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强制”拓展更多“守信”空间

2019-10-16 10:43:1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余建华 周凌云 祁崇捷
 

  

浙江高院召开全省法院执行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解决执行难工作举措。张兴平 摄

宁波市镇海区法院开展了“零点狙击”执行行动,进一步挤压失信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空间。唐 茁 摄

  2019年5月1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强制执行措施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施行。《意见》共有十三条,强调要突出执行措施和期限的刚性,到期必作为,违法必制裁,旗帜鲜明地向社会传达“执行强制”的最强信号,亮明“刚性执行”的严厉态度,“十日罚”“卅日移”等措施让“老赖”闻风丧胆,被媒体和社会各界誉为“史上最强”执行措施。

  “强制性是执行程序的本质属性,增强强制力是执行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浙江高院院长李占国表示,《意见》旨在加强民事执行的强制性、规范性,依法惩戒拖延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坚决遏制选择性执行、消极执行行为。《意见》实施至今,浙江全省法院违法制裁率达42%,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共罚款88906件、拘留20319人,同比分别上升115%和41%;以拒执罪判处390人。执行标的到位率和实际执行率也同比分别上升了0.41个百分点和0.92个百分点。

  突出财产报告强制责任如实报告的多起来了

  “国庆节前我收到了法院寄来的材料,我现在到法院门口了,想着国庆长假结束后上班第一天就来报告财产。”10月8日8时30分,江山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吴俭的电话就响了起来,那边传来了一起交通事故赔偿案被执行人的声音。

  在执行接待室,吴俭接收了填写好的财产报告表,上面详细记录了被执行人的房产、车辆、存款等财产信息。

  “看了法院寄来的浙江高院出台的《意见》,处罚这么严厉,不敢不来报告,也不敢有所隐瞒。”被执行人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支付交通事故赔偿款都要东拼西凑想办法,不想再因不报告财产被罚款、拘留。”

  “以前被执行人收到材料根本不搭理你,但现在像这样子‘主动上门’的被执行人越来越多了。”谈及执行工作的新现象、被执行人的新变化,“执行老兵”吴俭很是欣慰。

  “被执行人在执行立案后向法院如实报告其财产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实际情况是,被执行人报告的不足1%,如实报告的不足1%,两个百分之一使得这项法律制度形同虚设。”浙江高院常务副院长朱深远介绍。

  现在,浙江法院每起案件的执行当事人在收到执行通知等材料时,会一并收到一份浙江高院出台的《意见》,便于申请人更充分了解强制执行措施内容,主动发现并举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违法犯罪行为,积极配合法院推进案件执行。被执行人更了解法院强化强制执行措施的理念、决心和刚性,积极报告财产、交付财物,打消抗拒执行侥幸心理,避免把民事债务转化为刑事责任,营造了“自动履行为主,强制执行为辅”的执行格局。

  当然,对于被执行人拒不报告、不如实报告财产的,法院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门县的王某欠了30万元借款及利息,却对法院送达的法律文书置之不理,拒不申报财产,也拒不移交被法院查封的名下5辆汽车。今年7月初,因其拒不履行、拒不申报财产,法院决定对王某司法拘留15日,后法院以涉嫌拒执罪移送公安机关。“不如实申报财产原来会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在三门县拘留所内,30名有履行能力的在拘被执行人远程同步旁听了这起拒执案件庭审,4名被执行人当即表示要求履行。此外,衢州、温州等地法院相继开展了限期报告财产专项活动,余姚市等地法院开展了集中整治拒不报告财产整治行动。

  “通过加大对被执行人拒不报告、不如实报财产等逃避执行行为的惩处力度,有效改变了以往找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控制财产难的被动局面”。据了解,《意见》施行以来,浙江全省法院财产报告率由之前不足1%逐月提高到18%;如实报告率从不足1%上升到85%。

  突出财产交付强制责任主动交付的多起来了

  从新疆乌鲁木齐到浙江台州黄岩,需跨越9个省份,行驶4187公里,连续驾驶42个多小时。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法院最近收到了一辆特地从乌鲁木齐托运回来的扣押交付车辆。“法官,我特地交代托运公司把车送回来了,我真的是有诚意的!特地交代托运公司一定要小心,保证车辆完整性。”当事人徐某说。

  但事情最初并不是这样的,这一切都源于一张《责令车辆交付通知书》。

  原来,徐某因与吴某的民间借贷纠纷进入执行程序,承办人依法对其名下车辆实施了查封,并发出了《责令车辆交付通知书》,要求其自觉交出车辆,同时告知徐某若拒不交付将构成隐匿已查封的财产而拒不履行行为,情节严重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徐某慌了,面对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他表示一定会配合法院处置。“我托运把车子送过来。”徐某联系了托运公司并仔细叮嘱保证车辆完整性以便后续处置。虽然经过了“长途跋涉”,车辆还是完整地被“送”来法院,并进入拍卖程序,徐某积极地配合履行。

  在“史上最强”执行措施威慑下,比徐某千里托运车辆更“曲折”和有“诚意”的是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法院的被执行人张某。

  “你们在杭州,车在贵州,隔着三千里。我还被限制高消费,怎么把车交过去?有本事你们自己过来把车拖走!”此前张某一直表现出不配合,直到萧山区法院发出《责令车辆交付通知书》,“逾期不交付车辆,造成生效的法律文书无法执行,法院将依法对你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并依法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你要是不信,尽管上网查阅浙江法院的最严执行措施和相关案例,后果你自己掂量吧!”法官告诉张某。

  这下,张某坐不住了,他和亲友“组团”,几个人轮换着驾驶向杭州进发,终于赶在限定时限前向法院交付了车辆。交车之后的张某因被限制高消费,只能再乘坐20多小时的普通火车回贵州,但这一次他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隐匿财产、拒不交付、转移处分……被执行人在拒不配合的道路上花样百出,如今通过规定措施和规定期限的“刚性”,使很多被执行人自动履行债务、及时交付动产或腾退房屋。“《意见》措施很具体,期限有刚性,被执行人对应该如何配合执行、拒不交付或腾空等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都明明白白。执行人员也从过去‘满世界追着财产跑’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了。”浙江高院党组成员、执行局长金平强说道。

  除了车辆以外,拒不腾房也是执行工作中较普遍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法院强力打击的重点。“过去很多被执行人故意让老人或带着孩子居住在房屋内,或用较极端的方式拒绝腾房,也有利用虚假租赁对抗执行拒不腾房,可现在主动配合腾房的越来越多了。”在腾房路上奋战多年的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郑耀亮讲到这一变化时笑了出来,“最多一次,我们局里三天之内腾了20余套,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需要制定方案、内外协调等人力物力资源的大量投入,还有可能存在的暴力抗拒执行的巨大风险。现在基本都是主动交付钥匙,有的还把房子打扫干净留‘红纸条’或通过做工作主动配合。”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娄亚龙表示:“强制腾房的比例已经不到5%了。”

  针对被执行人有财产却拒不配合交付腾空的行为,浙江法院积极部署开展惩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专项行动,对“老赖”加大罚款、拘留和刑事处罚力度,进一步明确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罚款、拘留、追究刑事责任标准,并对拒执犯罪案件的移送、立案、审理、执行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的监督和指导,各地主动配合交付财产腾空的案件数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激励诚实守信行为自动履行的多起来了

  8月7日,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公布《关于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助力执源治理的意见》,在全省率先建立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对于自动履行的当事人,依法给予减免案件受理费,法院可出具自动履行证明,发布诚信履行名单,并将名单推送至工商、金融及征信部门建立诚信履行“名单库”,探索诚信履行获得更好的社会信用评价。

  据了解,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的建立,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部分,也源于当事人的需求。葛某因民间借贷被诉至镇海区法院,调解达成33个月分期履行债务的协议后,承办法官每月短信提醒敦促履行,跑完长达33个月的还款“马拉松”,葛某提出想要履行完毕证明。

  对于葛某这样自动履行的当事人,镇海区法院认为应正面激励。镇海区法院以提高案件自动履行率为目标,进一步构筑立案、保全、审判、执行、破产衔接机制,加强“执源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进入强制执行阶段的案件数量,今年执行收案数量首次出现下降。

  9月18日,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镇海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两大执行创新举措,一个是镇海区法院“让自动履行者享有红利”的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另一个是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让诚信履行者‘造血再生’”的信用修复机制。

  镇海区法院的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机制旨在将问题解决在“执行前”,要求当事人自觉履行在先并奖励诚信红利,而江北区法院的信用修复机制则重在将问题化解在“执行中”,允许当事人纠正失信行为,从而促进执行案件的解决。

  某置业公司因欠施工方1000万余元成为江北区法院的被执行人,该公司虽然积极配合法院工作,履行意愿强烈,但因被列入失信名单,既无法融资,也无法复工。后来公司向江北区法院提交了信用修复的申请,法院经审查认为其符合信用修复的条件,决定暂时将该公司从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屏蔽。之后,公司顺利完成融资,并恢复了在建工程施工,逐步按计划还清了执行款项,实现了多方共赢。

  黄岩区法院的被执行人戴老汉因一起道路交通事故成为被执行人,70多岁的他多年来一直疾病缠身,和老伴仅靠卖野粽叶、绿豆面等农产品为生,近4万元的赔偿款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可在与申请人达成协议后,戴老汉夫妇靠着微薄的收入省吃俭用,每当凑够1000元左右,便坚持自己从山里赶到黄岩区法院宁溪人民法庭还款。“早点还心里才踏实,不然睡不好觉。”就这样,两位老人陆续归还了9000元,这样的行为感动了申请人。在戴老汉夫妇偿还1.4万元后,对方主动免除了他们剩余的债务,如今原告和被告亲如一家。一方诚信,一方理解,这件事感动了很多人,双方获得了阿里出资奖励,意想不到的是,诚信被执行人在获得奖金后,把买药后剩下的钱捐给了老人协会。有人问戴老汉老伴怎么看待诚信,她听不懂问题,一旁的人把问题掰开了、讲得更通俗,她答道:“不能不还啊,人家是要在背后说我们的。欠钱可以,但一定要还。”

  像这样家庭困难、身体残疾等特殊情况的被执行人,出现更多的坚持还款行为,还有出狱后主动联系法院查找申请执行人了却欠下的“债”,许多被执行人主动来法院协商想办法还款……他们在这条诚信之路上走得踏实心安。

  今年5月以来,浙江法院的民事裁判自动履行率稳步提升至51.55%,同比上升0.86个百分点,被执行人主动到法院要求履行的显著增加,诚实守信的氛围在浙江各地日益浓厚。

  在打击中见声势、在惩治中树权威、在激励中塑诚信,4月22日,《意见》在“浙江天平”公众号发布,当天点击查阅量超过10万加,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好评如潮……

  “史上最强”执行措施施行之际,适逢《复仇者联盟4》在全国各影城大规模上映,在丽水市金汇广场兴鑫时代电影大世界观看《复仇者联盟4》的观众们却意外看到了一个彩蛋——莲都区法院关于“欠债未履行后果”的快闪视频和失信曝光在电影院大屏幕上播放,成为各大媒体热搜。

  “车辆登记在别人名下,法院就不能执行?法官劝你醒醒吧。”讲的是把车辆登记在别人名下,“强制交付”让规避执行无所遁形的故事,点击量再超10万加,当天被各大专业平台转载。

  浙江法院巩固“两微”自媒体阵地,推动媒体融合,借助全媒体直击“最强强制措施”执行现场、直播拒执庭审、召开新闻发布会,策划主题宣传,将执行通告、失信曝光等走进社区街道、街头巷尾,弘扬自觉履行、诚信光荣的意识,成为社会治理和诚信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责任编辑:史梓敬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