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做客“大法官访谈”
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审判工作中的深度应用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和满意度
2021-03-06 14:55:43
 

  中国法院网讯(韩绪光)  “审判执行工作之所以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圆满完成,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代科技在审判工作中的深度应用”。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做客中国法院网2021年全国两会“大法官访谈”节目时表示。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寇昉介绍,北京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审判执行工作,2020年全市法院新收案件839175件,审结836514件,实现了“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据了解,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京高院迅速建设了覆盖全市三级法院的“北京云法庭”。“北京云法庭”具备多方视频对话、电子证据质证、笔录语音转录、电子签名等功能,可实现800场在线庭审同步进行。据统计,2020年北京法院网上庭审数量达35.9万次,占全国法院线上庭审数量的40%,全市法院三分之二的案件在线上开庭审理。

  “在每年办理近百万件案件的情况下,只有依靠信息化手段,才能实现对所有案件所有流程节点的实时监控、可视化管理。”在寇昉看来,信息化建设在加强对审判权的制约监督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悉,北京法院建立了以办案节点为依托的信息化全流程监管模式。在法官办案系统中嵌入案件流程时间轴,对案件办理全流程的一百多个节点实时记录,同步显示,实现网上办案流程可见、质量可控、问题可溯。

  “北京法院已经将区块链、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引入司法实践,并在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寇昉介绍,区块链技术为审判工作诸多环节存证验证和可信操作提供了技术保障,2020年北京法院电子卷宗上链存证已达931万次,文书送达可信操作上链存证达24.5万次。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北京法院已经建成了集数据展示、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法院管理的数据可视化。

  “重建设轻应用”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一现象发生了明显变化。2020年,北京法院网上立案25.3万件,网上缴费率达77.6%,在线提供诉讼服务57.9万人次,分调裁一体化平台调解成功案件87941件,在线下庭审恢复后,仍有58.8%的庭审以在线方式进行,占全年在线庭审总数的46.2%。

  寇昉表示,下一步,北京法院将继续探索司法科技在审判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打造具有北京特色、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智慧法院体系,努力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责任编辑:韩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