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与艺术
2017-04-05 16:47:0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周陈华
  《扁鹊见蔡桓公》是载于《韩非子·喻老》的一篇文章,因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早已为公众所熟知。大意是,扁鹊进见蔡桓公时,当发现对方体有疾病,就当即点出。可蔡桓公却矢口否认,并讽刺其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就这样,虽然疾病一步步发展,可桓公面对扁鹊的陈述,非但不听,还非常“不悦”,直至病情发展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的地步而一命呜呼。

  正是这则故事,千百年来,蔡桓公被贴上了一个“讳疾忌医”的标签。然而,细细品来,对于蔡桓公这种解读乃至嘲讽仍是值得推敲的。

  原因很简单。古往今来,寻常百姓尚且渴望延年益寿,更何况王侯将相?生命健康作为享受世间荣华富贵的前提,一些堪称雄才大略的君主,如秦皇汉武,尚且都无所不用其极,偏信江湖术士,幻想长生不老。蔡桓公作为诸侯国君,领有封国的土地、财富和人民,生活自然是锦衣玉食。他难道不在乎自己的健康吗?倘若确信身体有不适或急症,他本能的第一反应必然是寻求最好的医生,探求最优的方法,乞求在最快时间内恢复。

  可以说,即便蔡桓公客观上有讳疾忌医的行为,但他主观上绝对不会有这种心态。那他为何对扁鹊的“忠言”和“真理”满是不屑与反感呢?

  一方面,桓公的心理有警惕性。虽然后世公认扁鹊为神医,但作为“当局者”,蔡桓公面对这个同时代的医生时,其怎么可能轻信其说自己有病就有病呢?况且,桓公当有疾“在腠理”、“在肌肤”时,身体机能并未出现不良反应,乃至生活如常。如果扁鹊真是一位“好治不病以为功”的不良医师,那蔡桓公付出的将是金钱和声誉的代价,甚至会沦为诸侯笑柄。

  另一方面,扁鹊的作为有局限性。虽然实践印证了扁鹊的全部判断,但其在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根链条上却存在诸多不足。从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扁鹊抛出的一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话语,这好比对一个一切照常的人说了一句“你有病”之类的话语,这岂不引发对方反感?即便后来,疾病加重,扁鹊也仅是分析症状,并最终以一句:“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的感慨告终。面对病人,他没有将问题讲明白、将病理讲透彻,也没有通过其它大臣共同劝谏桓公治病。

  可以说,蔡桓公疾病的加重,乃至到最后的病入膏肓,其自身存在不足,但扁鹊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施展医术也是门艺术,这一点还是有欠缺的。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在众多职业中,医生与法官间最具可比度,前者医治是身体之病,后者是社会之病。扁鹊之于蔡桓公,就好比法官之于当事人,他的教训当成为法官前进的经验与力量。

  这则故事充分说明,法官的权威并非与生俱来,即便高明如扁鹊,也应当经受得住当事人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法官不仅要对问题看得深、析得准、辨得透,更要对矛盾说得清、道得明、解得开。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法官心中要有“顶天梁”,要以过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拿出体现公平正义的精准方案,继而要善于“搭桥梁”,包括知识的学与用,众智的集与筹,倾尽全心、用尽全力、拼尽全劲,让当事人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实现社会矛盾高效化解与群众司法获得攀升的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吴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