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记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副庭长柯颖
2023-06-12 09:52:4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吁青 廖蔚 刘伟乐
 

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副庭长柯颖

  锤炼理想信念 依法公正办案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将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在司法实践中,我将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把基层司法工作置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来思考和把握,坚定司法为民的真挚情怀,始终秉持人民法官的责任担当,依法公正办案,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国徽高悬,法庭庄严。

  一身庄重的制服,配上闪亮的法徽,她让手中的法槌每一次都敲得问心无愧——“要在案件审判中兼顾国法、天理、人情,才能让审判更有力量、更有是非、更有温度。”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她把每一个案件查清、搞透、做实,精益求精打磨“司法精品”——“要让工匠精神体现到每一次庭审、每一份文书中,渗透到维护人民权益、捍卫司法权威的点滴行动中。”

  法槌落下,初心回响。

  她是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南城人民法庭副庭长柯颖。她说,不管哪个季节,都要让群众感受到一个和谐明媚的法治春天。

  热爱可抵岁月长

  当清脆的法槌声响起,法官在庄严的法庭上对案件作出宣判,许多年前,电视剧中的一幕让柯颖心中的法治梦悄悄发芽。“年少的我就觉得法官很神圣,立志要成为一名法官。”从事法官这一职业成了柯颖从小的理想。

  为实现理想,柯颖在大学选择了法学专业。2006年7月,大学法学本科毕业后,柯颖进入东莞市人民法院担任书记员。开庭记录、整理案卷、处理文书……学习能力超强的柯颖很快就适应了法院的工作节奏。不到三年时间,柯颖就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

  理想照进了现实,但并未如想象中美好。

  柯颖犹记得其审理的第一宗案件,那是一件民间借贷纠纷。

  尽管开庭前几天已经做好准备,把庭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做了预案,但庭审过程总会出人意料。柯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当被告抗辩不承认借款时,我在台上十分着急,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头脑里一直回想其他法官平时开庭时的情形,战战兢兢地开完了这个庭。”

  经历了紧张的开庭后,柯颖赶紧向身边的资深法官请教处理办法,最终经过努力,促成双方当事人成功调解。

  除了初当法官缺乏经验外,繁重的审判任务让柯颖难以兼顾家庭,败诉当事人对判决的质疑,其他单位抛出优厚条件的“橄榄枝”……这些,都曾成为柯颖继续前行的“路障”。

  柯颖也曾权衡动摇,但终究没舍得离开法院。在柯颖看来,既然自己当初选择了法律专业,那就应该脚踏实地、默默坚守,在自己热爱且擅长的领域潜心钻研、施展才华。

  为克服审判经验不足,柯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主动抽空学习、积极旁听资深法官的庭审、研究优秀裁判文书、主动承担大案要案;为应对工作家庭难以兼顾,柯颖与爱人分工合作,“轮班”照顾老人小孩;面对败诉当事人的质疑,柯颖总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进行释法明理……

  “柯颖身上有股‘不把案子办好不罢休’的韧劲,这股韧劲正是源于她对司法工作的热爱。因此,她在审判工作中总能全身心投入,尽自己最大努力做到让当事人满意。”谈起柯颖,与她共事多年、现为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的刘晓宇说。

  “既然她喜欢法官这份工作,我们作为家人,就应该全力支持和配合,减轻她的后顾之忧。”柯颖的爱人庞杰说。

  “家人的支持是我放心前行的不竭动力。”有了家人的理解,柯颖才能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守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柯颖从当初刚入行的“菜鸟”,淬炼成为“身经百战”的法官。如今,身披法袍,佩戴法徽,端坐在审判席上的柯颖,端庄大气、沉着冷静。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柯颖总是满怀感激。

  “我有一群好领导、好师父和好同事,他们总是对我倾囊相授,让我获益良多。”当柯颖成为业务导师后,也是毫无保留地发挥“传帮带”作用,手把手耐心地指导初任法官、法官助理办案,大到整体办案思路、工作方式方法,小到报告文稿的具体表述、标点符号,她都会事无巨细一一指导。

  在柯颖当业务导师的几年时间里,先后有十余名“徒弟”走上了审判岗位,成为各自庭室的业务骨干。

  柯颖自豪地说:“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法官是能体现个人价值、值得努力奋斗的职业。”

  精益求精出“精品”

  那个冬日的上午,在南城法庭的一个小审判庭里,原、被告双方正在唇枪舌剑地辩论着。

  “我对天发誓,我说的有半句假话就不得好死……”一起民事承揽合同纠纷案的开庭过程中,原告由于经济能力差、证据意识弱,面对被告律师一一罗列的反驳证据时,急得手足无措,只能说些简单而无力的话语。

  案件的原告是一名小包工头,承包了某个大型厂房的建筑及其设备的拆除和垃圾清运工作。原、被告双方约定,被告除了支付一定拆除费外,还需按实际的建筑垃圾清运数量进行结算,工程时间为期2个月。原告和6个农民工一直忙活到年前终于收工,工地负责人结算的时候却拒不认账。

  被告认为原告没有及时完成任务,且原告声称的建筑垃圾清运数量远远超过实际的清运数量,因此要解除合同,双方重新结算承揽费。

  原告觉得自己很委屈,他和工友们尽管没有按约定时间完工,但这是由于在拆除相关建筑物及设备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导致进度缓慢,而且这部分多出来的建筑垃圾也应清算运费。

  因为双方对建筑垃圾清运费用存在很大争议,原告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到南城法庭起诉,请求法院判决被告支付建筑拆除及垃圾清运费用合计7万余元。

  原告究竟清运了多少建筑垃圾?显然,这不是看卷宗可以直接得出结论的,柯颖决定去厂房实地勘验。

  建筑物的细节、垃圾运输的次数、每次运输的吨数……柯颖找到厂房出租方,根据原告提供的线索逐一细致核实、比对。

  在离开该厂房时,柯颖发现了厂房出入口处安装有视频监控,门口保安也会对出入车辆进行登记。柯颖灵机一动,向厂房出租方调取了原告清运垃圾期间的监控视频及出入登记表。

  在此后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柯颖与书记员持续伏在电脑前,将原告每次运载垃圾的视频进行截图保留,核对原告清运垃圾的次数,初步核实了原告的陈述。

  在再次组织双方调解时,柯颖将几百张标有清晰时间的运输车辆出入视频截图出示给双方,面对清晰的图片证据,被告也相信了原告的陈述。

  在柯颖的调解下,原、被告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最终由被告支付6.6万元结案。

  “没想到柯法官办案如此认真细致,我服气!”结案后,被告说。

  “柯颖每年办理的案件量非常大,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体量大、节奏快的工作中,她总能够把握到复杂案件的重要细节,采取合适的破局方式将案件办好办精。”刘晓宇说道。

  柯颖能将案件办好办精,源于其多年来坚持的办案模式:庭前核一次,现场走一次,当面调一次,情理说一次,判后访一次。

  “每一个步骤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庭前通过阅卷,辨别案情繁简,合理作出审判规划;实地走访,有助于全盘了解案情;当面调解,有利于直接把握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坚持说理,可让当事人多角度看待案件中的法理情理;主动判后答疑,有利于当事人息诉履行。”柯颖告诉记者。

  坚守审判一线的17年间,柯颖接触过许许多多当事人,她把每一个案件查清、搞透、做实,力求在每一个庭审、每一份裁判文书、每一本严谨与专业的卷宗中坚持精益求精、不留瑕疵,打磨“司法精品”。在此期间,柯颖经手案件近6200件,年均结案率达95%以上,经办案件无错案……

  一路走来,柯颖收获的感谢和赞誉越来越多,荣获的奖励和荣誉也越来越多,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称号。但柯颖却未因此而骄傲,她说:“是群众的信任、领导的培养、同事的包容,让我获得了这些荣誉,但这些荣誉并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坚守一线的基层法官。”

  用心熨平社会“褶皱”

  柯颖常说,法官每天都在办理不同的案件,而对当事人来说,一辈子可能就遇上这一次,一个案件可能就影响他们一辈子。因此,再小的案子、再小的纠纷,她都会认真对待,用心处理,努力用心、用法律的温度熨平社会“褶皱”。

  柯颖就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个案件。

  2013年5月,柯颖遇到了来起诉离婚的当事人小蓉。见到小蓉,柯颖心中一惊,同为“80后”,小蓉头发斑白,面容焦虑,有一种与同龄人不相符的苍老。

  据了解,小蓉与丈夫小邓曾是同事,两人结为夫妻,育有一女可可(化名)。小蓉怀疑小邓不专一,于是两人从争吵演变成打架,甚至一度报警处理。

  案件的案情很简单,依照法律判决即可,但是柯颖考虑之后,决定到小蓉临时租住的家里了解情况。

  在小蓉的住处,柯颖震惊了:小蓉和70多岁的老父亲以及3岁的孩子可可一起“蜗居”在一间仅有十几平方米、环境简陋的房子里,白天要开灯才能看清屋内物件,过道上设置了厨房且晾满了衣服,拥挤不堪。老幼三代人仅靠小蓉每月微薄的工资生活,窘困不已。

  由于深陷离婚纠纷的漩涡,小蓉和小邓两人只顾着争吵,忽略了对可可的照顾。闹离婚期间,小邓经常到小蓉的住处理论,想让小蓉作出妥协,但两人一言不合就吵起来,对可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他们经常吵架……”可可那稚嫩的声音带着一丝胆怯,蜷缩在屋子一角的瘦小身影显得弱小无助。由于经常目睹父母亲争吵,可可的眼中充满着惶恐。

  “我看到可可无辜的神情,一下子想到自己的孩子,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呵护……”作为一名母亲,柯颖倍感心痛。

  为了尽可能减少父母的纠纷对可可造成的心理伤害,在征求小蓉及小邓同意后,柯颖将可可暂时带回自己家里照顾。

  白天,柯颖让家中的母亲照顾可可,让女儿与可可一同玩耍。晚上下班回家后,柯颖给可可和女儿讲故事、玩游戏。渐渐地,可可忘记了恐惧,恢复了孩童该有的天真烂漫。

  而小蓉与小邓由于感情破裂,终是无法挽回,柯颖判决双方离婚,可可归小蓉抚养,双方共有房产也归小蓉,小蓉补偿相应价款给小邓。双方对判决结果表示满意。同时,双方也承诺,以后以朋友身份和睦相处,不再在可可面前争吵,避免对可可造成心灵伤害。判决生效后,柯颖才将可可送回小蓉家。

  “家事纠纷案件往往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也不是黑白分明的谁对谁错。”在柯颖看来,要处理好这些纠纷,最重要的就是从情感入手,将法理与人情融入审判之中。

  因此,每每遇到案子,她总会到当事人家中面谈,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拉家常,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积极探寻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尽最大努力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更好地处理家事案件,柯颖结合家事案件审判特点,经过认真总结提炼后,提出了“问诊”“劝解”“巧审”“关护”“联合”的工作方法,并以女性特有的爱心、耐心与慧心,开启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情感修复模式,以更好地维护家庭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针对家事纠纷案件中受伤害最大的未成年人,柯颖尤为注重对他们的保护。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她重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引导,耐心细致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独立陈述事实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最大程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

  对一些因家庭纠纷而受到不良影响的未成年人,柯颖会联合妇联、白玉兰家庭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未成年人走出心理阴影。

  柯颖常说:“只有把人心捂暖了,才能把工作做通。”

  争当诉源治理“轻骑兵”

  “我们今天上门来,是为了调查清楚黄某家是否存在漏水的问题。”今年3月,柯颖与宏图社区调解工作室的特邀调解员吴伟鹏一起,来到宏图社区某住宅小区做调解工作。

  前不久,李某与黄某因相邻权纠纷闹到了宏图社区调解工作室。住在楼下的李某认为,由于黄某家阳台漏水,导致她家的天花板发霉。而楼上的黄某则表示他家阳台两年前才重新做了防水,怀疑是楼下李某家空调水凝管漏水导致。

  查清水从何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通过肉眼观察,难以判断究竟是何处漏水,通过开庭找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又费时费力。社区特邀调解员吴伟鹏一时想不出鉴别方法,于是请来了柯颖一起做调解工作。

  “我们就进行一次试验,先由黄某堵住自家阳台的地漏,并在阳台放水,间隔一段时间看看是否有渗水的现象,如果没有渗水现象,就再打开李某家的空调一段时间,看看是否因为空调漏水导致天花板出现水渍。”柯颖向两人提出了建议,两人觉得可行,并进行了试验。

  黄某随即堵住了自家阳台的地漏,然后在阳台灌满了水。1个多小时后,李某家天花板上的水渍越发明显,由此可以判断,李某家的天花板出现水渍是黄某家阳台漏水的问题。

  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在柯颖的引导下,李某与黄某双方各让一步,迅速达成了调解协议,由黄某修复好阳台漏水的问题和李某家天花板上的问题,李某不再追究其他费用。

  这是柯颖推动建立的“法庭+社区”联动解纷机制的一个小案例。

  东莞南城街道住宅小区林立,居住着大量的常住人口,发生在社区里的邻里纠纷、物业纠纷频发,也大量涌入了南城法庭。

  在审理了大量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案件以后,柯颖向东莞第一人民法院建议,探索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办法。在经得该院党组的同意后,柯颖带领团队,开展探索攻坚邻里纠纷、物业纠纷诉源治理的方法。

  2020年8月,在柯颖的推动下,南城法庭联合东莞市南城街道房管所、宏图社区居委会,成立了东莞首个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

  针对社区矛盾纠纷的复杂现状,柯颖带领团队定下“小事小区调、大事社区调、涉法涉诉专业调”的三调原则。

  “物业纠纷诉调工作室成立后,我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纳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而是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式让矛盾纠纷化解于社区。”柯颖说。

  此后,南城法庭的法官经常奔走于社区,为社区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调解业务技能培训,参与社区纠纷的调解。

  宏图社区物业诉调对接工作室成立后,该小区进入南城法庭的纠纷大幅下降,于是南城法庭相继在宏远社区、鸿福社区、新城社区成立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完成了南城街道4个新型社区的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平台搭建。

  2022年,该4个物业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受理案件1230件,成功调撤980件,成功调撤率近八成。

  “法院+社区”联动解纷机制取得良好成效,能否借鉴到其他类型的案件当中去?柯颖对此进行了深入思考。

  柯颖发现南城街道商业繁华,很多地区的商会设在了南城街道,于是又探索建立了“法院+商会”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南城法庭先后与江西商会、浙江商会、河南南阳商会共同设立调解工作室,发挥商会调解的乡情优势,以乡情促调解、助发展。

  为加大调解的成功率,柯颖与同事还引入“诉讼红绿灯”案例指引机制,向当事人提供权威、典型的相关案例,发挥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促进争议双方理性评估诉求。

  对无法调解、进入诉讼阶段的纠纷,柯颖与同事搭建了小额诉讼案件审理的“快车道”,在庭审、文书制作、宣判等环节进行一系列的简化流程,加快了案件的审理效率。

  “要以高质量的司法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柯颖的声音铿锵有力。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