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门口的声音”被听到
2023-11-29 09:38:0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凤 董佳艺
 

  2023年2月,古北市民中心召开立法意见征询会,盛弘听取相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资料图片

  深耕基层工作十余年,曾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居民们一声声“侬好啊,盛书记”,总是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荣华第四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盛弘感觉那么亲切。她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服务好社区居民——

  从白领到社区工作者

  盛弘曾经是一名典型的职场白领。身为总经理助理的她,每天穿着职业装,踩着高跟鞋,跟着老板出差,见客户,统筹处理公司各种事务,家长里短、柴米油盐似乎离她有些遥远。

  2008年,盛弘把组织关系转到了公司楼宇所在辖区的虹桥街道,当时正值楼宇需要新建党支部,经组织推荐,盛弘便兼职担任起了楼宇联合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在校就入党的党员,盛弘认为:“能够在8小时工作之外,为大家做一点事,感到很开心。”

  这份兼职的支部书记工作,盛弘干了两年。 2010年,盛弘从外企辞职,正式成为一名街道的社工,后来她又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我能够为老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出力,为何不去好好做呢?”面对事业上的转型,盛弘踌躇满志。

  脱下高跟鞋,穿上平底鞋,一切从零开始,盛弘努力让自己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在老书记的带领下,她一边走近群众一边积累工作经验,逐渐学会了如何“说得上话、办得了事、交得上朋友”。

  2013年4月,盛弘到古北荣华居民区工作,作为上海最早规模化开发的高标准国际社区,这里拥有近1.2万户中外居民,其中超过一半的境外人士。

  在这里,盛弘努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她带领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总结提升“融”国际社区工作法,探索成立了古北市民议事厅,引导大家有事好商量;参与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践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

  成绩的背后,是付出,更是担当。十几年来,盛弘坚持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都会在辖区内走一走、看一看。“走在我们社区,看到不同肤色的中外朋友脸上的笑容,听到居民们的肯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开门办事,“走进”居民的心

  古北社区的居民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差异性、需求的多样性,是盛弘面临的一大难题。

  “家门难进,那就想办法请居民们出来。事难办,那就请大家一起协商讨论。”面对难题,盛弘尝试转变思维。

  2014年5月,盛弘与同事们搭建了一个由中外居民组成的社区议事平台——古北市民议事厅,专门邀请社区里热心公益事业、在居民中有号召力、办事能力强的居民代表,一起探讨社区治理中的大小民生事。这些居民代表中,既有操着一口地道吴侬软语的老上海人,也有时不时会蹦出几句中文的外国友人,居民们的真挚热情感动着盛弘,也逐渐感染了社区里的每一个人。从老人到学生,越来越多的居民出现在议事厅的讨论桌上。

  在长期的工作中,盛弘意识到,社区里很多工作,不能光靠社区干部,关键还是要凝聚社区各方力量,大家互相信任形成合力,很多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融合”是古北荣华居民区的特点,也是盛弘的工作理念。

  黄金城道是古北一条著名的步行街,串联起了古北荣华四个居委会、4000多户居民以及200余家沿街商铺,它不仅是长宁区的文化地标,也是居民、游客的共享公共空间。

  2019年,黄金城道步行街面临全方位更新,为此,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了“黄金城道共治委员会”,沿街的小区、商户、物业代表纷纷加入,共同探讨制定街区更新的管理细则,评选出了一批街区治理意见。几年来,依靠共治力量,街区完成了数字门弄牌、“融·古北驿站”、“融·阡陌小筑”等十余项微更新改造,并推出了《古北 古北》街区刊物。触手可及的服务、集聚多样的资源、开放多元的活动,这里已成为居民眼中的“家门口好去处”、游客眼中的沪上好风景。

  “社区提案创意来自居民、社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看到想法点子经过大家的努力,最终落地生根,我们都由衷地感到高兴。”盛弘笑着说。

  十余年来,盛弘始终坚持走近群众,听取最真实的群众声音。前几年,为了解决老年人助餐点的问题,盛弘与几位人大代表一起做了调研,了解老人对菜品种类、口味的意见建议。为了让老年人享受更优质的用餐服务,他们邀请社区有意愿的老人去供餐方自动化厨房实地体验,并最终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调整完善。了解到有些老人行动不便,他们还和街道服务办沟通,增加了上门送餐服务,将“服务”送到家。

  “让更多的‘你和我’成为‘我们’,成为美好社区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精细的社区管理,这是我们所坚持的,将来我们也将继续坚持下去。”盛弘说。

  “社区的法治氛围越来越浓了”

  2015年7月,上海市虹桥街道办事处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的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试点单位。2016年6月,古北市民中心成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盛弘一路见证了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民意直通车”的工作全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家门口的声音’被听到、被采纳,让民主‘获得感’看得见、能体验。”谈及对社区工作的理解,盛弘深有感触。近期,古北市民中心还就《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草案)》召开了立法征询会,收集上报了30条意见和建议。

  “一些群众觉得法律深奥、遥不可及,事实上,立法和群众息息相关。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的开展,居民们有了接触立法的途径,越来越多立法信息员参与进来,社区的法治氛围也越来越浓了。”盛弘感慨道。

  在多年基层工作中,盛弘也深深感到,进入新时代,居民对法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居民矛盾的激化很多时候是因为对法律不够了解,没有意识到事情已经超出情理的层面,触及法律底线。实际上,如果能坐下来好好商量,谁也不想闹上法庭。”盛弘认为,上海法院积极探索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意义重大。

  多年来,古北荣华居民区和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通过共同开展法治讲座、模拟法庭进社区、组织居民代表参观法院等活动,有效对接了居民的法律诉求,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肯定。盛弘希望,未来,社区和法院之间可以在矛盾化解、普法宣传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用司法的力量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希望人民法院能够在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同时,积极回应新时代群众的需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这是盛弘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期待,也是每一个人的期待。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