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电台年代
2012-06-14 16:50:1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葛涛
  早上开车送女儿去上学,打开收音机,收听到一档名为“江西民生广播”的电台,其中7点半开始的一档节目是“岁月留声机”,主持人为大家播放某位艺人的歌曲专辑,中间穿插着他们的故事,主要是介绍每位艺人或喜或悲的人生经历。在洋溢着浓郁音乐气息的狭小空间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毕业不久的那段美好时光。

  那是个毕业后有工作分配但须搞“一刀切”,所有同学都必须分配到乡村教书的年代。虽有万般无奈和不甘,但和其他同学一样,年轻气盛的我也背起行囊离开并不温暖的家,带着美好的憧憬,奔向准备实现自己美好抱负的工作地。尽管那时,我还未成年。当时从没想过在乡下一呆就是七年,也没想过美好的青春岁月将在小城镇上度过,只是天真地将下乡教书当成一个过度的跳板,期待着亲人能实现两年后将我调回城区的,甚至不是很明确的承诺。

  因为有能被调回去的希望,所以即使是来到条件艰苦的乡镇,也不觉得苦,只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绿;堤坝,是那么的美;人,是那么的好。常常给同学写信,告诉她们,自己这里有多么多么的好,环境有多么多么的美,并热情邀请同学来自己这里来玩,以至于有几位玩得要好的同学分别应邀而来。

  那时小镇上信息很封闭,电脑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写信完全是用手亲笔写,那种一笔一划的、用笔书写的、带着淡淡墨水清香或信笺香味的信。每每写好一封信,便小心翼翼地贴上邮票,封好信封口,再小心翼翼地投入乡镇邮政所邮箱。然后,就是数着日子盼望回信。在盼望回信的日子里,生活变得有所期待,总是在骑着绿色自行车的邮递员从上班地方经过时,既紧张又害怕地看着邮递员从绿袋子里拿出的一小叠信。当收到了自己的信时,总是很高兴,慢慢咀嚼着看着信中的一字一句;没有收到信时,心中叹口气,安慰自己说,下次邮递员来了就会有信来的。这种期盼,就像燕子期盼南飞,孩子期盼过年一般,打发了部分枯燥单调的乡村执教生活。

  说是生活枯燥单调,其实一点都不夸张,即使对于我这个当时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亦是如此。对于这种感觉,我曾多次和其他也同样曾在乡村工作的人谈到过,他们也和我有同感。因为最多一周回家一次,甚至一月回去一次,生活过分枯燥单调,所以总是找一切可打发时间的事情来做,比如写信,比如收听广播电台,比如练习毛笔字和简笔画,比如教学生跳舞。在九几年的乡下,和同事共同挤在一间五平米不到、摆了两张床两个桌的的简陋小屋,没有电视,没有烤火设备,仅有的只是一台双卡收录机。晚上,我和室友从乡镇府吃完晚饭回到小屋,常常是伴着磁带或广播电台的节目,两人聊聊天,或是静静地听着流淌的音乐。那时总是很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位电台主持人,用那种略带磁性的嗓音,面对着看不见的听众,在寂静的夜空侃侃而谈。那时的音乐要用磁带播放,一旦磁带被收录机磁头卷带了就不能听歌了,不像现在的网络那么方便。所以,常常很重视对收录机的保养,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棉签或棉花沾着酒精,仔细地清洗着磁头;对于喜爱的磁带,也总是一盒一盒地装好,生怕让它沾了灰尘。如今,听歌不仅不用磁带了,连光盘也用的少,一般都是上网下载爱听的歌,虽然途径快捷方便了,但总觉得像快餐速食一般,少了点什么东西似地。

  那时,乡下经常停电,所以蜡烛是必不可少的物品。一旦来了暴风雨,小镇便马上停电,这时我就会在小屋点起一段小小的蜡烛,让温馨的烛光在雨天温暖着寒冷的身体,并让它在风中欢快地跳动,带动跳跃的思绪一起在风中摇曳。

  如今,随着科技化、信息化的高速运转,上网发电子邮件、听歌,大部分事情在家里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便能完成,生活方式便捷了不少,就连收听广播电台也只是开车时偶尔做的事。只是不知道,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我们是否能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变得慢一些、简单一些?那些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东西,我们能否把它留住呢?在这个网络化时代,我不禁怀念起用笔写信、听电台节目的年代来了。
责任编辑:马尚田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