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廊坊经验”到“三源共治”——
河北法院跨越70载的“变”与“不变”
2023-10-12 08:34:2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史风琴 吴艳霞
 

  9月,太行山巍峨雄壮,燕赵大地沃野千里,一个庞大的记者团纵穿河北腹地,从邢台到雄安,又马不停蹄奔赴承德山区的小法庭。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法治网……17家中央和省级媒体20多位记者,组团到河北一线法院,进行蹲点式、体验式采访。

  在这一主题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宣传活动中,“三源共治”成为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的关键词。溯其根脉,是曾闻名全国的“廊坊经验”。

  上世纪50年代,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马锡五到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别古庄人民法庭蹲点调研,系统总结廊坊地区调解经验,为“廊坊经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变迁,“廊坊经验”发展为“从注重诉讼调解到诉内诉外并重双循环”,6次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获最高人民法院推介,成为“枫桥经验”河北法院实践样本。

  70年来,“廊坊经验”在时代变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优化为诉源、案源、访源“三源共治”,从源头上减少诉的形成、案的衍生、访的产生。

  “变”与“不变”之中,蕴含着哪些内在原因,又给我们哪些深刻启示?

  司法定位之“不变”与“变”:从“法院主导”发展为“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

  两亩地、两家人、近十年的积怨。

  最近,曲周县“两亩地官司”在央视报道,司法介入党委政府主导的多元解纷社会治理格局,其作用凸显。

  老徐家住曲周县河南疃镇第二疃,一夜间,他家齐膝高的二亩玉米突然被砍,砍庄稼的人还扬言索赔8万元。70岁的老徐血压升高,捂着心口跑到法院起诉。

  单纯从法律上讲,这起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确权清楚即可出判。然而,河南疃人民法庭庭长贾志冰却并未简单处理:为什么砍掉人家庄稼还要索赔?判决后的执行能兑现吗?会不会引发更激化的事端?

  抱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贾志冰主动对接了镇上的“非诉争议解决中心”。这个中心包含县乡村四个层级(村细分两级,最末端的是以10户为单位的“十户长”),形成2000多个“综治网格”,涵盖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调解力量,遇到复杂纠纷,网格迅即整合、结组解纷,近两年来诉前调解成功率由26.3%提升为63.6%。

  问题很快查明。原来,纠纷双方是叔侄,多年来家族矛盾错综复杂,集中反映到这个承包地纠纷。镇、村综治网格员负责摸清情况,讲透“情理”,贾志冰捋清两家争执的“法理”,矛盾坚冰一点点融化,最后,找到纠纷关键点一举突破,承包地归属划定,叔侄多年的积怨解开。

  二亩地的故事,正是当前河北各地法院推行“三源共治”的“一颗水滴”,充分体现出党委主导下的诉源治理体系作用。

  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从“廊坊经验”到“三源共治”“不变”的核心脉络。

  “变”的又是什么呢?

  面对诉讼量增长,司法办案一度强调充分发挥审判作用,忽视有效运用非诉解纷;强调法院工作专业权威,忽视联系群众双向互动,司法办案逐渐由主动出击转向被动防御。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基层社会治理大背景发生新变化,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成为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廊坊经验”由初期的法院主导,转化为现在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由人民法院主推的司法调解“一元”模式,转化为“多元共治”大格局。

  诉源治理效果怎么样,“万人成讼率”是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在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积极推动下,省委政法委、省发改委等牵头部门加大考核力度,压实党政主导下各方主体前端治理责任,将“万人成讼率”指标纳入平安建设、营商环境考核体系,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社会治理的“紧箍咒”。

  村支书们开始主动关心“谁家有矛盾了”。

  邯郸曲周侯村镇一个村因涉诉纠纷多,先后两次被镇党委通报,村支书“压力山大”,刚发现村里两邻里有矛盾隐患,就跑来找法庭请求指导,将矛盾化解在萌芽。

  河北法院将诉源治理置于党委政府长期发展规划中,由“法院主推”上升到“党委政府主抓”。河北高院参与起草并推动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河北省多元化解纠纷条例》,填补了河北省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的立法空白。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制定10份关于多元解纷工作规范性文件,联合省直相关部门,形成全省“总对总”“分对分”诉调对接工作格局。

  雄安新区、邢台、承德、邯郸、保定等全省各地法院主动融入、充分参与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下的诉源治理网络,全方位对接基层治理单位和解纷力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调解网络,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多元力量,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司法功能之“不变”与“变”:从“法官到田间炕头办案”发展为“向前延伸审判职能参与社会前端治理”

  “一进村委会就能看见包村法官的公示牌,不用出村就能找到法官解决矛盾,真是太方便了。”宽城满族自治县苇子沟乡三旗杆村村民付某逢人就说,“一村一法官”搬开了压在他心里18年的“大石头”。

  18年前,付某向同村的石某出借1000元钱,后来却怎么都要不回来,备受家人埋怨,他为此都快抑郁了。看到“一村一法官”公示牌后,付某试着拨通包村法官张宁的电话。结果,张宁与调解员介入调解后,石某迅速偿还了借款。

  事情虽小,对生活在边远山区百姓的生活影响却很大。

  司法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端,在承德尤显重要。承德倚燕山、衔草原、面积全省第一,但山高路远、地广人稀,个别乡村常年见不到法官,高昂的解纷成本,让基层治理面临瓶颈。

  2021年以来,承德法院有针对性地推出“三个一”工作机制:“一村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一校一法官”。2459个行政村、205个社区、599个大中小学校全覆盖,442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下沉到基层,服务群众。

  “三个一”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全市基层法院一审民事新收案件同比下降23.98%。

  联系群众、扎根基层、定分止争,是从“廊坊经验”到“三源共治”“不变”的历史基因。

  “变”的,是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了,不再是单纯的法官下乡、田间炕头办案,而是整个法院系统主动担当作为,从法治建设整体布局出发,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覆盖至大部分乡镇,调解平台集约集成乡镇社区干部、网格员、法律工作者等解纷力量,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

  承德法院“三个一”经验得到大力推广。全省各地法院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形成以村民矛盾、婚姻家庭、房屋买卖或合同纠纷等专门领域的特色人民法庭调解体系,涌现出秦皇岛青龙“满乡情”调解室、保定唐县“1+N”调解网络、邢台柏乡“和为贵”调解室等亮点品牌。河北法院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冀时调”高效运转,近三年来,汇聚5126家特邀调解组织、10771名特邀调解员,调解纠纷195.6万件,调解成功率67.4%。

  今年以来,全省法院诉前调解55.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70.28%。诉前调解分流率、诉前调解纠纷数、诉前调解成功案件数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案件激增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当前,全省已有12家人民法庭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

  解纷理念之“不变”与“变”:从“两个良性循环”发展为“能动司法实质性化解纠纷”

  邢台经济开发区留村两户人家老宅南北相邻,都想盖新房,却对共用巷道预留宽度争执不清,闹了5年,调解不成,诉到法院。

  沙河城人民法庭开展巡回审判,将开庭地点设在村委会,村干部和乡亲们都来旁听。在此期间,法官李慧志三次跑到村里,跟民调员、村干部一同到两家房子丈量地块,走访四邻。厘清法律关系后,法官主持了庭审。

  这个庭审成为了当地村民们印象最深的一次普法,大家眼见法院在办案过程中对两家边界予以确认,明确约定门前路面硬化、门台铺设和各自合理使用等细节;眼见在开庭前始终无法和解的两家,最终权衡利弊,在庭审中选择了调解;眼见矛盾化解后,两家搁置5年的房子终于盖起来了。

  曾于2008年任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王越飞,是当时河北省“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的积极推动者。他感慨说:当年的“廊坊经验”老传统回来了!

  王越飞介绍,缘起马锡五的“廊坊经验”,曾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拓展为诉讼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大调解,形成“诉讼内减少申诉上访,诉讼外形成纠纷少、诉讼少的社会秩序”两个良性循环,当时,廊坊市两级法院民事案件调撤率一度达到85%,曾实现距离北京最近,但涉法涉诉信访最少的效果。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提倡协商的而非对抗的社会矛盾处理方式,是“廊坊经验”“不变”的解纷理念。

  “变”的,是人民法院在更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践行“能动司法”,向矛盾纠纷的全过程扩展司法职能,推动形成诉、案、访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完整纠纷解决体系,真正释放法院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司法效能。

  “认真落实‘一个纠纷一个案件’理念”“在减少‘案中案’‘案生案’上下功夫,最大限度为纠纷画‘句号’”“深耕访源治理工作,让当事人疑惑消解在各个流程节点,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解决”,河北高院院长黄明耀对全省法院提出严格而迫切的要求。

  全省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雄安新区法院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取得显著成效,4年来化解行政争议140余件,占案件总量的23.57%,工作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邢台法院采用“裁断有速、审判有质、执行有力”三步走,优质高效化解诉讼案件,减少衍生案件,近两年全市法院纠纷成诉率明显下降,诉讼增量得到有效遏制。在去年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14.81%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再次下降8.02%。2022年度,全省法院一审新收行政诉讼案件同比降幅达23.25%,在全国排名第7。今年以来,全省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上诉率同比下降27.15%。

  记者团足迹所至,处处可见,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系统整合、贯通协同、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司法实践体系正在形成。

  长期关注河北司法变革的全国人大代表武志永评价,河北法院“三源共治”,以柔软的身段,缓和诉讼程序的刚性带来的冲击,实现法理与情理的统一,既是“廊坊经验”的新拓展,也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丰富内涵的再领悟、再发展。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