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宣传新中国司法的优秀剧作
——评老舍先生的《大家评理》
2023-11-17 10:26:4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唐华彭
 

  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此后不久,婚姻法、工会法和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相继出台实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等人民司法机构逐步成立运行,新中国司法取得了改天换地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创作了一批宣传新中国司法的作品,老舍先生的歌剧剧本《大家评理》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创作原因

  《大家评理》的创作原因,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前者指司法改革运动这一重大司法事件,后者指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先生文艺思想和创作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前后,各地留用了相当数量的旧司法人员,他们虽经多轮教育学习,但仍保留了严重的旧法观点和旧法作风,“致使不少人民法院在历次的群众运动中,未能积极地为国家的中心政治任务服务,孤立办案,脱离群众,以致年年清案,年年积案”。为此,中央于1952年至1953年间,在全国上下发起了一场旨在“反对旧法观点和改革整个司法机关”的司法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历时9个月,运动内容包括揭批旧司法人员的违法行径以及对司法人员进行组织调整和思想改造、通过发动群众树立新司法观点和作风等。司法改革运动使得新中国司法焕然一新,“在人民司法建设里程中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为老舍先生创作《大家评理》提供了选题依据和现实素材。

  1949年12月,老舍先生返回祖国。他在亲身感受新中国欣欣向荣的同时,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艺是为谁服务的,和怎样去服务的”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老舍先生决心改变“自居清高,不问政治”的旧知识分子做派,坚持“艺术应为政治服务”,深入群众寻找艺术源泉,为人民歌颂“新社会的新事物”。

  自1950年起,他不顾腿疾,坚持深入城镇乡村一线展开采风,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等重要作品,生动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基层群众的新生活和新气象,为《大家评理》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1年12月,老舍先生提出北京市文联成员“要大量创作宣传婚姻法及增产节约的作品,以配合目前的政治任务”。随后,他创作发表宣传婚姻法的曲剧剧本《柳树井》成功上演,引发全国轰动。1952年12月,老舍先生出任北京市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委员。这些均为《大家评理》的创作提供了有效的方向指引。

  主要内容

  《大家评理》系歌剧剧本,共分6场,以台词和歌词为主要展现形式。该剧本最初于1953年2月发表在《说说唱唱》二月号,1953年5月由宝文堂书店出版发行。

  剧中讲述了1952年发生在北京郊外韩家庄的一场家庭纠纷,介绍了人民法院处理该纠纷的过程。青年农民韩大金的母亲,封建迷信思想顽固,以“克死公公”“断后”等为由,长期虐待儿媳李绣珍。婚姻法颁布后,韩母逼迫儿子离婚,韩大金软弱,违心地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负责审理该案的是留用的旧司法人员冯守易。他坐堂问案,态度蛮横,怕深入群众调查案情拖慢办案进度,故打着“按法律手续办事”“刑事民事有分别”“法庭要讲证据”等幌子简单机械地适用法律,在没有查明案情的情况下武断地判决韩大金与李绣珍离婚。李绣珍无奈,携女回到娘家,李父以女儿被休为耻,不愿留她长住。李绣珍走投无路,带着身孕欲投河自尽,幸被邻里劝止。

  司法改革运动开始后,在人民陪审员陈继芳的积极建议下,法院决定重新审理该案。陈继芳和法院干部于新治在韩家院内开庭,他们积极发动群众,深刻批判了韩母“婆婆不厉害,媳妇会成精”“丈夫休妻好比打苍蝇”等封建思想,并对其判处一年有期徒刑(缓刑)。同时,根据韩大金与李绣珍的真实意思撤销了原离婚判决,夫妻二人破镜重圆。

  在庭审现场,陈继芳还严肃批评了冯守易:“旧法观点教你脱离群众,给人民办事你没有热情!”冯守易公开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坦承“只管判案,没体会人民司法的精神……幸而现在有了司法改革运动,我才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冯守易受到了处分并被撤销审判员资格。

  重要贡献

  较之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大家评理》凭借作者深邃的理论洞察和高超的文艺技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均对宣传新中国司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思想性方面,《大家评理》生动诠释了新中国司法的历史意义。旧中国的司法,脱离中国实际,违背人民意愿,增加群众讼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通过废除“六法全书”和司法改革运动等重要举措,彻底消除了旧中国司法遗留的不良影响,主张司法工作应当全面贯彻群众路线,司法应当服务人民、方便人民、依靠人民。剧中塑造的两个经典角色——陈继芳和冯守易——他们截然不同的办案方法和作风,以及当事人和其他群众对他们大相径庭的态度,正是新旧中国司法天差地别的真实写照。老舍先生利用对比手法,将新中国司法的历史意义印刻在广大读者和观众心中。

  在艺术性方面,《大家评理》有效增强了新中国司法的社会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部分群众受文化水平所限,难以直接理解抽象的法制理论,且对司法工作也缺乏足够的感受与兴趣,这构成宣传新中国司法的难点所在。老舍先生在《大家评理》中,充分采用打造生活场景、运用生活语言、采取说唱形式等文艺手法,有效缩短了群众与司法间的心理距离。温州文化馆文工团、镇江大港镇工农业余剧团和苏州市滑稽剧团等文艺团体以话剧、锡剧和滑稽剧等不同形式多次上演《大家评理》,上海大公滑稽剧团还将其改编为滑稽剧《老糊涂》,辛辣讽刺了“老糊涂”的旧司法人员,取得了良好演出效果,成为上海滑稽剧的经典曲目之一。凭借上述文艺表演,《大家评理》将新中国司法的先进理念成功送到了千万群众的心坎上。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项(22ZXYB02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1SJZDA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黄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