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需要“兜底窗口”
2021-03-18 16:13:01 | 来源:广州日报 | 作者:练洪洋
 

  北京市的一些街道(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多了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所谓“办不成事”,指的是办事群众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未能实现成功受理、成功审批或群众多次来政务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等,对于这样的事情,要成立专班、分析原因,限期解决。

  乍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种表述,我还以为是谁在恶搞,与“不作为奖”相类似。看完新闻报道,弄清来龙去脉,发现有惊喜。原来它是一个“兜底窗口”,通过“专家会诊”“对症下药”,专治政务服务中的“疑难杂症”。一个小窗口,能解办事群众心中“千千结”,是个好主意。

  透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窥见底线思维。群众办不成事的原因很多,有的可能是“办不了”,因为违反相关法律或政策;有的可能是“很难办”,比如缺少某些关键材料;有的是“不给办”,由于存在“玻璃门”“弹簧门”导致门易进、事难办。无论何种情况,群众办不成事,心里就会不舒服。而有“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来兜底,事情办得成最好,就算最终还是办不成,至少也知道症结所在,气也会顺一些。

  透过“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窥见为民意识。大家都知道,政务服务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要将政治理念化为现实,如何操作?传统的政务服务多半处于条块分割状态,各个部门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与其他部门有什么瓜葛,群众所办事项涉及多部门时,就要来回跑。而且,一些部门在提供政务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办事群众的材料充分了就给你办,材料不够则“原路返回”,没得商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开设,政务服务由条块变成综合、被动变成主动,对办事群众来说,既贴心又省心。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仅是办事群众的窗口,也是政务服务者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政务服务工作者可以发现自身的某些不足。群众为什么“办不成事”?自己所提供的政务服务是否周到?在自己的服务范畴内,从哪些环节改进,可以减少办事群众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跑?这些值得政务服务工作者自省。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