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2023-06-09 14:39:2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徐鹏 周瑞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概括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以来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心愿,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其中,党在延安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就极具代表性。

  紧抓主要矛盾,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坚定党心民心和前进方向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立足国情,制定正确政策,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殖民地,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实施侵略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刚刚驻扎陕北,就在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认为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应当坚决有力地将民族矛盾放在第一位。在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下,八路军打退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赢得了中国人民、中间阶级、国民党正义之士以及国际舆论的支持。党在延安时期的巩固、发展和壮大,与正确制定并坚决执行政策和策略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坚定地引领革命从低潮走向高潮,给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了希望。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明确目标,明晰前进方向,有坚定的必胜信念。中共中央在到达陕北后,立即着手解决中国面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和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人民用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决心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现代国家”的战略构想,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当革命事业遇到低潮时,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先后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站稳人民立场,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发挥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预定革命目标的力量之源。延安时期,党结合实际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经济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己动手,大搞生产运动,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封锁围困,在物质上初步实现丰衣足食的目标。政治上,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途径广开言路,提升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建立“三三制”的政权。文化上,四面八方的文艺人才涌入延安,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欣赏并参与创作文艺作品。这种开放包容的格局推进我国文艺事业走向新世纪的舞台。军事上,提出人民军队建军原则,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军队的数量质量和战斗力得到迅速发展,在陕北三战三捷。

  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将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理论联系实际是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批评与自我批评也体现了敢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考验,这三大优良作风都紧密地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一切行动都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是因为牢牢站稳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真心拥护,使党的事业成功克服重重阻碍,坚定向前。

  物质精神并举,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生产,同时注重边区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延安时期,中国曾经历一段经济上极度困难的时期。党中央在领导全党进行整风运动的同时,在边区发动党政军民学开展大生产运动。面对边区遭遇封锁、外援日益减少的情况,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边区军民纷纷响应,立即掀起了生产高潮。经过几年的努力,边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逐步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据统计,在农业方面,开荒97.6万余亩,耕地面积扩大至1338.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4万石;棉花种植面积达到15万余亩;各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实现大幅提高。大力发展生产,为中国的民族独立提供保障,为中国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奠定基础。

  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在不断克服党内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党中央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对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未来发展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党中央极具战略眼光,认为在艰难的条件下也不能忽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35年底,恢复建立中央党校。此后,各类学校陆续成立,如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女子大学、工人运动学校、卫生学校等。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培养出来万余名各类人才。与此同时,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事业也得到巨大发展空间,众多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一大批为大众服务、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歌颂劳动群众的文艺作品,如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等。思想理论的成熟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文艺事业的繁荣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加强党的建设,端正党的高级干部作风,提高党领导现代化事业的能力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决心和勇气开展了一次全党的整风运动。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针对这些不正之风,中国共产党将学习二十二个文件作为整顿三风的锐利武器,以研究党史为突破点,柔性扫除自我革命的思想障碍,以中央高层整风为关键点,引导党的高级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此后,整风运动由高级领导干部的整风学习阶段转入全党普遍整风阶段。整风对象拓展至一般干部和普通党员,整风内容由以讨论党的政治路线为主转变为以整顿思想方法和思想作风为主。经过这次整风,党内作风有了明显改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确立,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和一致。

  建设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要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使之向着胜利,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实际运动的了解,就不可能有胜利。在整风运动中,党中央号召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历史、时事问题与党的政策等内容结合实际进行广泛深入地学习。在理论学习中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党内整风,全党掀起了学习运动,党克服了自身在思想理论上的不足,实现了理论自觉和能力提升,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开展和平外交,用开放包容的外交活动,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制定并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外交的开端,对于推动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产生了积极作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推动国内和平、扩大国际影响力为目标。在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制定了“在不丧失主权的条件下争取国际援助,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意日侵略阵线”等外交政策,旨在维护国内全民一致抗日的斗争形势的同时,尽可能地扩大党的影响,打破封锁,赢得国际人士的支持和援助。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并尝试与美国开启良好的外交。

  扩大对外发声的渠道,展示并宣传真实的中国形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出版境外报刊、接待中外记者和国外观察组等方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真实描述中国共产党在实施民主和发动抗战工作上所作的努力。一方面,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数篇著作译成外文在境外报刊发表,在海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另一方面,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欢迎海外人士来到中国,记录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情况,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自己陕北红色根据地采访的内容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实况。通过这些开放的外交方式,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得到了国际正义之士的理解、认同和帮助。

  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拥护并创造和平的内外环境。对内,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在长达40天的谈判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明确表达了希望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的立场,最终,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基本方针。对外,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维护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各个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表明,在延安时期中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社会模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取得这样卓越的成就,是因为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锚定目标绝不动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坚定地站稳人民立场,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团结海内外一切可团结的力量。这些宝贵经验,仍然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珍贵的历史借鉴。

  [本文系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20CDJ005)、陕西省教育厅 2022年青年创新团队建设科研计划项目“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会制度及其当代启示”(22JP09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