火气,更有生机和活力。
放开地摊经济并不等同于放任不管,值得注意的是,各地都提到一个鼓励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不扰民、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民休闲、不污染环境。长期以来,地摊经济的取舍备受争议。一方面,摆摊经营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也为周边群众购买生活所需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沿街摆摊带来的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隐患给管理增添难度。简单粗暴的“一禁了之”或是“放任自流”都不是破解这一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要真正实现地摊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各个城市的管理者加强引导,从“为民”初心出发,在治理有效上下一番“绣花功夫”,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更实更细更有效的管理措施,推动地摊经济有序发展,确保接地气的管理与暖民心的“松绑”交相呼应,真正实现便民利民不扰民的管理目标。
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一件件民生“小事”都蕴含着人民至上的“大情怀”。要从小处着手,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让群众会心的笑容成为这个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些烟火气里,是一个小家庭通过摆摊实现增收的喜悦,是一群人共同的记忆归属,也是一个城市的活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