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左旗法院:以“法院+X”模式探索执源治理新路径
2024-04-12 16:30:4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人民法院聚焦司法公信建设,以财产保全、联动共治为着力点,变“末端执”为“前端治”,创新打造“法院+律所”“法院+调解员”“法院+网格员”执源治理新模式,多向发力以保促调、以保促执,将诉源治理、执源治理工作彻底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全面助力社会诚信建设。

  “法院+律所” 舞出执源治理新“律”动

  为防止债务人规避给付义务,确保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能够全面履行,该院组织全旗各律师事务所召开座谈会,鼓励律师发挥双向引导作用,在律师代理申请方案件时,积极引导其申请财产保全,在律师代理义务方案件时,主动向其释明不利后果,引导其自动履行。同时,法院对能够提供具体财产线索的案件,及时采取保全立案,对不能完全提供财产线索的案件,开通律师保全绿色通道,支持律师查找义务方财产线索。通过上述措施扩大财产保全适用范围,提升义务方自动履行率、降低进入执行程序案件数量,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维护司法权威。

  “法院+调解员” 创造执源治理新“调”件

  该院坚持在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下,与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深入协作,将已生效的诉讼案件积极主动纳入到人民调解平台,由人民调解员督促义务方积极履行;对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或督促履行的案件,通过调解员主动向权利方释明财产保全的效力、作用,积极引导当事人采取财产保全的措施,为纠纷实质性化解奠定基础;对调解员开展专项培训,帮助其提升对财产保全的认识,推动调解员提高专业技能,在诉讼前端深耕细作诉源、执源治理。

  2023年8月,被告李某通过微信向原告张某借了3万元用于创业,并承诺6个月内一定还上。6个月后,当原告通过微信联系被告时,发现对方已将自己微信拉黑,原告在无法联系上对方后,无奈将被告李某起诉至巴林左旗法院,立案中同时申请了财产保全措施,依法冻结了被告名下的银行存款。不久后,失联已久的被告主动来到法院,在随后的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发挥“接地气”特质,动真情,说真话,将情理与法理相融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被告当场给付了欠款。

  “法院+网格员” 描绘执源治理新“枫”景

  该院依托巴林左旗“五级调处”“三级联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以法庭为“纽带”网格员为“齿轮”,辐射带动乡镇苏木全域;2024年初,以隆昌法庭和碧流台法庭为试点,创新实施“法院+网格员”执源治理模式,利用网格员深入基层农村牧区、田间地头的天然优势,最大限度调动网格员的积极性,引导其走村入户向群众宣讲执行法律知识,并主动配合提供义务方财产线索,提升财产保全比例,倒逼义务方主动调解,保障胜诉方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司法公信力。

  2020年6月,被告陈某在原告林某处借款一万元,后经原告多次催要,被告一直未偿还,2024年1月,原告林某将被告陈某诉至巴林左旗法院,随后巴林左旗法院判决被告陈某给付原告林某借款一万元。

  承办法官在该案审结后,着重强化对判后当事人履行义务的及时督促和正面引导,最大限度的调动网格员积极主动向被告人释明履行期限、履行方式、及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并耐心地为其答疑解惑、释法明理。被告人最终及时履行了判决义务,巴林左旗法院第一时间为林某出具了《自动履行证明书》,既保障了原告的合法权益,又让被告主动履行义务的行为得到了“褒奖”,彻底将问题解决在“执行前”,实现了降低执源、案结事了。

  为使诉源治理效果有效延伸至执源治理,巴林左旗法院在打造“法院+X”模式的同时,精准打通部门内部脉络,出台“立审执一体化”执源治理实施办法,将执源治理贯穿诉前调解、立案、审判及执行全过程,以全方位普法宣传、发放财产保全提示书、设置派驻执行组、执前督促履行制度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执行案件数量,形成“在立案阶段考虑执行、审判阶段兼顾执行、执行阶段扫除障碍”的工作架构。

  据悉,2024年初至今,该院财产保全自动履行案件16件,诉讼程序中经承办人督促履行案件116件,执前督促履行完毕案件72件,为书写社会诚信建设新篇章贡献司法新能量。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