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评事智辨凶手真伪
2021-03-12 08:56:3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周陈华
 

  清代宋邦僡编撰的《祥刑古鉴》记载了一则杨评事的断案故事。明朝时,湖州的赵三与好友周生相约去南京做生意,因不同意丈夫远行,赵三的妻子与他争吵了数日,但赵三执意要去。出发当日凌晨,赵三带着银两和衣物来到船主张潮的船上。因时间太早,他便和衣睡在船中。张潮见财起了歹心,趁天黑无人,悄悄把船移到僻静之处杀了赵三,并将尸体沉入河底,继而将船划回,等待周生上船。

  到了约定会合的时间,周生来到船上,可他始终等不来赵三。于是,他便让张潮前去催促。张潮到了赵家门口,敲门便喊:“三娘子,三娘子,快开门!”此后,这三人分头寻找赵三,找了三日也没见踪迹。周生怕受连累,向官府报案。

  负责审理此案的县官先是怀疑赵三妻子另有所爱而谋杀亲夫,后又怀疑周生谋财害命,但均没有证据。这时,大理寺官员杨评事查阅了此案,指着“敲门就叫三娘子”这几个字,分析说:“张潮敲门首先喊三娘子,就已经知道赵三不在屋内了!”他认定,张潮的作案嫌疑很高。随后,杨评事通过调查其他船夫以及审讯张潮,案件真相被迅速还原。

  寥寥数语,杨评事在办案中的敏锐洞察力、精准判断力和果断执行力,无不令人佩服。

  这起故意杀人案,真凶张潮作案手段隐秘,又竭力隐瞒、故作误导,一时难以查清。而赵三的妻子与死者曾发生矛盾,周生对赵三的钱财、行程很是熟悉,均有作案嫌疑,但缺乏必要的人证和物证,导致县官断案无从下手。

  但是,杨评事将案件办出了水平和高度。他没有大费周章,而是通过阅卷,聚焦张潮的陈述,从而看出破绽,锁定“关键点”、找到“突破口”,进而查明案情,找出真凶,避免了司法资源的过度消耗;杨评事依法公正行使审判权,让有罪的人受到惩罚,实现了及时正义、实质正义;从案件效果看,杨评事的准确断案不仅制裁了犯罪分子,也契合了人们“恶有恶报”的朴素情感,有力弘扬了社会正气。

  案件审理取得如此成效,杨评事身上传递出的司法定力至为关键。这种定力体现在,知难而不畏,杨评事没有因案件复杂而退却或者胡乱下判,而是依托专业素养和职业敏锐直面难题,理性、客观、冷静地寻找“答案”;解难而不乱,杨评事认真核实和推敲案件的每一个事实、每一处细节,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去伪存真,形成理性判断,自始至终未被案件表象和他人观点牵着鼻子走;克难而不怠,在明确办案思路后,杨评事迅速从船主和船夫等多重视角采集和固定证据,让作出的裁判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鉴古知今。对当代法官而言,身处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始终明白,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在司法裁判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就是对涉案当事人百分之百的伤害。法官必须始终保持强大的司法定力,在实践淬炼中提升专业素养,培育恪守良知、理性公允的职业品格,依法、审慎、稳妥地办理好每一起案件,切实让公平正义成为司法的灵魂和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