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贫困生树洞”为何会“刷屏”
2021-11-27 22:34:33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杨朝清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多位清华学生表示,文章直抵人心,深受感动。(11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互联网时代,优秀的传播要充分调动人们的情绪、情感、欲望和认同。如果说名校的光环和励志的故事吸引眼球的话,清华贫困生背后关于城市与乡村、现实与远方、贫困与财富、青年与梦想等各种关系重叠组合在一起,具备了舆论燃爆与持久的基本条件。每一组关系,都会刺激人们多重的身份认同,情感的涟漪就这样一波一波荡漾出去,“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不同的家庭拥有不同的生存生态。不论是想省钱不参加班级同学聚会,还是“只吃米饭蔬菜也能长肉”,抑或每月400元生活费每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家乡小学生,从小地方进入大城市,没有钱,有的只是和别人的差距……然而,一些寒门学子并没有被现实击垮、没有被苦难压倒,而是在苦过、累过、哭过之后变得更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哪怕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坚硬,内心也依然有柔软地带,精神世界也依然“向阳生长”。

  有些文字之所以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不仅在于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力量,也在于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精神成长。透过一篇篇文章,观众们见识了寒门学子命运的坎坷、人生的悲苦和求学的不易,感受到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力量,感受到他们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承受了更多的艰辛与悲苦。寒门学子的求学故事,不仅是破茧成蝶的角色蜕变,更是对信念与理想的执着与追求。

  缺乏财富积累和社会资本的农村家庭,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并非易事;在一些寒门学子求学道路上,正是有了一些好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扶,才能让无力者有力、给奋力者以托举,才能让寒门学子前进的方向未曾迷失、希望的火把未曾熄灭。“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不仅接受了他人的善意和温暖,也传递了善意和温暖,在助人自助中实现爱心的闭环。

  从“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的黄国平,到“放牛娃成长为北大博士”的肖清和,再到“清华贫困生树洞刷屏”,寒门贵子之“贵”并不局限于他们后来的身价倍增,也在于他们通过苦难的磨砺实现了精神成长,具有同龄人不具备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内心。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笃定的价值追求,长期生活困顿却没有因此心灵扭曲、精神荒芜而是身心健康成长,即使物质匮乏却也精神丰盈、对他人充满善意和温暖,寒门贵子身上不仅寄托着众多平民家庭改变命运的希冀,也承载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对孩子成长成才的渴望。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