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周期”诉源治理,打造首善之区和美“枫”景
——北京西城区法院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服务基层治理工作见闻
2023-11-10 08:48:1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孙航 赵岩 田婧 王兵莹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

  多年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工作要求,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以改革创新之举,回应首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课题,探索出一条源头防讼、多元化讼、实质息讼的“全周期”诉源治理新路径,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在服务首善之区建设之路上,在司法为民的新征程中,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之花,盛开正红。

  从源头防讼,坚持“抓前端、治未病”

  自从被诊断为精神异常,李某的一举一动时常牵动着左邻右舍的心。

  家住陶然亭街道米市社区的李某长期独居,无人照料。面对李某不稳定的病情和随时有可能伤人的风险,社区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对于有亲属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亲属拒不承担监护责任,居委会是否可以担任监护人呢?”一通诉讼服务热线电话,打到了西城区法院。

  没过多久,法院详细了解了李某的实际情况,从最大限度保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经法定程序,指定社区居委会作为李某的监护人。从此以后,社区开展监护救助工作有了底气。

  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矛盾多元。如何更好满足群众解纷需求,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蕴含在“枫桥经验”里的治理智慧,指引着西城区法院改革创新,树立系统理念、全局观念,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诉源治理新模式。

  解决问题必先找准问题。精准研判群众诉求,“抓前端、治未病”,这是西城区法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中的关键一环。

  一条热线直通法院,一款手机APP全天候联系法官,一个工作站集约处理群众司法诉求,一支法官队伍实现15个街道巡回普法全覆盖……

  西城区法院多措并举打通信息渠道,完善诉讼热线服务,整合网络在线服务,加强社区巡回服务。一条“诉源治理直通车”初具规模,让民意诉求表达更为通畅,让诉讼服务直抵群众心间——

  深化“一号响应”。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2368热线“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为基础,对街道社区等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的司法需求实行“一号受理”,并在2个工作日内快速响应。

  联动抓好前端。与西城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协同联动,将12345热线数据与审判数据互通比对检视工作,定时走访涉诉涉访工单较多的街道,摸排难点、提出对策。

  截至目前,西城区法院已针对物业供暖、老旧小区改造等易引发群体诉讼的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发送预警,适时开展会商、提供法律支持,实现“未诉先办”。

  “小案件”背后,映射着经济社会的“大文章”。

  针对指导调解和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西城区法院分析个案成诉、类案多发的原因,及时向有关部门发送类案和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加强回访督促落实,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聚多方合力,矛盾就地化解在基层

  “依靠单一机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建立多元的、协作的工作机制,才能更有效更便捷解决基层治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这是‘枫桥经验’带给我们的时代财富。”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表示。

  在何艳玲看来,“枫桥经验”历久弥新,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已经影响和撬动了很多层面的改革创新,西城区法院探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便是“枫桥经验”在人民法院的生动诠释。

  一张额度46万余元的信用卡逾期未还款,让银行犯了难。

  前期多次催款无果,一纸诉状,银行将持卡人杜先生告到法院。然而,由于交通成本和时差原因,身处大洋彼岸的杜先生无法来到现场,也很难在国内的工作时间进行实时网络视频调解。

  眼看案件处理即将陷入僵局,西城区法院适时引入行业调解组织力量。在调解组织帮助下,多方沟通协调后,成功促成双方达成分期还款方案,并依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金融案件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实现异时异地线上签约,完成司法确认,成功化解纠纷。

  凝聚多元解纷合力,这是西城区法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带来的成功启示。

  从“供给侧”发力,发挥专业调解力量,西城区法院逐步优化一站式集成、规范化运行、智能化支撑的解纷服务,推动纠纷在诉前高效化解。

  当前,西城区法院已经与43家调解组织形成对接,依托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国家机关建立的“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形成覆盖多个领域的多元化解“链条”。

  西城区金融机构林立,为服务辖区金融业发展,西城区法院推出金融纠纷“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通过“提前介入、全程监督、预先审查”,有效化解金融纠纷,扭转金融案件持续增长态势。

  为更好发挥调解作用,西城区法院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审判团队,实行“调解员初调、法官助理跟踪调解、法官指导把关”的分层调解模式。对易形成批量案件的社区治理、合同、金融、知识产权四类案件,定向培育调解力量。

  走进西城区各个街道,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在线调解室成为法官和调解员日常交流的纽带。

  西城区法院先行先试开展委派街道调解,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率先实现“法院+街道”诉调对接全覆盖。预防为先、非诉挺前、诉讼托底,来自基层、服务基层的矛盾预防化解体系,效能充分显现。

  实质性化讼,提质效促案结事了人和

  “‘全周期’诉源治理,意味着从问题源头防范,到解决处理再到反馈评估,是一整套完整流程。”何艳玲认为,在系统思维下,西城区法院找到了超大城市核心区基层治理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落脚在群众的切身感受,进而影响着群众对当下生活的“有感度”。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体现在一个个案件审结后的“事了人和”之中。

  学校没了,已经交了的学费怎么办?

  日前,位于西城区的一家培训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该公司以外文戏剧培训为主营业务,拥有多个校区和众多学员,进而引发以退费为主要诉求的群体性民事案件。

  西城区法院立即组织召开各部门法官共同参加的专业法官会议精细研判,约谈企业负责人,实际了解企业资金流水、股东救企心态、实际履约等情况。

  结合诉讼成本、经营口碑等因素,法院积极鼓励企业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回应学员合理诉求,创新采取了前端速裁庭室出具示范调解,后端精审庭室出具示范裁判的解决思路。

  “这是我们的创新之举。”西城区法院副院长毕菲表示,通过前后端“调”“审”配合,就各自承办案件发出示范调解书和判决书,引导尚未起诉的涉案当事人参照示范裁判结果,无需立案便可以与企业完成解约及退赔手续,帮助群众快速解决难题,减轻了不必要的诉讼劳累。

  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实质息诉,这是西城区法院“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的目标所在,归根结底考验着法官的工作智慧和案件的审判质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西城区法院以审判管理为抓手,设置“超审限预警通报”“上诉案件发改占比”等专项指标,提高审限内结案率、一审服判息诉率等指标的权重,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督促“案结事了人和”。

  此外,西城区法院持续开展审判运行态势监测,每月形成分析报告并通报,督促上诉率高、服判息诉率低的部门找准症结、靶向整改。构建“全员管理”格局,将指标分解到业务庭室、审判团队和每名干警,引导广大干警转变理念,重视案件处理效果,尽可能减少“一案结而多案生”。

  60载风雨兼程,“枫桥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在党委领导下的诉源治理大格局中,“枫桥经验”在西城区法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层治理,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关乎人民安居乐业和国家繁荣稳定。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保障作用,这是以审判现代化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答之题”。

  “我们将继续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继续完善源头防讼、多元化讼、实质息讼的‘全周期’诉源治理工作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司法的新要求、新期待,让‘枫桥经验’继续绽放在首善之区和美大地上。”毕菲说。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