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北京西城区法院助力首都核心区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纪实
2018-04-02 10:33:2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杨雪
  1月9日,近代著名法学家、清末修律的代表人物沈家本的故居华丽转身,作为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始建于明朝的护国观音寺,建筑本体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如今,观音寺中自建房逐一拆除,本体腾退项目加速收尾,建成大栅栏历史文化馆指日可待。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横西街13号的粤东新馆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活动场所。原址腾退修缮后筹建的戊戌维新纪念馆正在按计划实施。

  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顺利腾退、修缮和利用,彰显了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为推动首都核心区古都风貌保护工作的使命和担当,起到了很好的法治宣传和示范效果。

  弥足珍贵的沈家本故居腾退

  西城区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去年一直在如火如荼的施工修缮中,如今这里成为了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和中华法治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向中外观众开放。

  谁能想到,一年多之前这里还是一副破败的模样。木质大门已看不出颜色;门口的杂物落满灰尘;私搭乱建的棚子、砖房将院子分隔成一条条狭窄的巷子,有些地方仅容人侧身经过;屋顶杂草丛生;小屋里拉出的电线分隔着天空……沈家本用于藏书的“枕碧楼”,岌岌可危。只有一个地方,还能看出院落的不凡身世,那是一块被杂物遮住的白色石碑,上面写着——“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法学家,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先驱,为中国从近代法制走向现代法治奠定了良好基础。自1900年被任命为刑部侍郎,至1913年逝世沈家本一直住在这里。1905年,沈家本在院子的东侧建起了一栋两层木质小楼,即后来被命名为“枕碧楼”的著名书斋,沈家本的许多著作都在这里完成,楼中曾藏书五万余卷,当时政商名仕和学者均聚会与此,一时颇负盛名。

  世事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这里作为直管公房用来解决普通百姓的居住问题,直到今天。

  其实早在1990年,沈家本故居就被公布为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然而20余年来,沈家本故居中的住户只增不减,违建也越来越多。不仅故居的原始面貌被完全改变,连有大量历史价值的砖瓦、墙壁和房间都被破坏和毁损。

  “文物保护,刻不容缓。早一天腾退,隐患就早一天解决。”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说。

  2014年,西城区编制“十三五”文物保护行动计划,首次提出要成主题的、有规模地实施文物建筑腾退。几经讨论,会馆和名人故居类的文物建筑被列为重点,政府掌握产权的直管公房类的文物建筑先行试验。

  此时,沈家本故居所在的“宣西北”棚户区正要按照居民自愿腾退疏解的政策进行改造。文物部门结合文物建筑保护行动计划提出要求:“棚改区内的文物建筑必须腾退,而且要先行腾退”。这片区域,除沈家本故居外,还有杨椒山祠、太原会馆、东莞会馆和龚自珍故居5处文保单位。

  沈家本故居,成了第一批启动腾退的项目。腾退工作启动之初十分艰难,沈家本故居涉及腾退居民80余户,300多人,居民的想法和诉求各不相同,很难达成一致。

  文保腾退工作难在何处?

  在许多文保专家看来,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是一种难度大、成本高,但又不得不采取的文物保护方式,目的是为了避免不恰当的使用对文物造成进一步伤害。

  文物建筑虽然名气大,但实际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以粤东新馆为例,其西跨院已经变成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着20多户人家,搭建了二三十间自建房,三进的四合院显得破败拥挤,院内还堆放了很多垃圾,生活十分不方便。

  在这个四合院里居住的赵女士表示:“很多邻居都搬走了,我们也盼着早点搬迁,但是担心政府会将他们安排到偏远地方。”据西城法院调研发现,居住在文物建筑中的住户普遍担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补偿标准过低、自建房面积无补偿、安置房偏远、就医上学不便等问题上。

  沈家本故居腾退中,西城区政府参照棚改腾退的政策和标准,由文物管理使用单位依据公告与居民解除租赁合同,政府出面动用财政资金和对接安置房源给予补偿安置。即使这样,仍有一批涉及腾退的租赁合同案件进入法院。

  西城法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涉文保腾退合议庭。合议庭成员袁佳法官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承办案件之初该院院长蔡慧永的嘱托:“文保腾退案件关涉古都历史风貌恢复,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处理的好,可以为子孙后代保留历史记忆,留存文脉火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因此,合议庭在审理案件时,充分厘清公房租赁合同纠纷的相关问题,详细调查每户租户的具体情况,依法做出相应裁决。

  案件进入执行阶段后,执行庭领导在执行前通盘考虑剩余住户的腾退工作,多次前往项目指挥部了解进度。考虑到腾退现场多为老旧房屋,雨后存在坍塌等风险,为防止意外灾害,执行干警对拆迁现场进行了全面勘查、多方走访,排查了安全隐患的同时再度加强对当事人的劝导、督促工作。

  执行局的胡健法官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去过金井胡同多少次了。一方面,他和剩余的租户反复交谈:“这房子太危险了,窝在这里大人不怕也要考虑孩子们啊。”“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知道你们也想搬去楼房改善改善,守在这儿也沾不到名人的仙气儿呀。”另一方面,他也会严肃地释明征收补偿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告知强制执行可能面临的不利后果。经过执行法官的不懈工作,大多数住户按照法院裁决如期搬离。

  而对于不自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被腾退人,则坚决予以依法强制腾退。2016年8月16日,沈家本故居内的承租人曹某和其他5位共居人在二审维持原判、法院送达了执行通知并提前张贴执行公告后仍拒绝按照安置方案迁出,西城法院依法对其强制执行,并在官方微博同步直播了执行过程。

  文保腾退的“西城经验”

  2017年,西城法院已经受理文保腾退案件70余件, 在充分总结审理和执行沈家本故居文保腾退案件的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为区域文物保护利用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的意见》,形成了涉文物建筑腾退案件模式化的工作流程,致力保障古都风貌焕发新的生机。

  西城法院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责任”的工作要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持以法治思维、司法手段积极推动文物腾退保护工作,始终贯彻保障文保项目顺利腾退与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居住利益有机统一原则。

  主动延伸审判职能,创新建立文物保护专项工作对接和调解的新路径,审理前明确涉文保腾房案件的保护主体、房屋性质、居住人员情况,在保障被腾房人员合法权利的前提下,努力促成调解结案,推进文物腾退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协助西城区政府加强政策研究,明确法律依据、完善相关政策,落实合理的安置补偿政策。

  文保案件进入审判流程后,组建文保项目专业合议庭加大对文物腾退诉讼的立案、裁决和执行力度,形成导向示范效应,推动文物修缮保护工作进入快车道。对拒不执行的被腾退人,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由于涉文保腾房案件社会影响面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审执人员在判决和执行后要继续做好判后答疑及释明工作,安抚当事人情绪,确保区域安全稳定。对裁判过程中发现的类型化问题及时总结梳理,形成司法建议函,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腾退工作的依法有效开展。

  千年的历史沉淀让首都核心区有着深厚的韵味,在老城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司法将在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增进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使之焕发出新的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
责任编辑:李宁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