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中国政治协商平台上的民主舞步
2014-03-12 16:43:0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邢利宇
  “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3月3日,俞正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的这句话,言犹在耳。

  彼时,俞正声在其首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还说,要更多更好搭建平台,拓展民主形式,增加协商密度,让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并重申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

  9天过去,俞正声在政协闭幕会上提出三个“尤其需要”,称此次会议充分发挥了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机与活力。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则说,要营造真诚协商、平等议事的民主氛围,运用好政协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诚哉斯言。2013年10月,双周协商座谈会为中国政协所恢复。这是1950年由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创立的一种民主形式,至1966年,举行了上百次,其后中断、“消失”40余载。双周协商座谈会的恢复,大大增加了协商密度,被视为协商民主的一次“回归”。

  在政协活动中,民主往往以委员“愿讲话、敢讲话、讲实话”的方式体现。让委员透过提案、大会发言、小组讨论等畅所欲言,为民众说话,替百姓发声,从善如流,可谓“民主”。反之,民众不喜欢的是“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长官意志”。

  本次政协会,共举行全体会议5次、小组会议8次、界别联组会议1次、提案协商办理会1场……多种协商平台,为政协委员们提供了广阔话语空间,大至深化改革开放、宏观经济走向、社会和谐稳定、港澳台侨联谊,小至老百姓关切的民生热点、衣食住行、所思所盼。

  比如,中国现有4000万建筑工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农民工工伤认定难,伤后待遇落实难,工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有委员为农民工工伤维权建言。

  中国现有2.79亿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城乡间流动未成年人中处于缺管、失爱状况的数以百万计。有委员为他们发声,呼吁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系,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持最低限度的容忍、最高程度的保护。

  “小窟窿不补,漏大洞”,有委员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出主意,有委员为缓解医患矛盾想办法,有委员提出食品安全相关监管建议,一众委员疾呼治理大气污染刻不容缓……

  还有委员围绕一些热门话题展开争论,如转基因农产品能不能、怎么上市?中国还要不要继续发展核电?网络金融新事物是管控还是疏导?

  在政协的平台上,争论是民主的一种舞步,然忌泛泛而谈,要理性,不走极端。诚如政协常委会报告所提倡的“新三不”——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

  随着网络的发达,民主问政还新添善舞“长袖”,一是“微博”,经此途径的问政热从2010年起在“两会”上延烧至今。二是“微信”,兴起不到两年已成为政协委员了解社情民意的便捷渠道。

  “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在中国社会矛盾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种问题浓缩式爆发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李金河曾指出,协商民主制度,不仅为执政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健全的协商议事渠道,更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供广泛协商对话的平台。

  一年一度的政协大会12日落下帷幕。5000余件大会提案涉及方方面面,指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诸多沟坎,并提出解决建议。“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集思广益、汇集众智,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稳扎稳打地前进。”俞正声在当日的闭幕会上说。

  此间观察人士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民政协发挥着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其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必将助推中国的民主政治,终有一日让世界刮目相看。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