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更是人民代表监督支持携手描绘出来的
2024-03-10 18:33:30 |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报告更是全国各级人民代表监督支持携手描绘出来的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出炉记

  高原平

  “‘第二十条已被唤醒’占据微博热搜一整天,当日阅读量达1.5亿”“我数了一下,报告列举了62个典型案例,案例生动鲜活,观点力透纸背,总有那么一件‘身边案’能把自己代入进去,既是普法,更是引领!”“报告使用了109组审判数据,升降背后都是治理。”天津团张伯礼代表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用了一副对联:上联“语言生动金句频频案例讲法满是正能量”;下联“不忘初心情理法融合唤醒二十条司法也温暖”,引发共鸣,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3月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一结束,场内代表委员认真审议讨论,场外引起社会热议,细心的读者更是开始了“数”读报告、“案”说报告。

  ——报告是“干”出来、“拼”出来的。2023年国庆假期刚过,张军院长组织研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方案时说,工作报告是向人民交上的“审判工作答卷”,是人民法院以能动履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要求把报告起草“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常规工作”,做到“干在平时、写在日常”。近25页、1万4千多字,报告是一年来50多万名法院干警“拼”出来的,拼的是依法办案,拼的是“如我在诉”,拼的是“严管就是厚爱”,这些都是对人民群众公平正义获得感的积极回应,不可谓不沉甸甸。

  ——报告是大家一起写出来的。龙年春节前夕的一个夜晚,位于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办公一区会议室灯火通明。当天下午,最高人民法院邀请司法建议相关单位、企业和执法司法工作联系密切的单位负责同志座谈,共商进一步落实司法建议,听取大家对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稿的意见建议。座谈会结束后,张军院长立即连夜召集报告起草组,逐条对照研究报告修改工作。

  ——报告是人民监督、支持、携手描绘出来的。在此之前,最高法已经召开了4场分别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新闻媒体界人士,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代表等参加的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希望大家在发言中直奔问题、把脉问诊,帮助法院把工作做实做好。”“大家上接天线,传达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下贴民心,传递老百姓的需求关切。希望不吝赐教。”……正是在这一场场深入座谈中,一条条真知灼见汇入报告,真正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审议是更为直接的监督、更为有力的支持。3月9日、10日,代表、委员们的审议讨论意见第一时间通过听会人员传回来,“有的数据升降幅度较大,作个说明更容易理解”“给‘环评报告贩子’”,定什么罪不清楚”“‘蜜胺案’应注意宣传角度,首先是重判、其次才是和解、化解矛盾。”……既有宏观要求,也有具体、专业的意见建议,既涉及文字修改,更多是对司法审判工作的关心关注。意见的背后,无不是代表、委员们严肃认真、监督支持的负责态度,无不是共商国是、共促法治的责任担当,无不是对司法审判工作的莫大鞭策。马不停蹄研究落实代表、委员意见建议,上午提出的意见,那就中午研究落实;下午提出的意见,那就连夜研究落实。“不仅要吸收到报告当中,更要转化落实到以后的审判工作中”,报告可以出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永无止境。

  一、理念一新天地宽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古人说‘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我国有14亿人口,大大小小的事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要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但曾几何时,一些地方法院还在把“收案多”、“办案多”看作是成绩,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可随着近年来法院收案呈爆炸式增长,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影响到办案质效;特别是,如此多的纠纷进入法院,反映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的要求落实还不到位。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法院该如何破题?

  主题教育中,最高法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以能动司法扛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人民法院新的更重责任,破解制约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具体落实到审判工作中,强调司法审判工作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切实做到讲政治、顾大局,通过积极主动地发挥审判职能,有力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人民根本利益,反对机械司法、就案办案。

  2023年3月在国家法官学院春季开学典礼暨第一课上,张军院长的授课让基层法院院长、高级法官们醍醐灌顶,他要求广大法官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等新理念,与其海量案件进了门、再搞“诉调对接”,不如挤出些时间用在促进完善社会治理、指导发挥调解作用等前端工作上,变以法院为主判调案件为各方联动化解纠纷,把“诉调对接”的“调”往前延伸,化被动受理为主动治理。理念首先是树起来,更要深进去、具体地落下来。最高法党组一班人坚持调研就是引导、督促,推动“办理和治理并重”在基层持续深化。理念一新天地宽。一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抓实诉源治理,促推社会矛盾纠纷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一件件司法建议、一次次工作会商,诉源治理合力不断汇聚;一系列数据有力显示,广东、浙江等“诉讼大省”去年收案数已经开始掉头回落……

  报告不仅讲“法院干了什么”,还致力于讲明白“为什么这么干”,努力把理念、思路阐释清楚;不仅在主文中讲,还在附件中新设了“报告中重要问题释义”部分,专列“为什么要抓诉源治理”“如何让行政案件数量降下来”等重点问题,以务实举措、翔实数据、典型案事例,让各方面都了解司法审判能动履职背后的抓前端治未病、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双赢多赢共赢,既是全面报告工作,也是自觉接受监督,更有利于凝聚共识,合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这场国家治理的深刻革命。人民是出卷人,法院是答卷人,这就是人民法院一年来能动履职交出的答卷。

  二、自觉担当,是具体生动的

  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是报告中处处可见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尤其是在报告第一大部分,27个鲜活案例形成矩阵,让法院人以依法能动履职、积极主动作为来保障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自觉担当更加清晰具体。每一个案例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和人,都是法治中国前行的脚步。

  大年三十拨通的电话

  “感谢最高法领导的关心,我目前还挺好的。现在在一家公司就职,现阶段就是争取多积累些经验,将来有好的创业机会、看得准的项目,还是会想去创业,对未来有信心!”

  大年三十的下午,最高法报告起草组辗转联系上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当事人梁先生,向他致以新春祝福,并询问近况和未来打算。正在老家准备欢度春节的梁先生,对来自最高法的电话感到意外,也很感动,言谈中更表达了依旧不变的创业梦想。

  三年多前,梁先生创业失利,欠下债务、无力偿还,背上沉重的枷锁。2021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实施,梁先生因此成为深圳法院受理的申请个人破产案第一人。2021年7月,深圳破产法庭裁定对其适用个人破产重整程序,并将批准重整计划的裁定书送达梁先生,要求三年内偿还全部本金,清偿本金后可免除利息和滞纳金。梁先生很讲诚信,努力打拼,积极偿债,凭着一股子拼劲儿,提前15个月完成了履约。2023年6月,法院再向梁先生送达裁定书,依法免除其余未清偿债务(若按正常计息再加上滞纳金,还要还几十万元)。

  无债一身轻。龙年新春是梁先生一家近四年来度过的最放松的春节。个人破产制度让“诚实而不幸”的创业失利者得以重启人生,有了可以轻装上阵、重新再来的机会。正如报告所言:个人可破产、可重整,更可再创业!

  近年来,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对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多有呼吁。我国境内首宗个人破产案审结执结,这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注定会留下一笔。“这个案件意义很大,今后我可以很自豪在课堂上跟我的学生们说:我们也有一件完整的个人破产案件了!”在最高法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郭雳教授有感而发说了这段话。

  法治中国强劲的脉动

  “最高法工作报告不仅全社会关注,全世界也很关注,建议用适当篇幅阐释人民法院在百年变局和文明转型背景下的定位、使命”“要重视中国司法形象的国际传播,这是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报告适当展示中国的人权司法保护形象、国家政治文明形象”“建议围绕各国老百姓都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多着些笔墨,报告多一些中西方读者都有共情的案例,向世界展示中国法院是如何处理这类问题的”“涉外审判工作取得重大进步,报告要体现好我国涉外法治建设水平”……在最高法举办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等很多都建议报告要重视涉外法治的文明形象、中国法治的国际影响。

  结合大家的意见建议,起草组更加重视这方面典型案例的挖掘和阐述视角的转变,力图通过报告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展现中国涉外法治的发展进步,展现法治中国前行的铿锵步伐,展现我国法治大国的文明形象。由此,就有了——

  ——最长的涉外法治段落。报告用了3个小标题、共711字讲述“服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成效,为历年报告这部分内容之最,这在惜字如金的两会报告中是很难得的。其中,“某境外海域船舶案”,彰显我国涉外司法效能和公信力越来越受到各国当事人认可;“我国民企海外承建体育场馆被拖欠工程款案”,不仅体现人民法院维护我“走出去”企业合法权益的坚定立场,更突出中国司法尊重并运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平等保护“一带一路”各方利益的文明形象;最高法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作用的发挥,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深受认可,调解“东方经验”漂洋过海,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联合国国际海事公约……这些都是中国司法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标记。

  ——两次刷新的案件纪录。3月8日的人民大会堂,当报告讲到“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纪录”时,现场响起热烈掌声。相信这是代表们对人民法院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促和解保企业助发展的善意,给予的最大褒奖。“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最高法二审判决侵权人销毁生产系统并赔偿2.18亿元,这已是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判赔纪录;执行中巧用交叉执行,促成全面和解,侵权方获得使用许可,面临拆除的生产设备得以保留,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再次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获偿纪录。两项纪录、双赢多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司法的善意、文明和智慧。

  ——一连串保护人民权利的数据。对465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39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依法再审改判无罪87件122人;二审开庭率增长10.55个百分点;实事求是、依法再审纠正涉产权刑事冤错案件42件86人;一、二审对16家企业、34名企业主和管理人员依法宣告无罪;做实“有信必复”,7日内程序性回复19.1万件,实质性答复10.7万件……一组组数据,传递出中国尊重和保护人权、保护产权的时代强音。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拓展至民事、行政、执行领域,中国特色企业合规实践迈向深入;大幅下调判赔标准,遏制“钓鱼式维权”,中国知识产权审判更加重视对公正合理保护和防止权利滥用的统筹;“环评报告贩子”被判终身禁止执业,司法服务“双碳”形成生动实践,中国环境资源审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入人心……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法治正以鲜明的规则引领社会,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影响世界。感受法治中国的脉动,最高法办公厅起草组的同志们参与其中,愈发内心澎湃。

  三、社会在发展,司法如何前行?

  最高法党组反复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与审判工作过去进行纵向比,我们的司法供给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面对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的需求,我们的工作仍有很大差距,甚至比以前落差更大,我们相对地更加跟不上、不适应党中央要求、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及社会发展。司法必须前行,也一直在努力前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报告当天,央视新闻频道《两会你我他》栏目邀请“两高”办公厅主任、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分别对报告进行解读。节目刚开始,播放了记者深入普通民众和法律工作者进行的随机采访:“您觉得法意味着什么?”回答:“看到性侵案件,作为一个女生感同身受,想从事法律职业去保护她们的权益”“在网上安排一大堆工作,让人感觉有点像失去休息的权利”“在审理彩礼纠纷案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修复家庭关系”“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答案各有不同,但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的共同期待。

  “没想到大家关注的,恰好在我们报告中也有回应,真的感觉到特别激动,切实体会到了参与法治进程的自豪,体会到了手握一笔、重如千钧的责任。”在手机上看到直播采访画面的起草组成员由衷感叹到。说是没想到,可其实是一直在努力去朝着做。张军院长从一开始给起草组定的调子就是:写给人民群众看、让人民群众看懂。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有哪些?

  ——我国超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工伤认定、社保缴纳等方面存在堵点,每年约5万件此类劳动争议诉至法院。“这个问题要在报告里说一说。”

  ——网络暴力“按键伤人”“按键杀人”,虽然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了司法政策,但落实怎么样?“有必要在报告中列一列数据、讲一讲案例”,促进发挥以公诉案件追究刑事责任的警示效果。

  ——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学校和家长谁来承担责任?情况复杂,不可能一概而论,但要“选取几个典型案例、明确几种常见情形,通过报告讲出去”,大家心里就能有个大概预期,根本上有利共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就这样,“置身事中”“如我在诉”,就有了报告中的“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用情断好百姓家务事”“依法惩治网络暴力”“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成长”……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引领法治引领社会

  这两天,最高法官微发布的一件“爆款”产品——新“法谚”,引发热议。大家习惯了听到“中华古法谚”“古罗马法谚”“拉丁法谚”等,各级法院挂在墙上的也都是这些,新“法谚”倒是头一次听说。从何而来?有何价值?

  新“法谚”就是新时代的“法谚”,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审判领域的具体化表达,是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贯穿审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的具体实践,根本上是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落地。新“法谚”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典型的案例,都是一次次法理情有机统一的公正裁判,但又不止于具体案例和个案裁判,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凝练、升华,进而形成一种行为规则、价值导向,以引领法治进步、社会进步。

  ——婚前同居现象越来越常见,同居不是婚姻,相互之间不属于家庭成员,受到暴力伤害如何寻求救济?牟林翰凌辱同居女友致其自杀,法院认定他构成虐待罪,确立婚前同居精神施暴须以家庭成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司法规则。这就是引领!

  ——“让符合规范的诊疗活动有保障,全力救治患者的医生受保护”这句话引发强烈共鸣,张军院长作报告刚念完这句话,人民大会堂内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段时期以来,医患纠纷备受关注。医患纠纷的处理从来是个两难问题。患者遭受疾病的折磨,医疗费用对一些患者及其家庭是天文数字;医院尽最大努力救死扶伤,往往亦回天乏术,有的就此被告上法庭,医生还要出庭。为了防止、减少一些本不该有的争讼、纠纷,一些医生“不得已”保守地治疗,对难免存在风险但总体对病人有益的治疗方案“敬而远之”。这种做法,最终损害的一定是患者的利益。报告阐释了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四条等关于医疗机构免责事由的规定,明确医疗机构善尽诊疗义务或限于当时医疗水平难以诊疗的不担责,并总结审判实践、提炼形成特定审判领域的“法谚”。这样的审判思路和理念,无疑是严格依法为医院、医生松绑,鼓励医生尽全部努力、一切可能救死扶伤、救治患者。这样的“法谚”引领、指导,根本上有利于医疗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高,是为患者生命健康负责,促进全社会健康水平提升。

  ——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2020年,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出台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然后就万事大吉了么?并没有。正当防卫在实践中适用起来依然很难。报告中介绍了一个正当防卫案例,认定过程不容易。2021年至2023年,有77名被告人被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更说明了这种不容易。所以报告讲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刑法“第二十条”还要持续落到实处。这更是持续地引领!

  最高法领导强调,工作报告当然要报告工作,这是我们的任务;同时,更要在报告中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更是我们的责任。所以,就有了报告起草过程中张军院长亲自主持召开的典型案例分析交流会,就有了遍布报告各个段落的62个典型案例,就有了深具引领意义的新“法谚”。

  一体抓实,“合”更合规律

  “审判管理是审判工作现代化的重心,独立成章分量更重、更为合理”“社会各界都很关心法院队伍建设,似乎单作一部分为妥”“一体抓实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合二为一,不仅仅是篇幅问题,更重要是符合司法规律,符合法院队建规律!”讨论报告提纲时,为审判管理和队伍建设是分是合,起草组内部一度发生分歧,但最终认为“合”更合规律。

  “审判管理是法院工作一体抓实政治与业务建设、做实公正与效率的关键所在,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落实为审判工作效能的重要抓手。”两会前夕,最高法召开的媒体座谈会进行了吹风,点出了“合”的道理,尤其强调,必须将管住“案”作为管住“人”、治好“院”的落点,把政治建设、队伍管理融入、落实在审判管理中,以管住“案”促推管住“人”、治好“院”。

  既然“合”更合规律,就要更重规律,更重如何讲出规律!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司法责任制“全面”“准确”落实有差距,就要“压实院庭长审判监督‘阅核’职责”;上级法院监督指导职责发挥不够,就要通过“规范提级管辖和再审提审”、“严格发回重审、指令再审条件”等举措,让上级法院担起应有的责任;文书上网社会关切,司法公开与权利保护如何平衡,“不用回避,坦诚报告”;审判管理得有抓手,抓手符合司法规律才管用,所以要讲清楚新的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公告送达机制改革小切口、效果好,可以“公而告知”,让群众受惠……

  “主文受限于篇幅,可以在附件中讲清楚!”因此,今年最高法工作报告附件中新增了“报告中重要问题释义”。其中,多个问题讲的是这方面问题。如: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裁判文书网各具什么功能?为什么要落实院庭长“阅核”?审判质量管理指标体系重构带来哪些变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数了数,报告中“做实”、“抓实”等各类“实”字,共计出现95次。这是一份实干担当体现在字里行间的报告,也是人民法院向党和人民作出的、紧扣一个“实”字抓好2024年工作的承诺。全国两会即将胜利闭幕,大江南北迎来姹紫嫣红。法院人将聚焦“公正与效率”审判工作主题,突出问题导向,严格公正司法,全面提升审判工作质效,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加力,再出发!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