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普通话立法 该不该“PK”“粉丝”
2005-09-22 15:06:54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姚丽萍
  今天上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立法专家热议新词汇规范和上海方言保护——

  随着新词汇不断涌现,有人惊呼,汉语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比如“妹妹”变成了“美眉”,而“美眉”的含义比“妹妹”丰富得多。又比如两个人比试比试,不流行说“单挑”了,如今流行说“PK”……

  面对网络语言、外来词汇、各地方言,“正统”的语言文字该不该、又如何海纳百川?关于语言文字保护的地方性立法又该如何尊重语言发展规律?   

  今天上午,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

  如何规范新词汇使用?如何保护上海方言?成为立法讨论中立法专家热议的话题。

  1 “美眉”等如何规范?

  “知道‘玉米’是什么吗?”记者问一位年过半百的立法专家。专家马上回答:你不是在玉米地头这么问,我就知道你说的是一个“小超女”的歌迷。

  记者再问:“粉丝”是什么?

  立法专家脑筋急转弯:肯定不是吃的,不就是一大群歌迷、影迷嘛。

  至于什么是“美眉”,立法专家说,这太简单了,就算是“菜鸟”也知道,漂亮的小姑娘嘛。

  可当记者拿同样问题问石库门里的一位老妈妈,老妈妈根本听不懂。记者解释了一番,老妈妈说:“妹妹,你怎么瞎话连篇呢!”

  是的,当“玉米”不再只是指称一种粮食,“粉丝”不再只是一种南北货,“美眉”并非“美丽的眉毛”,它们的新义,有人了如指掌,有人不知所云。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当这些词语在交际引发了障碍,人们担心,汉语的纯洁性遭遇了挑战,应当立法规范。

  但语言学家以为:对网络新词语不必过虑。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生导师李熙宗教授说,不要担心汉语的“自净能力”,不论是“玉米”“粉丝”,还是“美眉”,在人们的话语中,它们是去是留,语言的发展规律自会作出决定。

  “要论寿命长短,我认为‘美眉’第一,‘粉丝’第二,最短命的是‘玉米”,这是由汉语词汇的生成规律决定的。”李熙宗教授说,伴随一场狂欢式的娱乐活动结束,“玉米”在人们口头出现的频率自然会越来越低;但各种文体活动还在,“粉丝”依然会出现在网络、日常交流和平面媒体中。

  至于“美眉”,它能从网络上走下来,活跃在年轻人、知识阶层人士的口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词本身含义美好,表达亲切,很容易被接受。网络不消失,社会心理不变,“美眉”就会长久地存在,只不过这个词大多数时候还是用于非正规场合。

  【立法观点】网络词汇应允许用

  除了语言的规律决定词语的“寿命”,对网络词汇的取舍,立法能做点什么?

  在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谢天放看来,对发展中的网络词汇不宜作简单化的绝对禁止,立法要规范汉语词汇,不是说在私下交流的时候不可以说“玉米”“粉丝”和“美眉”,而是说,对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或者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网络新词,应该允许使用。但是,在国家机关公文、汉语文出版物和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规范的网络词汇。

  2 上海话需要“保卫”?

  最近以来,“保卫上海方言”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小孩子说的上海话“变味”了,有人担心,长此以往,上海话岂不是要消失了吗?推广普通话,同时“保卫”上海话,把上海话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前一段时间,人们有过这样的迫切愿望。

  不过,方言学专家、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游汝杰教授说:“不必担心上海话消失,因为上海话不是一成不变的。”游汝杰的学生去做方言调查,发现老年上海人、中年上海人、青年上海人对同一个词的发音是有差别的。

  方言研究也表明,上海话的词汇系统也在变动,其中不少词语来自其他方言。因为,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各种方言伴随移民进入上海,各种语音、词汇、语法经历长期的磨合之后,上海话终于自成一体。直到今天,上海话也没有停止从其他方言中吸收新词汇。前一阵子,来了一个很流行的东北话词语:忽悠。不管你个人喜欢不喜欢,这个“忽悠”的确活跃在很多土生上海人的唇齿之间。

  推广普通话,上海话并不会因此受到挤压,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社会功能。比如,一个公务员必须会说普通话,等下班回了家,公务员或许更习惯跟家里人说说上海话,这种“双语现象”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都存在。

  社会语言学的规律决定了普通话和上海话各司其职,人们不用担心方言会受冷落甚至被遗忘。游汝杰透露,一项对8000多名上海中小学生使用沪语状况的初步调查表明:大多数小朋友都会说上海话。

  【立法观点】不必涉及方言保护

  “我年轻的时候担心将来还有谁要听沪剧,现在看来真有点杞人忧天!”法学专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沈国明说,方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非正规的场合,人们说不说方言,是由人的社会心理、环境、习惯等因素决定的。使用什么语言,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法律规范对抗不了社会规范,再说,沪语并不是弱势方言,因此,地方立法可以不涉及如何保护上海方言的问题。

  3 “PK”到底能走多远?

  “‘PK’是什么?”看着报纸上频频出现的“超女PK”,《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迷惑了。专门问了几个学生,陆谷孙这才明白了,原来“PK”来自于电脑游戏中的“杀手游戏”,把它引申到比赛中,比如超女打擂台,人们就会说某某“PK”某某。这个词要是翻译成汉语,可就没“PK”那么简洁了,很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如今超女比赛早已结束,但陆谷孙还是经常收到各种跟“PK”有关的短信。

  在陆谷孙看来,“PK”恐怕还要继续流行一阵子,因为,电脑游戏还在。而且,“PK”既然能简单生动地表达比较复杂的汉语语义,好多人也对它的意思了然于心,话到嘴边,自然就会说出来。

  陆谷孙说,外来词汇是丰富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今,汉语中有不少词语都是音译或者意译的外来词。“干部”“逻辑”,这两个词现在属于汉语的基本词汇,人们会以为它们原本就是汉语词汇。其实,“干部”是从日语中借来的,而“逻辑”是个英语词汇的音译词。它们不但没有污染汉语的纯洁性,反而丰富了汉语词汇;经历了语言的大浪淘沙,它们没有被淘汰,反而在汉语词汇大家族中融合得“朗朗上口”。

  比起“干部”“逻辑”,“德律风”就短命得多。看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那时候的人不说“电话”而说“德律风”,现在,大家只说“电话”,听不见“德律风”。和2个字的“电话”相比,3个字的“德律风”就不够简明,所以,人们自然会选择简明的“电话”,淘汰掉比较麻烦的“德律风”。

  如今,还有多少人不知道“WTO”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人喜欢用“WTO”,不就是因为“WTO”说起来简洁么?但“PK”到底不是“WTO”,“PK”到底能走多远,这要由社会生活来决定。  

  【立法观点】建议宽容外来语汇

  那么,对于外来词,地方性立法可以做出什么规范呢?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夏秀蓉说,上海的开放度比较高,外语的进入和使用应该有比较自由和便捷的空间,在坚持母语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语言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体现了现代化城市海纳百川的文化雅量,建议在地方性立法中增加有关内容。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