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间,他追求生命的厚度
——记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刑庭助审员孙波
2014-06-25 09:58:1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罗书臻 唐凤伟
  “现在开庭!”

  7月25日上午,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人民法院的一间法庭里,随着一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交通肇事案开始开庭审理。审判台上,法官孙波戴着厚厚的眼镜,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

  一上午的庭审有条不紊地结束后,走下审判台的孙波看不出有一丝疲惫,但他灰黄的脸色却提醒着记者,这是一位因患尿毒症,经历了两次换肾手术却告失败,如今只能靠一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生命,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英雄”。

  记者之所以将孙波称之为“英雄”,是因为他在黑龙江省优秀法官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中的一段话:“生病以后,死亡对于我来说不再遥远,我无比珍惜在这个世界的每一分钟,如果我已经无法追求生命的长度,我只有尽我所能多做一些事,尽量追求生命的厚度。”

  “黑马”

  1973年,孙波出生在鹤岗的一个公务员家庭,家里排行老三,说起他的成长,颇有几分大器晚成的味道。中学时代的他成绩并不突出,聊起那段岁月,孙波不好意思地笑了:“高中时在学习方面我好像有些懵懂,成绩一直不如意,直到毕业前好像才突然醒悟,每次摸底考试都能涨个100来分,老师鼓励我说考大学有希望了。”

  虽然毕业前的奋起直追只让孙波考上了黑龙江电大,但生性憨厚笃定的他并没有感觉到多少失落,而是默默地完成了学业。1994年,学习俄语专业的孙波大学刚毕业,就参加了鹤岗法检两院的公开招考,2400多人报考,他笔试考了第一名,在众多名牌院校毕业生的“夹击”中,他成了一匹“黑马”。

  说起看榜的经过,孙波还闹了个笑话。入围面试的榜单中,还有一个叫孙波的,但排在最后几位。孙波从榜单的最后一名往前看,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得那么靠后,就觉得没啥希望了,没再看下去,直接回了家。

  “直到有人告诉我父亲说我得了第一名,我还不太相信,要是我从前往后看就好了,可哪想到有那么巧的事。”

  可能是高中学画的经历让孙波养成了低调淡定的性格,那时他在一所美术中专业余学习了三年油画,已颇有功底,有时候在画板前一站就是半天。

  从那以后,孙波似乎开始了“智力大爆发”,2003年的国家司法考试,他考了鹤岗市的第一名。

  当然,“黑马”的赞誉背后,只有孙波自己清楚,自己为之投入了多少的时间和精力,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考司法考试那阵子,他几乎每天都要看书看到半夜两三点。”说到这,妻子刘桂华的语气里半是无奈,半是疼惜。

  和在学习上的勤奋刻苦一样,在工作上的认真和执著,孙波也是出了名的,来到工农法院后,他被分配在刑庭担任书记员。“当时刑庭就他一个书记员,工作琐碎又繁重,案件送达、押解人犯、开庭记录、装订卷宗,都是书记员的活,我记得当时他经常忙得上下楼都是一路小跑。有一次碰上连续几个大案开庭,孙波负责记录,我真有点担心他跟不上,可他硬是坚持了下来,因为用手过度,得了腱鞘炎,手腕上鼓出一个大的吓人的包,可他一声不吭,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继续投入工作了。”工农法院审委会委员申立红是孙波的“师傅”,她对孙波的评价是:少言寡语、悟性很高、责任心强。

  2003年,孙波成为助审员,开始独立办案。那时候他审结了许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每个案件中,他都积极实行帮教,为许多判缓刑的少年犯重返校园来回奔走,并经常自掏腰包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少年犯,许多少年犯在他的帮教下,重返校园后又考上了大学。

  “教授”

  在鹤岗法院,孙波有一个“孙教授”的雅号,因为孙波爱学习,肯钻研业务,审理了一大批重大疑难案件,发表了不少审判理论文章,还经常被邀请到法官学院讲课。没事就捧着书在看,是同事们在头脑中回想起来的对孙波的最深印象。

  工农法院刑庭书记员王玥丹最佩服的就是孙波对刑法法条的熟悉程度,简直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因为我每个月要报表,很多罪名搞不清楚的时候,我就去问孙哥,哪个罪名在第几章第几页,他看一眼就能说出来,就算一些很少用到的法条,他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2005年3月,因业务精湛,孙波被借调到鹤岗中院刑庭工作。在借调期间,孙波处理了一大批重大疑难案件,创造了许多纪录:审理了黑龙江省第一起非法经营同类营业案件,第一起私分国有资产案件,第一起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

  鹤岗是知名的煤城,煤矿安全生产案件比较多,孙波对此类案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仔细研究,成为全市审理此类案件的专家型法官,并形成了几万字的矿难案件处理调研文章。2006年12月,全国人大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召开专题研讨会,就即将发布的《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受黑龙江高院的指派,孙波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有关意见被吸收到了该司法解释中。

  2010年7月,鹤岗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李庆波非法集资诈骗案,涉及受害人2600多名,涉案资金7亿多元,孙波担任了此案的主审法官,因为案卷实在太多,孙波借了一间会议室当作办公室,一本本地翻阅、筛查、核对和比较涉案证据,有时候忙到太晚,就在会议室的沙发上对付一宿。

  “正好有一次我去中院办事看他,进了他的‘办公室’,发现满地都是案卷,几乎没法下脚,还在他的办公桌上发现一包像被耗子啃过似的方便面。”说起孙波干起工作来的那种忘我程度,工农区法院刑庭审判员宋文豪直摇头叹息:“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经常是他爱人送晚饭到单位给他吃,他可以几天不回家。”

  就这样,为了处理好该案件,孙波整整加班了一个多月,400多本卷宗,写了近20万字的材料,每起案件的特点、涉案人员、金额和形成过程他都了然于胸,为案件的成功审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庭前准备工作充分,庭审当天无论是对控辩双方意见的归纳,还是对庭审节奏的把握,孙波都做的严谨有序,案件得以顺利审结,受害人无一上访。

  “英雄”

  不是创造惊天伟业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经历了曲折和磨难而屹立不倒的,也是真正的英雄。2011年的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使孙波不得不放下了心爱的工作,谁都没预料到,与病痛抗争的结果是那样令人惋惜,但孙波的表现,无愧是一位“英雄”。

  那年4月的一个周末,刚刚到鹤岗中院刑庭担任庭长的李艳秋(现任工农区法院院长)雇了几个工人,准备把办公室的墙壁粉刷一下,正在办公室加班的孙波见状就过来帮忙。中午,李艳秋请孙波去楼下的小吃部吃饭,发现他脸色很难看。

  “我发现你搬个花盆都挺费劲,是不是最近身体不舒服?”

  “最近是感觉累得不行,老流鼻涕,一天一卷手纸都不够用。”孙波回答说。

  “你最好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

  在李艳秋的“逼迫”下,孙波去医院做了检查,出来的结果让全家人如同五雷轰顶——孙波的双肾已近衰竭,血清肌酐达1500多,而血清肌酐700以上就可以诊断为尿毒症。

  尿毒症?孙波几乎忘了自己是一名慢性肾炎患者,2004年,他被查出来患有慢性肾炎,后来吃了几年中药进行调理,一直没有什么症状。多年的工作操劳,加上一次重感冒的诱发,孙波终于病倒了。

  鹤岗中院高度重视孙波的病情,院长朱德臣亲自联系了北京的309医院,找专家会诊救治。那年5月1日,孙波坐上了南下北京的列车,上车时他还是自己走进车厢的,而下车时,只能由同事背着上了救护车。

  孙波在309医院待了整整13个月,经历了大大小小9次手术,换了两次肾,不幸的是,均以失败告终。

  “其实现在换肾是个很成熟的手术,成功率98%以上,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孙波自我嘲讽的口吻里,似乎听出13个月的煎熬和折磨所留下的痕迹,现在的他,还是那么淡定、镇静,他很庆幸,他有一个和他患难与共的爱人,是她的坚持和呵护,陪伴他度过了生命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为了给孙波治病,妻子刘桂华从单位告假,并从单位借了巨款,“有人劝告我说,你不要落得人财两空,我说,我如果不去尽力,会造成我的终生遗憾,而且,孩子会怎么看我?”

  坚强的她在孙波面前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开始几个月,她就在孙波病床边支个简易的行军床,精心地照顾孙波,孙波手术后,为了给孙波加强营养,她在医院附近与人合租了个很简陋的房子,每天要做五六顿饭,在医院和住处之间奔波。

  为了让孙波优先用上血,刘桂华还偷偷跑出去献血,一献就是400CC,“我是家里的老幺,从小娇生惯养,哪里吃过这种苦啊,有同事问我,她爱人住院她伺候了十几天就受不了了,这13个月我是怎么挺下来的?有人说,在医院里,受不了长期照顾的艰辛,跑了的丈夫或妻子很多,但我想,我不能做那样的人,我走了,孙波也活不了。”

  每一个去看望孙波的同事,看到往日180斤的大个子消瘦成了不到120斤,无不心疼落泪,“进病房的时候,孙波戴了个帽子,胡子拉碴,刘桂华正在用一把小剪子给他理发,他说虽然他病了,但也想给我们留一个好形象。听到这话,我们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哭了。”宋文豪回忆起去看望孙波的经历:“但在我们面前,孙波很坚强,从来没有说过什么丧气的话,反而一直不忘学习,在病房里还在看刚出台不久的刑法修正案(八)呢。”

  “在他没生病的时候,没日没夜地加班和学习有时候我可能还不理解,但是在病这样重的情况下,他想看书,我却特别理解,我特意跑到北京的图书城给他买来的。”刘桂华说,“在那样的情况下,事业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精神寄托。”

  孙波的精神支柱还有他那十岁的儿子孙莫寒,开始,他们一直对儿子隐瞒着病情,最后实在瞒不住了,就告诉了他,但懂事的儿子没有伤心,却一直给爸爸鼓劲。2012年劳动节,孙莫寒去北京看望父亲,懂事的他为了让老爸开心,提出来要给父亲做一顿饭。刘桂华给儿子简单画了张“地图”,告诉他菜市场在哪,让他自己去买菜。

  “你给爸爸做了什么菜?”记者问孙莫寒。

  “西红柿炒鸡蛋。”

  “你还得告诉叔叔这菜烧的味道怎么样啊?”看着儿子懂事的模样,孙波开心地逗儿子。

  “炒咸了。”孙莫寒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葱”

  换肾手术失败后,孙波出了院,回到了鹤岗,依靠一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着生命。

  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波还是提出,要回工农法院上班。

  “本来院里早已决定照顾他,让他在家好好养病,不用上班了。”李艳秋说。“后来,是他的一句话打动了我,他说,院长,对我来说,有点事做比终日在家无所事事强,我的精神会有个寄托,对身体不一定是坏事。我想想也有道理,就答应他回来上班。”

  孙波的精神也感染着同事们,都尽量帮他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有人承担起了接送孙波去透析的任务,有的帮他接送孩子上下学。

  “刚回来那阵子,我们看见他还穿着以前的那些衣裤,明显大了,裤腿都直晃荡,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拉着他去商场给他买衣服。”申立红说。现在,孙波身上穿的都是“百家衣”,家里经常堆满了同事们送的吃的。

  对大家的帮助,孙波感恩在心,虽然他不善表达,却用和以前一样的工作干劲,默默“回报”着大家。

  刘桂华对孙波同事们的照顾也感激不尽,尤其是院长李艳秋,不但在孙波住院期间几次去探望,在孙波回来后,经常打电话嘘寒问暖,“这份情意我们总觉得无法报答,只能偶尔表达一下心意,有一次我听说李院长咳嗽,就煮了点梨汤,装在一个矿泉水瓶里让孙波带给院长,没想到孙波却给我拿回来了。”

  “院长办公室一直有人,我拿不出手。”孙波怯怯地回答。

  “我说那天你来我办公室转悠了好几次,却一直不说有什么事呢。”院长李艳秋明白了。面对40岁的丈夫依然不改的腼腆,刘桂华哭笑不得。

  这就是孙波,淳朴,厚道,但他虽纳于言却敏于行,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有一股子钻研的劲。

  “他爱琢磨,我的手机出了问题,都是他帮我刷机升级。刚得肾炎吃中药调理那会儿,他自学看了很多中医药的书,还给自己开了个方子,拿给一位老中医看,连那老中医都说,这小子,有点意思。”对爱人的聪明和悟性,刘桂华还是挺“得意”的。

  孙波不仅仅是有点“意思”,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他懂得了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孙波的办公室,养了不少花花草草,还有一个小鱼缸,一群鱼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着。

  “这叫虎纹鱼,别看它小,可好斗呢!”看到记者在观看,孙波熟悉地介绍起来。

  采访结束,记者和孙波告别,互留了手机号码,还互相加为微信好友,在微信上,孙波的昵称叫做“小葱”。

  好一棵“小葱”!多么形象,虽然平凡而不起眼,在一次次地奉献,一次次经历生命的劫难后,依然还透着翠绿和洁白,焕发着生命的不屈和活力。
责任编辑:孙剑岚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