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与律
2022-11-11 09:13:1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高建旺 崔承宇
 

  三代而下,“百家争鸣,学散为百。自孔氏没,而或为杨,或为墨,或为申韩,或为黄老”。(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分属不同学派,育人资政,喧嚣纷杂。嬴秦重法,致有“贱秦”之说。汉武尚儒,“独尊儒术”,影响深远。明清科举,儒学备受尊崇;墨、法、道,相形见绌。治世需儒,无需争辩;治世独儒,形单影只。就法而言,即便明清科举,虽无四书五经之专场,但在策场,法策屡见,甚至有破除重儒轻法之旧念,弥合儒、法之分歧,倡导通儒需明习法令。《万历十年山西乡试录》策第三道,就是明证:

  帝王驭世之具,曰大经大法。今学士穷年佔毕于经勤矣,至法律辄委之,卑卑不足道。不识二者果若枘凿不相入与?且《礼经》于刑法详哉。其言之矣,试谭其概。三典三讯,奚由而设?三赦三宥,奚由而立?均之法而有五禁、五戒、五听之殊,均之正法而有八刑、八辟、八成之异。虞周五刑,有无相沿?后世六篇、九章、十二章,以至五百余条、几千余条,有无可议?是皆法之当讲者。明兴,酌古准今,裁定律令,罔拘拘汉唐故事,不知与虞周之意有同否也?我皇上好生德洽,迩岁分遣理官,出谳疑狱,复纳台臣之议,欲令经生兼习法律,其说度可行否?夫煨烬六经,以吏为师,此秦事之非者,乃宋臣苏轼又谓“不读律则致君无术”。

  治理国家,大经大法,理应并行不悖,然考之现实,勤经委律,视经、律为二,判若枘凿。考官据此设题,粗陈《礼经》,认定儒、法可融。后世法条,应时而增,其法理渊源有自。晚明时局扰杂,士林难一。“令经生兼习法律”,应为时势所驱。“以吏为师”,即以法立国,儒士诟病;若弃研法律,则“致君无术”。如何打通儒、法鸿沟?“经生兼习法律”,有无可行之方?考生马崇化给出了系统的回答,洵是一篇弘法的雄文。

  首先是从根源上立论,涤除经、律为二的守旧观念,认为“道与法,非二事也;经与律,无二道也”。明代科举,体制完备。四书五经,士人必研,烂熟于心,才有可在科考中拔得头筹。于是,士人埋首故纸,精耕儒学,不通当世,“诵说虽勤,祗供口耳。藻缋虽饰,罔裨世务”,以至淡忘“经术所以经世务”的实践导向(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五)。“经以道胜,法之体立;律以法胜,经之用行。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道,即事理。儒学以事理胜,事理即轨辙。事理胜,即确立人应遵循的轨辙。律条以法理胜,法理即确立的轨辙。法理胜,也即儒学实践品格的落地。轨辙已立,应守当守,“礼禁未然之前”,是“法之体立”;应守失守,“法施已然之后”,是“经之运行”。“大抵圣人议法以道,儒者言律以经,辟之医,然律则其方,而审标表之宜者经也;辟之奕,然律则其谱,而运动静之机者经也。”治病“望闻问切”,然后确立病症,施之以药方。下奕一动一静,尔后确立路线,遵之以奕谱。药方、奕谱是“律”,病症、路线是“经”。如是,道、法一事,经、律一道,经道有法,律法有经,儒、法并非“枘凿不相入”。

  其次,“令经生兼习法律”,不可漫为,尚需顶层设计,做出制度安排。经生研经,自是本分。因“起家在经”,故有“穷年矻矻,白首不已”的锐意进取。科场,虽有“乡饮读法,宾兴试判”的引导,但因观念上耻于“以吏为师”,故试判文书常沦为“剿陈言以应”的敷衍。今申令兼习法律,属“节外生枝”。士人分心研律,自有抵触,“拘挛之见难于骤破”;或虚与委蛇,“局曲之习非责实以课之,终罔睹成效”。因此,要改变轻律旧习,法令之书,应广刊多梓,遍及学宫黉序,并配备通晓律令者为之讲解,勒令“受经者即令受律”,倡导“非律无以起家”,使“不谙律文者与失经旨同科”。“人情鼓之则动,激之则发,惩创之则改,渐摩之则成。”如是,士林习染律令之书,“视律犹视经”,家传户诵,“兼习法律”的靴子才能落地。

  最后,摒弃因噎废食的污法陋习。“律可使人畏,不可使人习,人皆习律将倚法为奸。”律令一经颁布,其潜在惩治之效如影随形。守者自不必畏,违者自当受罚,这是法律彰显其存在的本义。但忧虑士人习法,会“倚法为奸”,则属“因噎废食”的极端顾虑。不可否认,士人研习律令,洞晓律令之“开关”,有于我有利则“开”,大讲特讲;于我有害则“关”,大避特避。事物的两面性,是客观存在的。“弓矢戈矛以御暴,而奸民窃之为暴,因其窃也,遂废之,并禁民,使不得蓄,可乎?典坟经籍,吾儒窃以行私者何筭?然则经亦可不读与?”“弓矢戈矛”可以“御暴”,也可“为暴”;“典坟经籍”可以经国,也可行私。“御暴”、经国是常态,“为暴”、行私是偶发。所以,不因“为暴”而弃“弓矢戈矛”,不因“行私”而舍“典坟经籍”,不因“为奸”而去“研习法律”,重常态,轻偶发,方是正确对待事物好坏的做法。

  明代科场,四书五经教材化,并配以专场考试。在这种氛围中,晚明考官有感重经轻律,以弘法为己任,出题下询考生。考生马崇化旁征博引,倡导“经、律一道”,以期官员无论大小,受寄千里百里,勿师心自用,率能依法而治。将这种科考程文刊刻于乡试录中,无疑会对晚明增强法治观念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吕梁学院中文系 山西太初律师事务所)

责任编辑:王娜