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锡五”闪耀陇东高原
2018-03-01 20:31:4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赵志锋 潘静 罗鸿 黄建国 刘怀渊
现场调处邻里纠纷
  早春的陇东高原,“冬眠”尚未结束,一座座黄土堆积而成的山峦,层层叠叠、沟壑纵横,尽显岁月沧桑。70多年前,著名的“马锡五式审判方式”就发源于这片厚重的黄土大地、革命老区。

  2月28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记者“今日我当班”体验式采访走进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法院,和干警们一起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司法活动,追寻当年马锡五“一刻也不离开群众”的足迹,深切感受到了新时代的“马锡五”依然闪耀在陇东大地。

  立案窗口:绿色通道“一优两快”

  “法官,我从外地赶来的,麻烦能帮我先看下诉状吗?”一大早,记者步入镇原县法院立案大厅,恰逢田先生前来办理立案。

  “你是什么案子?”法官刘振乾热情地说。

  “别人拖欠我的劳务费不给,我们干活的民工年都没过好。”

  刘振乾接过田先生手中的立案材料翻阅了一下,决定为田先生开启立案绿色通道,把他请进了接待室。

  接待室内布置简洁,双方落座后,法官开始了立案形式审查工作。

  原来,田先生和其他农民工一起曾在镇原县承包工程,工程都快完工了,老板却无故“消失”了,以致4万多元薪水面临“打水漂”,无奈只得提起诉讼。

  经过一番审查,刘振乾认为该案属于受理范围,并耐心地给田先生解释,诉状中混同了劳务费和材料款等不同诉求,需要对诉状格式和诉求表述进行修改,然后再进入立案程序。

  细心的立案庭庭长米轶群还当场为田先生计算出案件诉讼费为1010元。

  田先生离开后,米轶群向记者解释说,在立案中如遇老弱病残、学生等弱势群体及涉农民工工资等民生案件时,法院随时启动“一优两快”的绿色通道,即优先提供咨询解答、快速审查诉状、快速办理立案手续。

  “春节前后,务工人员群体性返乡,往往是立案高峰,昨天我们就接待了70多名立案群众。”趁着工作间隙,记者和米轶群攀谈了起来。

  “一般早上几点就开始特别忙了?”

  “早上10点以后,因为镇原县地处偏远山区,最远的殷家城乡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路,群众在路上需要时间。”

  米轶群还告诉记者,自从实行立案登记制以来,法院年受理案件数量平均增幅达到28%,立案庭案多人少矛盾凸显,但大家克服困难,3名工作人员默默承担着年均3600多件案件的立案登记工作,及时立案率、立案准确率达到99.99%。

  巡回审判:法庭开到农家院落

  离开立案庭,听说开边人民法庭法官杨俊杰上午受邀到开边镇解放村现场调解一起积存30多年的邻里纠纷,记者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

  年轻的法官杨俊杰曾两获全市法院办案标兵,还荣立过个人三等功,近三年办理案件401件,无一改判或发回重审,调撤率达到72%,是当地群众非常信任的新时代的“马锡五”。本来,今天他因为年幼的孩子生病请假,但接到邀请,依然赶往现场。

  三张小方桌,十几把高矮不一的凳子,以蓝天为幕,以当事人路某的院落为席,一个简易的调解现场早已布置妥当,悬挂在巡回审判车上的“镇原县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几个大字,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耀眼。

  10时30分,在杨俊杰的主持下,这场别开生面的诉前调解在群众的旁听中拉开帷幕。

  “路家打的井影响了我家窑洞,都裂缝了,我要求恢复地界原貌!”当事一方席某率先发言。

  “井都打了30年了,况且你们家窑洞打到了我们家院子下面,我都没说啥!”路某也毫不客气。

  一开始,双方就剑拔弩张,各持己见。

  事实上,这是一起陇东高原上最为常见的邻里纠纷,当地村民依靠坚固而深厚的黄土,凿窑洞而居,窑洞的上面往往就是别人家的庄子。

  路某、席某就是这样,路某家的宅院,就在席某家窑洞的崖背之上。

  30多年前,路某家人为解决饮水问题,在地界处凿了一口水井,原本世代友好的两家自此产生矛盾。

  今年初,路某在其院子东侧土粱挖取土方扩建宅院,致使其院子距离席某窑顶只剩下2米的距离。为此,席某以路某危及其窑洞安全为由发生争执,村镇干部多次调解都未果,决定邀请当地法庭的法官杨俊杰主持调解。

  为此,杨俊杰和镇、村调委会成员组建了五人调解团队,对这起宿怨较深的纠纷进行调停。

  “这个方案,我觉得不行!”

  “我也不接受。”

  调解人员提出的几个解决方案,都遭到了当事人的拒绝。

  见此,杨俊杰当场向双方分析案件通过判决、调解、强制执行等途径解决的利弊得失,并抓住路某急于外出务工、席某担心即将到来的雨季对窑洞浸水的心理,动员双方适当妥协。

  经过一个多小时融法、情、理的耐心调解,席、路两家最终达成了协议,路某一个月内在其宅院东侧采取硬化防水措施,以防雨水渗透危及席某窑洞。

  至此,一起困扰镇、村两级组织几十年的相邻纠纷,在法官的指导下顺利化解。

  在返回开边法庭的路上,杨俊杰告诉记者,巡回法庭在田间地头、农家院里开庭、调解,既让群众少跑路,减轻诉累,又让群众在家门亲历庭审,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效果很好。

  镇原县法院院长李文科介绍,多年来,镇原县法院传承“马锡五式审判方式”,充分利用巡回审判车,深入村组就地审理、调解案件,仅2017年就这样审理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件63件。

  执行攻坚:一年有300天在路上

  来到镇原县法院之前,记者就听说该院有一个“老朱”,在全省法院系统小有名气。

  “老朱”就是镇原县法院执行庭副庭长朱世源,全国、全省法院办案标兵。见到他时已是午后,这位身材魁梧的法官见面就说:“我们的执行团队,不是在执行,就是在执行的路上。”

  今天下午,老朱和他的团队要去上肖乡执行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还要回访一名司法救助对象,并邀请记者一同前往。

  在前往的路上,老朱向记者介绍了将要执行的这件借款合同纠纷案件。

  2014年8月,文某以客运周转为由,向银行贷款5万元,并由其在学校当老师的表姐夫刑某的工资担保。贷款到期,文某未能归还剩余贷款本息。

  2017年10月,经镇原县法院判决,文某和刑某仍未能履行清偿义务。今年初,该案进入执行程序,文某以经营亏损为由无钱履行,法院遂决定依法冻结担保人刑某的工资账户。

  14时30分,执行团队到达上肖某学校刑某的办公室。老朱反复向刑某耐心解释了有关法律规定,并一再说明该笔贷款系农户信用贷款,拒不清偿将影响到全县“农担贷”项目的启动。

  因刑某因故不愿主动履行,老朱带着他的团队转头直奔上肖乡信用社。仅用了20多分钟,执行款就成功划入法院执行专户,案件顺利执结。

  划款期间,老朱笑着对记者说:“执行工作最大的难点就是‘人难寻、钱难找’,所以一年365天,我大约有300天在出差执行,有些案子跑十几趟都找不到人。”

  “今天的执行算是比较成功的,起码我们将款子划拨过来了。更多的时候,我们跑了一整天,使用了洪荒之力,连人都见不到。”老朱自嘲道。

  老朱透露,5年来,镇原县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800多件,执行结案1700多件,结案率达93%。特别是2017年11月份,在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派驻督导组的大力协助下,6天时间执结29案181.9万元。

  车辆穿行在阡陌交织的屯字塬上,最后抵达屯字塬边的一户人家,见到了回访的司法救助对象段某。

  段某拄着拐杖,和他年过七旬的老父亲在家门口迎接大家。

  段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导致左腿高位截肢,因被执行人张某实际执行能力欠缺,在支付了12300元后再也无力赔偿。

  为了帮助段某渡过难关,老朱去年9月为其申请了9万元司法救助金。去年腊月二十七,经过多次努力,被执行人张某也赔偿了1万元,并答应剩余的4万元会积极赔偿。

  在段某家的院子里,老朱和段某聊了起来。

  “今天来主要是对你的案子进行回访,顺便看望一下你,身体恢复的还好吗?”

  “身体感觉还不错,就是一阵一阵的,下雪下雨就会很疼。”

  在段某家中,老朱再三鼓励段某重树生活信心,并表示法院会继续千方百计帮他执行到剩余的钱款。

  从段某家出来已近黄昏,暮色渐暗,落日的余晖洒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坎坎上,温暖着塬上千家万户。此刻,记者仿佛梦回70多年前,看到了马锡五在这片大地上忙碌的身影。

  “一刻也不离开群众”,这是毛泽东主席对马锡五当年的评价,也是记者一天体验式采访对法官最为深刻的感受。近年来,镇原县法院积极推动司法责任制、新型审判团队组建等多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年均结案3600件以上,并借助文化大县人文底蕴,做深做细做实司法为民,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

  “全国法院‘两评查’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优秀法院”、连续五年全市法院绩效考评第一……镇原县法院获得的无数荣誉,见证了陇东大地传承并践行着“马锡五式审判方式”,见证了一个个新时代“马锡五”式的法官付出的艰辛和汗水,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边江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